西方美术教案(经典三篇)。
西方美术教案 篇1
1 印象派的诞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画坛初步诞生了一种独特而又新颖的画风,完全变革了古典艺术的绘画素材以及绘画手段,新兴的绘画思维与审美品位吹拂艺术的殿堂,印象派由此产生。19世纪的主要美术流派有:古典派、学院派、浪漫派、写实派、印象派。印象派在对这些流派的或反对或继承上发展出了它所独有的新面貌,不同于古典派、浪漫派的“崇尚理想”,更不同于学院派的“闭门造车”,印象派与写实派在描绘现实生活上还是有接承衣钵的感觉。但印象派与传统流派的绘画风格有很大出入,印象派摒弃了古典画派的古板与浪漫主义的浮夸,脱胎于传统思想之中。受益于光学理论的发展,印象派画家感受自然中的色泽,聆听自然的动人旋律,捕获自然的光和影,通过手中的画笔,勾勒出心中的色彩,描绘画家独特的感受。例如,印象派的起始作品,克劳德·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即是运用光影的代表之作。光线与色彩的运用是印象派画家的代表绘画手法,他们透过眼睛捕捉到事物的闪动点,再使用手中的画笔重现记忆中的感受,印象派的名称由此得来。画家描绘自己印象中的事物,竭力突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当时犹如海啸般冲击着传统绘画观念,在西方美术形式变革中起到无可替代的领头作用。
2 新印象派的发展
新印象派的产生,是源于印象派融合十九世纪后期实证主义以及科学乐观主义两大思想,解决传统印象派色彩表现不严谨的问题。新印象派在绘画过程中结合科学手段,严格分析光影,通过构建色点排列组合完成绘画。另外,构图手法上使用坚实的数理分析,通过装饰处理后形成新的印象派画风,即新印象派。代表人物有修拉与西涅克等。新印象派与印象派的不同点在于,新印象派更关注科学理论的研究,例如,新印象派参考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完成的《色彩的谐调与对比原理及其在艺术中的作用》,完善了绘画色彩的科学分析,形成了一种绘画理论。
3 后印象派对西方美术形式的巨大影响
后印象派是西方较早的主观绘画,是现代艺术的起源。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印象派与新印象派都着重于对光学、色彩的探究,能够充分利用光影、颜色完善绘画手段。然而,印象派画家对绘画事物的感受仅仅止于表面,绘画展现出来的内涵只是画家看到事物那一刻的印象,忽视了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面对印象派绘画过程中的这一问题,十九世纪80年代法国的部分画家,开始呼吁印象流派要突出画家主观感受,挖掘事物的本质内涵,在绘画过程中逐渐运用光彩、事物形态的表现性因素,后印象派以此为契机产生。
(1)后印象派的绘画艺术风格。后印象派的英文名称是“Post—impressionism”,而“post—”这个前缀词有着“后于……与……对抗”的意思,它其实是对印象派的一种反叛,它并非一个流派,而是印象派之后出现的一种绘画现象,它没有供人交流的社团场所,更没有共同的艺术纲领与组织宣言。没有相似的艺术风格,但是却又有共同的绘画理念,即在绘画中不拘泥于事物的客观物象,通过挖掘事物的本身价值充分展现画家的主观印象,而这也是后印象派区别于印象派以及新印象派的关键。后印象派的画家有着多种多样的绘画风格,有的擅于把握事物的形态结构以及主观重量感,用画笔改变事物的体积形态来展现其自身特征;有的擅于运用光影的强弱以及画笔的力度,利用激昂的笔触挥发内心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擅于在理性中释放强烈的情感,利用独特的平涂绘画方式以及装饰性的画风挥洒胸怀。后印象派各个画家之间拥有着各自独特的画风,艺术风格千变万化,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理念,即在追求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中把握主观感受的再生,不断挖掘新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与方法。
(2)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后印象派的独特绘画风格严重冲击了西方传统美术形式,而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则是凡·高、塞尚以及高更。他们三人是后印象派的巨匠,是后印象派的引领者,是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在他们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们对事物形态结构的肯定,以及对色彩装饰、光影、绘画艺术设计、变形手法的充分运用。
塞尚完全突破传统的艺术绘画手法,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有意识地筛选并结合结构的理念将事物完整的展现出来。塞尚擅于把握事物的结构,注重理念观点以及绘画整体美感,重视绘画要素的排列次序。塞尚追求绘画艺术的坚实结构以及理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塞尚终其一生都在为他理想中的拥有质感、体积感、稳定感的事物坚实结构而探索。例如,塞尚的作品《静物》、《圣维克托尼尔山》,在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中挖掘结构特性,结合内心主观感受,完成极具现代气息的绘画艺术作品。塞尚独特的艺术绘画追求推动了西方美术形式的变革,解放了人们拘束的传统绘画思想,是当之无愧的欧洲现代主义之父。他主要影响了现代主义中结构主义的发展。
凡·高与塞尚不同,塞尚追求事物的坚实结构,而凡·高则注重于人性的表现。例如凡·高的作品《向日葵》、《自画像》。都是运用快速连续的笔触以及夸张的绘画方式,激昂地表达自己内心对生命的感受,赋予作品深沉的内涵。他主要影响了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发展。
高更与前两者不同,主张利用记忆中对事物的印象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绘画的纯真。例如高更的代表作《塔希提岛的少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高更运用简单而激烈的色彩,豪放的笔触,描绘出自然而清新的原始美感。他则主要影响了现代主义中象征主义的发展。
(3)后印象派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后印象派完全违背西方传统美术形式的绘画原则,给艺术领域带来新的绘画思想与创作观念,启迪了现代主义艺术。后印象派的两大主张:主张着重于理性观念的把握,重视事物的结构性,以及主张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则引领着现代艺术的前进步伐。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强调了绘画的立体感与风格独特化,也使绘画的构图更具有力度,放大了艺术家的思想界面,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4 结束语
后印象主义的出现推动了西方艺术的前进,颠覆了传统艺术逻辑,为今后的现代艺术提供了新的观念与创作手段,带领着各个绘画流派摸索新的艺术发展道路。
西方美术教案 篇2
西方美术史的教学通常以带领学生们赏析名画作品的方式进行,但名画作品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往往是深层次的、隐约的,并不能让人一眼看穿,因此,学生们在赏析西方美术史上的名画作品时常常会感到无从入手。另外,由于欣赏者的经历、知识修养与情感体验等也不同,因而,即使欣赏者赏析同一幅美术作品,不同的欣赏者肯定会有不同的解释与体会。所以说,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是存在审美差异性的,即使面对同一幅艺术作品,欣赏者也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名画作品中蕴涵的丰富意义引发欣赏者的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西方美术史课上进行的著名美术作品的赏析不仅能够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领域,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史论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赏析名画作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名画作品中的典故
西方美术史上的名画作品通常描绘故事情节,正是这些描绘故事情节、记叙历史典故的意蕴丰富的作品才能成为名画作品。自有西方文明以来画家们常常以《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现实等为题材进行作品创作,因此,赏析名画作品时不知道名画作品所要表达与展示的内容,进行作品的欣赏与阐释就很困难了,体会名作传达的深刻含义与弘扬的精神就更困难了。所以说,要想赏析名画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味,必须先把握西方名画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特征、了解名画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分析名作的形式与结构特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内涵。只有了解并把握了名作中典故的背景知识,才能领悟作品的深刻意蕴。
二、关注名画作品的表现特色
(一)了解构图、光线、色彩的运用技巧
构图规律是画家们系统、整体绘画的法则,众所周知,绘画中最经典的构图样式是金字塔形或三角形构图,西方美术史上很多圣母画像、肖像画等都是根据这种构图形式绘成的。后来西方画家们在这种构图样式的基础上用垂直线条加以装饰自己的作品,这种绘图方法经常被用于意大利的宗教绘画中。除上述经典的构图样式外,还有黄金分割构图、S形构图等多种构图样式。构图法则运用是否得当也体现着一个画家的艺术审美水平。三角形构图中区域的划分基本是在黄金分割构图的基础上进行的;画面中面与线的交叉运用,会使画面中的物体好像有远近、前后、高低之分,给人一种立体感;画面中的斜线以及它的平行线能够增强画面的动势,给人一种韵律感;画面中的物体如果是对称或平衡的,则能够凸显物体的静止静止状态,反之则凸显其运动状态。
绘画中能否取得最佳视觉效果,取决于画面中的物体颜色与画面整体背景的颜色对比是否明显。画面中强光的运用会降低强烈色彩的表达效果,强烈的色彩也会妨碍画作中的光线效果。了解了绘画中构图、色彩、光线、线条等的功能,会提升学生们赏析名画作品的能力,可以形成由表及里地系统分析,还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西方美术史方面的知识的理解。
(二)了解西方名画中画家意念的表达
西方美术史可谓是人像的长廊,不管是具体的实物,如历史题材、宗教题材等,还是抽象概念,好像都是用人物画像来表达的。即使不是用人像来表达的,也有人的折射。西方名画作品中画面的捕捉以及意蕴的传达,来源于画家对人物的表现与处理。例如,现实主义观念的传达者米勒的名作《晚祷》就可以证明这一理论,画中辛勤劳作了一整天的农民夫妇在黄昏时分听到了从远处的教堂中传来的阵阵钟声,他们便停下手中的活进行虔诚地祈祷。画作中用金黄色这种暖色调来刻画黄昏,显然表达了画家对虔诚的劳动者的无比同情与真诚祝福,传达了画家致力于表现祥和、宁静的乡村景象,展现人性之美。
(三)体悟名画作品中的艺术精神
一个真正的、有担当的画家要有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志向,要致力于用自己崇高的价值观念去感染观众。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著名作品《蒙娜丽莎》在此后数百年的时间内激发后代画家们创作了无数其他的艺术体裁。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采用的是经典的金字塔形构图,在人物描绘上力求和现实中的人物保持一致,却又尽量删去现实中人物的缺陷,以追求理想的人性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去神性而表现人性的时期,“人”的自主意识、“人”的世俗观念、“人”追求物欲的权利等在人文主义者的倡导与追求下逐渐显露了出来。这一时期是人性、“人”的文化开始自觉的时期。所以,在教授学生们赏析名画作品时,一定要指导他们学会体悟其中的艺术精神与文化性。
三、结语
名画作品赏析是西方美术史的教学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这种教学艺术的探析,希望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们不仅要学会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感受画作独特的美,并且从中发现形成美的技巧与规律,从而提高他们对绘画艺术语言与形式的感受力,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
西方美术教案 篇3
如果试着把儿童美术、原始美术、民间美术、西方现代派美术摆在一起,你会发现:无论从内容、形式、风格和创意上比较,还是从发生、发展去看,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不是大人的附属品,也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有其独立的完整的世界,尽管他们的画充满稚气,看上去似乎是下意识的即兴之作,但仔细品味,却发现那奇特的想象,简朴的造型,强烈的色彩,率真而随心所欲的艺术表现,不能不使人叹服。
诚然,只要把儿童美术和原始美术、民间美术、西方现代派美术仔细比较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相似不足为怪。
一、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
从审美特点来看,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无论在表现的主题,还是造型思维、描绘手法直至整个风貌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
第一,在造型思维上,原始艺术是对原始意象的幻觉的再现,从保存下来的那些最早的艺术——岩画、彩陶、雕塑看,原始艺术本能与仿造自然是丝毫不相关的,原始艺术家在描绘时并不依赖对直接对象的观察,而是凭自己的记忆进行的再创造的结果。比如我国西南边陲的沧源岩画,大都描绘在陡峭的崖壁上,作画者在作画时不可能随时参照被描绘的对象,他只是要依赣意象唤起平时观察的事物和重新体验原来的知觉,去检验自己通过意象所创造出来的形象。而民间美术在创作思维方法上,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都有强烈、粗犷、诡奇等相同的外部特征。如黄河流域一带农村流传的剪纸“抓譬娃娃”“招魂娃娃”、布制品“人头鱼”等。同样,儿童画画时并不是依靠被描绘的对象,而是借助他自己平时的观察而记忆下来的知觉去表现对象。因此,我们说在描绘对象方面,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同出一辙并不为过。
第二,在造型手段上,原始美术家仿佛意识到局部的细节刻画能给他们带来心灵的解脱和欲念上的满足。同时,原始人面对变幻不定的世界的不安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寻求安定的需要,在造型上往往回避对三维物体和有深度物体的表现,把表现对象限制在高度和宽度的展开上。这就形成了我们平常说的“平面意识”。跟原始美术一样,民间美术中民间美术家不是像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那样用一只眼睛观察事物,也不是用静止的眼睛去捕捉对象的片面,在他们的眼中,形象本身就具有各方位的时空感,他们在表现同一座山时,会把山上、山下、山前、山后的动物、植物和人陈铺在一块平面空间里,有时还采用互不遮挡的人物造型。同样,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往往因对事物的深度和三维缺乏理解和分析,既不懂得透视学,也不恪守重力法则。因而在儿童美术中出现了细节丰富的人物和动物常常飘在空中的画面,而且画面多呈平面。
第三,在整体风貌上,原始美术造型粗犷、色彩强烈、人物怪诞奇特,有的面目手足皆为人形,而腋下生出双翼,跳跃于龙身、鱼背,有的大头短躯、巨鼻阔嘴,手掌伸出三指,如同鸟爪等等。原始人认为这些奇异的造型能赋予艺术品神性与灵气——超自然的力量。而民间美术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材料的简朴,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粗率、质朴的制作痕迹,恰恰因此而显露出淳朴天然的趣味来。同样,在儿童美术中,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天真,对自然界的理解尚未模式化,他们以自己的奇异想法来表现,在绘画当中也就表现出稚拙、奇异的风格。
第四,在思想和观念上,原始艺术时期由于社会分工尚未定型,没有我们今天称之为思想倾向、思潮、流派之类的东西,因而在艺术的功能上就谈不上思想和观念的表达。而民间美术家在创作时专注于内心意绪情感的率真表达,作品中极少功利色彩,有的只是作者真挚的感情。如陕西耳枕,有鱼形、也有蛙形,中间总是要掏一个洞,原来是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的耳朵不受压和便于漏泪水的。这就蕴涵着母亲的祝福,是母亲心声的流露,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在儿童美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成人拍手叫快。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象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
第五,民间美术有较多的属于游艺民俗活动,它们本身的魅力往往是和游艺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木偶、皮影、龙灯、舞狮、旱船等都是在表演和张挂过程中进行观赏的。而儿童美术中儿童天性就是喜欢玩游戏,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自然在他们的美术活动中也离不开游戏,他们往往在游戏中完成作品。
二、西方现代派美术与儿童美术
西方现代派美术中表现的荒诞和随意性跟儿童美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怪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一些现代画派对怪诞艺术的看法和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那些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是不合常规,是荒诞的,这与儿童美术中无意识,加之对事物的荒诞想法而制作的画面极为相似。
西方现代派美术中的塔奇主义,又叫“涂抹主义”,其主要特征是随心所欲地用各种物质材料任意涂抹,其主要代表美国画家杰逊波·洛克曾公开称“当我画画时,我不知道我要画什么,只有画成以后,我才看到我画了什么。”这与儿童绘画的涂鸦期、象征期的美术特点是一致的。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经这样说过:“我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绘画。”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美术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简单。他们作画往往自问自答,他们总是带着好玩、好奇的心理去观察、发现所有的一切,并在绘画中发表出来。因为他们所表现的形象都是好奇心所选择、过滤的结果,都会有鲜明的个性、奇特美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从原始美术、民间美术和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寻找与儿童美术相似的地方,不断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