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全等三角形sas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29

[教案]全等三角形sas教学反思。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将自己视作学生的榜样。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会带着课本和教案。教案放在讲台之上,偶尔翻阅一下,可以提示教师循序教学,防止上课时手忙脚乱,那么怎样写出一篇优秀的教案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教案]全等三角形sas教学反思,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创新的教学课件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编辑为您精心整理了“[教案]全等三角形sas教学反思”的相关资料敬请查看,愿您在本网站中找到您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从我们身边的实例出发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学生较容易理解,较难做的是从不同的图形中去识别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去感知图形的全等,并认识全等的有关概念。

“全等三角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关系的引言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而人教版将其建立在已学内容“图形的变化”基础上,加强与前面的知识点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学案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让学生通过折叠、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方法。

首先,本节课我本着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学案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总结出概念。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抓住课堂45分钟,突出效率教学。

其次,我在结尾总结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1、没有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调动学生。我在设计中让学生自己看书得到全等的特征,没有调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少。722331.Com

2、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层次不同,本学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有吃不饱的感觉,应增加拓展提高练习,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

这一节课的讲学稿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经过反复修改过了的学案。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自学提要中安排了一组作图题,让他们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按要求作图,在作图的同时判断分别只给一组条件对应相等,两组条件对应相等,三组条件对应相等时能否画出全等的三角形?也为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作铺垫,使学生们能较快,较好的探讨出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很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较快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并且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

课堂练习的设计上:第三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接着在掌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第四,五两题就是训练学生会通过题目给的条件,找出三条对应相等得边,进而证明三角形全等。第6题对掌握得比较快的同学可以去做一做。通过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格式掌握得比较好。练习设计由易到难这样学生做起题来也比较感兴趣。

本节课的目标是应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以及让学生判定时注意寻找条件的时候是两边夹角。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以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这既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一,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上课时我常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学生让它们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画图,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公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

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探讨。

2、课堂上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让老师提议,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是不理解。

扩展阅读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系列


教师是教书为人的职业。教案体现了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教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您有在备课前写教案的习惯吗?你也许需要"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系列"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篇1)

一、导入

1、实物导入:

教师手拿一束玫瑰花,让学生看看、闻闻:喜欢这份礼物吗?

(指导瑰的读法,并书写玫瑰)

关于玫瑰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板书课题)

2、谈话导入:

(出示玫瑰花和小鹿的图片)

认识它们吗?玫瑰花和小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玫瑰、花骨朵的读法。

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 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能独立识字、读文,以赛促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学习。

三、讨论

1、找出描写鹿弟弟的话,引导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开始鹿弟弟说玫瑰花白栽了,后来又说没白栽?)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说玫瑰花白栽了?

1、读课文1~2自然段,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栽花时会想些什么?

2、当小鹿跌伤了脚,没能看到玫瑰花开,又会想些什么?

3、此时鹿弟弟又会怎么想?体会他惋惜的心情。

在课文的空白处,利用移情策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角色体验,既丰富了内心情感,又为理解下文没有白栽打下铺垫。

五、朗读

1、自由读:

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

2、交流读:

向学习伙伴请教──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3、竞赛读: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大家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

六、练习

结合课文情境进行写话训练:

1、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看谁说的句子和别人不一样)

七、写字

学习弟、哥、骨、微、渐5个字:

1、学生观察:写这几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

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

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

渐字的车下面变横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

3、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个人自评最满意的字同桌互评最满意的字小组评选写字能手全班展示自己的作业)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字书写的规律,并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篇2)

我教的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Module 3Unit8 Happy birthday!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认读单词cake、card ,noodles.句型Here’s a card for you!

在歌曲导入时,“Happy birthday!”营造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积极和活跃的心态投入课堂中,同时为新课文的导入做个铺垫。

2.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我讲的是Happy birthday这一课,我提前问孩子那天有谁过生日么?正好有两两个同学那天过生日,我就用那两个同学引入了这节课。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演示法、交际法。借助孩子过生日,来导入新课。操练单词card、 cake、noodles单词和句型Here’s a card for you!。在讲授单词的时候我来领读,找同学来读,开火车读,高低声转换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由于这堂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并且比较富有乐趣,我结合Guessing Game等环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无形中既增长了见识,又学会了英语知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道具条件,在整堂课中我主要贯穿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小游戏。Let’s sing a song(我选择这首歌是因为我是为新课文的导入做个铺垫)、Guessing Game(我选择这个游戏是在检测孩子以前学过的内容学会了多少,那里没有学会以后会让孩子注意的)、利用情节来导入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节奏和学习气氛,也是关系到整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纽带。)。操练过程中老师老师领读,同学跟读,单个同学读和高低声转换。

课堂纪律很好,个别学生回答声音小,有些孩子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的总体表现还算不错,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很少,老觉得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希望以后有更多孩子的手举起来,展现自己。

三、自我反思

下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吧。首先我想说我这一节课不是一节完美的课,我的教学环节不像其他老师那么成熟,我对这节课很不满意,我本来设计的,想象的要比这好,在上课之前我准备好给孩子的小贴画,上课却忘记发给孩子,还有就是在导入新课后讲单词的时候我应该利用多种方法来联系这些单词,我只是一直自己领读,忽略了孩子,这是我这一节课的失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这节课最关键的地方。再有一点就是我有点紧张,我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情绪,一节课前半节课有点快,我感觉孩子学的不是太好,我以后会把每一节课都当做一节公开课来要求自己。

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以后上课要有激情,用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学习。

2.以后上课,重难点要突出来练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 在讲单词是给予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

4. 以后再上课时要给予学生口头鼓励和精神鼓励、物质鼓励。

5. 以后上课尽量用全英授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自己这节展示课中的不足尽量去完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篇3)

开学两周了,老师和学生们又回到了以往的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又采用了合作探究性学习。特别是在阅读方面,效果还不错。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但是等到活动中就要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意见等。从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独立思考,个体学习。

学生的“个性学习”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发问。

2、组内讨论,去粗取精。

在个体学习后,八人合作小组即进入讨论。通过比较、说理、摒弃一切认为有错误后不妥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答案在组上交流。通过讨论,小组内的学习伙伴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上会有新的提高。并尽力帮助解决组内成员在自学中的困难。如: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有的同学写的优美巧妙,有的则生搬硬套,此时合作能使他们互教互补,各有进步。

3、组际交流,评价激励

小组的交流只能是一个小范围内的集思广益,在组织交流的思维撞击下,还会冒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创意的答案。通过组上交流后,教师应利用较短时间,对各小组的发言情况和讨论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实行加分扣分制,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3.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懂得要有助人为乐的品德。

3.李丽为什么不接林园园的铅笔,及林园园为什么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本课放大的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提问式,引出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

(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树叶)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蓝树叶”。板书课题。树叶怎么是蓝色的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

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问题的答案。

生:因为图画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画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色画笔画树叶了。

过渡语:为了很好的学课文,我们还是先学习生字。

(三)读课文,划不认识的字。

(四)自学生字。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带音节读生字。

2.指名不带音节读生字。

3.齐读不带音节读生字。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记每个字的?

抓重点字指导。

(1)用比较方法记字形。

“术”与“木”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两个字不同点就是“术”比“木”多一个“丶”。

“李”与“季”比较不同点是什么?

生:“李”比“季”多一“”。

“已”与“己”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已”竖弯钩出头,“己”竖弯钩不出头。

(2)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

怕:“白”加忄旁。

拿:“合”加手字部。

连:“车”加辶旁。

忙:“亡”加忄旁。“亡”的第二笔要出头。

(3)重点指导笔顺。

铅:右半部的写法,上面是“”,第二笔是“”没有钩,下面是“口”。

由:共五笔,。“由”和“电”二字的区别。

5.理解意思。

她:第三人称(女的)。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怕:害怕;畏惧;担心。

拿: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

连忙:赶忙、急忙。

不由得:不禁。

6.口头组词。

术:技术医术战术算术

铅:铅笔铅芯铅字铅铁

经:经过经验经常经理

桌:桌子桌面桌角餐桌

怕:害怕不怕恐怕

连:连长连接连续连队

忙:连忙农忙很忙帮忙

由:理由由于由此自由

7.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六)巩固生字。

1.把下面的8个字组成4个字,看谁说的快。(投影)

木女合辶子也手车

()()()()

2.看音节把字补充完整。

(七)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蓝树叶。

问: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习这课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的疑问,学习课文,找出理想的答案。

(二)老师讲蓝树叶的故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讲故事。

思考:这篇课文讲谁和谁一件什么事?

过渡:李丽为什么跟林园园借绿色的画笔呢?我们一起先学课文的第1自然段。

(三)细学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

(2)生边读边找答案,用“——”划在书上。

(3)看图1,找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园园。

(4)指名说答案。

生:她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

过渡:林园园借给李丽绿铅笔了吗?最后她画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你从课文的第几段看出来的?(第5自然段)。下面我们就学习第5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问: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2)观察图2。

问:林园园看什么?脸色怎么样?心情怎样?又是怎么想的?

生:林园园看见李丽画的蓝树叶,脸红了。十分难过,暗暗地想:自己没有借给李丽绿笔太不对了,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可自己却没有那样做。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见同学有困难,应该伸出热情之手,去帮助同学。

(3)观察完图后,讨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4)指导朗读。

我们读这段应该把李丽认真画的态度读出来,还要把林园园羞愧的语气读出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语:为什么李丽没有接林园园的绿画笔?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2~4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问:李丽向林园园借画笔,林园园愿意不愿意借给她,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林园园不愿意借给她。因为林园园已经把树画好了。李丽跟她借绿笔,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有画完呢?”从林园园的语言可以看出不愿意借给她。

理解:“已经、吞吞吐吐”的意思。

(2)看图1。

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3)指导读对话。(有语气)

过渡语: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问: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画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李丽听了之后说了什么?

(3)请2名同学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过渡语:当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林园园听后借给李丽铅笔没有?我们继续往下学。

5.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

思考:

①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

②当李丽说还要画小草时,她又说什么了?怎么说的?

③“皱着眉头”说明什么?

(2)分小组讨论3个问题。

(3)指3个小组汇报结果。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6.指3名同学每位同学读一段,读2~4段。

思考: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指名回答问题。

(四)读全文(分角色)。

讨论:林园园做得不对,你应该怎样做?

老师看板书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9.蓝色的树叶

李丽林园园

小声吞吞吐吐怕把笔尖弄断

“要……不要……不要……不要”

连忙皱着眉头

课后反思: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感受。着重指导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走进林园园的内心世界,林园园最终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挺高的,但有些环节我忽略了课堂的生成,流于形式,让学生生硬的理解字词,学习效果不大好。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篇5)

幼儿美术活动教案《树叶变变变》教学

设计与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介绍、交流启发幼儿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

2、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

活动准备:

1、已采集过各种各样的树叶并擦干净压平整。

2、笔、固体胶、抹布、剪刀、彩色纸等工具和材料。

3、范画。

活动过程:

一、了解叶子的多样性

1、教师:今天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树叶,都很漂亮,那黄老师也带来了很多的树叶,我们来欣赏一下。(边欣赏边问小朋友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小结

教师:那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很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针形、扇形、圆形等。

二、教师讲述树叶拼贴画的方法

根据树叶的形状选择要拼贴的对象,可根据需要进行修剪。

1、教师:“看到叶子这么漂亮,黄老师想用这些叶子来为大家变魔术,看看黄老师是怎么变的。”(老师快速用几片树叶在手里拼凑出小动物大致外形,问幼儿像什么,然后贴在纸上)

2、教师:“原来啊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可以有生命的小动物。”

3、教师:“小朋友想把叶子变成什么呢?”

4、教师:“那老师这里还变了许多的动物,我们一起看看。

重点提示:

1、在操作中用双面胶粘贴在纸上压平。

2、可以根据小朋友的需要进行修剪粘贴。

三、分组开始进行拼贴。

1、教师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大家共同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篇6)

细菌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贵州省关岭县上关中学 喻波

一、教学目标

1、细菌的发现史;

2、 细菌的 形态结构;

3、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 结构, 细菌的生殖。

三、 教学难点

细菌的 形态 结构 ,细菌 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 细菌分布 广泛 的原因。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证实了细菌的`存在,认为细菌是现有的细菌产生的。

2、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个体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附属结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以及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附属结构包括荚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鞭毛可以使细菌在水中运动。

细菌的结构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因此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3、细菌的生殖

细菌通过分裂生殖进行繁殖,也就是一个细菌分成两个。

当环境不好时,细菌会变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当度过不良环境时,芽孢又萌发成细菌。

六、课后反思

为什么细菌能够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化、代、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稀有生物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

(出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始祖鸟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学家正在挖掘化石”)

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板书:化石)

引入化石: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

书写“化”字,归类已学过的单人旁的字,再引出“代”字和“化”字做比较。

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化石有关的,(补充课题:活化石),请齐读课题。咦?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质疑。

3、师:如果你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

1、按要求读书:

(1)大声读课文,借助“树叶”“苹果”里的生字,读准字音。

(2)找一找,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并用横线划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生字。

4、说一说“熟悉”的反义词,“稀有”的近义词。

5、区别“稀有”和“稀少”,完成课堂作业本第4题。

6、交流课文一共写了几种活化石

生汇报: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7、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

(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观察图片和实物)

“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

填空: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引入课堂作业本上习题,用一朵朵和一棵棵写话。

(2)理解“公孙树”“白果树”:为什么叫“公孙树”“白果树”?

指导“孙”字的写法。

课后反思:

关于本节课,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感觉,总结如下:

生字的教学我比较满意。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拼、再让学生合作记忆生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合作后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整个生字教学中,扎实地教学,让学生学会了生字,也学会了识字方法。在写字的教学中,我不但让学生写好字,还引导学生组词,说理解近义词和反义词。

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我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以至于学生的生成不够。比如当孩子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有孩子欣赏课文里描写银杏树叶子的句子“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指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叶子比作扇子,把银杏树的叶子写的可爱又漂亮时,我未能抓住这个知识点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认识打比方的方法和“一片片、一把把”等格式的叠量词。

课堂上的另一个遗憾是:由于前面识字环节花的时间较多,把课堂朗读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以至于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全课的收获时间仓促。所以,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把握课堂节奏还需继续努力。

还有作业的设计,评课老师一致赞扬我将课堂作业本的习题融入课堂讲解中去,主要问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做,都是讲到哪里了突然来完成某题,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涣散,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热门教案」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身为教师,提前准备教案是起码的责任。写教案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教案应该包括什么内容?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热门教案」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在色彩调配知识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刚接触调色,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教案]《活化石》教学反思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教师要好好准备一份精心编写的教案。教案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活化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教案]《活化石》教学反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让我们深入了解它。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核心要点。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以备查看!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养学生自如地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化石》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开课即展示银杏树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追问:为什么把银杏树称为活化石呢?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带动起来,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展现课文中提到的三种活化石静态画面,电脑动画体现动态活化石。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对比两句话的不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句子。使得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这样设计,突出了重点,简易突破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其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拥有了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

语文本来是一门外延极其广阔的学科,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活化石》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对课文中才讲了那么一点关于“活化石”的知识感到很不满足,好奇地向老师询问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于是老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课文之外的更多的关于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语文学习的范围从原来的课文一下子打开了。可是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呢,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家讨论,上网、查阅课外书、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活化石的知识。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好伙伴。

接下来,他们还要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认真阅读理解,进行加工和整理,把与已知重复的、特别生涩的内容适当删减,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些传达给别人。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把整理后的资料内容读给大家听,有的汇声汇色地讲出来。 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学生感触很大,纷纷表示,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适量、适度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整体感知,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有所成,在宽愉的环境中学习,在成功中愉快,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中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案]情景教学反思范例


有人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准备一份不错的教案,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何公平地选择一个教案的教学内容呢?也许下面的“[教案]情景教学反思范例”正合你意!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对教育思想的认识和掌握,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教案]情景教学反思范例,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高高的桂花树摇摇摆摆,向我们点头说小朋友早,桂花树桂花树我们爱您,让我们围着您唱歌舞蹈。

高高的桂花树摇摇摆摆,向我们点头说小朋友好,桂花枝桂花树我们爱您,让我们一起唱桂花树好。

多美的一首三拍子歌曲!这是我们在上主题:“秋天的颜色”中的一节歌唱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这样的歌唱活动,感受三拍子优美流畅的旋律,对大自然中的树木产生美好的情感。歌曲的原名是白杨树,由于我们这边没找到白杨树,适逢中秋前后桂花开了,我就把白杨树改为桂花树。

学完歌曲后,我问小朋友:你看见过桂花树吗?你围着桂花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对于我的提问小朋友们显得很冷淡,举手的幼儿寥寥无几,有的小朋友东张西望,好象对这首歌曲一点都不感兴趣。可不是,现在农村的孩子的城市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通病。他们的感兴趣的是奥特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高科技电动玩具……他们又怎么会对一棵树,一朵花感兴趣呢?

我没有怪他们。我想带孩子们到实地去找一找,看一看,亲身去体验一下!在体验的基础上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来到了路边的桂花树下,请小朋友围着桂花树做自已喜欢的事,对桂花树说一句话。小朋友们三五成群地围着桂花树,有的在做拉拉手的游戏,有的做丢手帕的游戏,有的做绕来绕去跑的游戏。有的小朋友说:桂花树,你真香!有的说:你的花真漂亮。有的说:我吃过桂花做的糕。有的说:幼儿园的点心里也放桂花……还有许多小朋友围着桂花树边唱歌,边跳舞,刚才课堂上的心不在焉与死气沉沉一扫而光。

可以想象,当孩子对老师的提问不产生互动的时候,老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学习情景有感而发,积极思维,回答问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事。

师:“这就是我们在桂花树下做的游戏,说的好听的话,公园里还有许多更高更大的桂花树,请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到桂花树下说说悄悄话,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玩这个游戏”。

《狼》教案教学反思集锦7篇


相处虽短,涌泉终生。授课有限,获益无穷。教师每节课的准备工作就是先要准备教案。教案的编撰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有序进行,如何才能将教案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狼》教案教学反思集锦7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狼》教案教学反思(篇1)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春天呀?(因为春天很美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春天哪些地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了,那你们喜欢春天里的柳树吗?(喜欢)谁能说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说得好,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里的诗歌是谁写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的诗人,少年时就以诗歌著名,现存的诗有19首,除〈咏柳〉以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

1.师范读诗歌。

2.让同学们指出生字,师生一起将生字读准。

3.师生一起读诗歌。

4.自由读师诗歌,指名读。

5.找找会背的同学同背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我们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原因。

(三)、朗读,默写。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背

4、生字正形,默写

三、背写春天的古诗

四、学新诗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春晓〉,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板书)

1、你们知道孟浩然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五、总结。

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班上基础较差的几个同学,在课后,我与他们交流的时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也没能背诵下来。我觉得如果再上这一课,应该再增加读的机会,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狼》教案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材内容及分析】

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学,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 “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第四步:读 “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师: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

[展示]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二、读图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讨

[活动]观察比较,对照 “世界海陆分布图”和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讨论]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得地球更像水球。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在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生: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师:你能根据开始时老师所讲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出来吗?

[活动]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下面请同学们阅读 “东、西半球图”和 “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

(清晰地展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好的区域概念,更好地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个生活能力的提高机会)

师:在读图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师: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生:(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师:(教师指导读图)我们是如何来划分大洲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将几条洲际分界线找出来。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活动]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师:请同学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顺口溜在教学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要点)

师: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活动]读图讲解 “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再次重复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主动思考,归纳体系,知识提炼

师: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教材后的活动内容以及练习册上的练习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练习)。

《狼》教案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叠词体会文中饱含的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飘飘悠悠、喃喃、哀伤的意思。

3、体会“我”对雪儿的情感,感知“我”的情感变化,通过朗读把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

4、背诵课文的4、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对雪儿的情感以及“我”的情感变化,并且能通过朗读把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雪儿》,这是小作者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呼唤一声——雪儿。

2、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文中的“我”腿跌伤了,每天一个人在家里休养,感到非常地孤独、无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节)

3、过渡:在小作者盼望着早日康复,走出家门,在蓝天下奔跑,在春风中歌唱的时候,雪儿来到了她的身边,刚来时雪儿是什么情况?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二 、出示任务一

雪儿是一只怎样的鸽子

策略(组内交流学习)

1. 读课文2.3自然段,找找描写雪儿的词句。说说体会。

2.说说我和雪儿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补充

小作者说她看到了雪儿的哀伤,我怎么没看出来?你看出来了吗?你是怎么理解“哀伤”的?

雪儿此刻的遭遇跟小作者多么地相似,真是同病相怜啊!所以小作者一眼就看出了雪儿的哀伤。(板书:相识)

重点句段的交流

(出示图片)瞧,多可爱的雪儿啊!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给它取名——雪儿呢?

[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 (根据回答板书:雪白雪白),你从这个叠词中读出了什么?(颜色很白很白)

那你就让这只雪白的信鸽展现在我们眼前吧!指名读。(好白呀!)

你还读出了什么?(生说不出)

你听出什么了?(喜爱)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你也能想老师一样读出喜爱之情吗?试试!(你真爱它)现在,我也是你的知音了。如果你也爱它,一起读吧!

你们看看,雪白雪白这个叠词,我们不但读出了这只白鸽很白,而且读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雪儿的喜爱?用心地读读课文,拿起笔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生自由读文。

3、出示:[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

“这儿”是指哪儿?(我的家)把“这儿”换成“我的家”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我”把雪儿当成了人,当成了家人)

一句话,一颗心,如果你是雪儿,听了“我”的话心里会怎么想?

同学们,想象一下,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有什么眼神,什么表情或许什么动作呢?

(出示: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

4、一件事,一份情,我们再来体会她们一起看云的心情吧!

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你会天天看蓝天,看白云吗?你觉得小作者现在还觉得孤单吗?心情还会忧伤吗?

老师注意到了这个词(板书):瓢飘悠悠 同样是叠词,同样读起来节奏很美,我们从雪白

雪白读出了作者对雪儿的喜爱之情,这个叠词你又能读出什么呢?(白云的动态美,“我”

此刻的心情……)这飘飘悠悠的白云,带走了“我”的'烦恼,心情变得怎样了?

是心情摇曳了白云,又是谁改变了“我”的心情?(雪儿的到来)

5、小结:雪儿的到来使原本寂寞、无聊的“我”变得快乐了。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第二自然段,把书捧起来一起读。

过渡:是相处加深了了解,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和雪儿之间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我”还从爸爸那知道了关于雪儿的其他事情,“我”到底了解到了什么?读读下面一个自然段。

6、作者了解到了什么?(板书:是信鸽)[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能够飞越千山万水,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称它们是“蓝天信使”。]

这是一只怎样的信鸽?(不怕困难,勇敢,坚强……)

想象一下,雪儿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呢?(风雨雷电,受伤……)

这些艰难险阻雪儿都不怕,它要飞越千山万水为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称它们是“蓝天信使”。

老师知道英国皇家空军的一只信鸽还被封为二战的战斗英雄。资料介绍战斗英雄“胜利”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面对这样的雪儿,除了喜爱,我们还会产生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让我们带着对雪儿的喜爱和敬佩再来读读这段话。

爱它就要理解它,小作者也深深地明白那无边无际的蓝天才是雪儿的舞台,因此,小作者更加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好起来,能够重返蓝天。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期盼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板书:期盼)

7、过渡:在我的精心照料下,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谁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任务二

我和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

策略:从课文中找找有关词句说说,小组交流学习

汇报成果

出示:[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我”为什么欢呼?(雪儿又能飞了)雪儿飞得怎么样?看到雪儿飞得这么高这么美,我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激动)(板书:康复欢呼)你能把我高兴、激动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8、我和雪儿相依相伴了那么久,我们之间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就要分别了,我的心情如何?【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望着雪儿那金黄的眼珠,喃喃说道:“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喃喃”是什么意思?小作者喃喃地在说什么?我们也来说一说。(雪儿又飞回阳台依偎在我的身边,我抚摸着它的羽毛轻轻地说:——————————————————。我望着雪儿金黄的眼珠,小声地说:——————————————————————。雪儿还是舍不得走,我一遍又一遍地说道:——————————————————————。)

像这样小声地一遍又一遍地轻轻说道就叫------喃喃,又是一个叠词,你又读出了什么?(舍不得)

再读一读这一节,你仿佛听到雪儿在说什么?(完成题空)

这分别的情景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你能把这不舍之情读出来吗?

多么感人而又温馨的一幕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珍藏在心里吧!试着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上。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雪儿的到来使孤独、无聊的“我”变得快乐幸福,给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那么是不是每个遇到受伤的小动物的人都会有段难忘的相处呢?只有善待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四、作业:(任选一题)

1.当作者再次回忆起与雪儿相处的美好时光时,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2.背会课文的三四段

教学反思

《雪儿》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和一只受伤的信鸽(雪儿)之间的爱心故事。通过“我”对雪儿疗伤,并细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复后,“我”满怀深情地将它送上蓝天,表现了“我”的真诚、善良。本文教学关键是使学生融入、体验。文章的亮点是“我”的所做、所说、所想,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私、美好,全在“我”的行动中。“雪儿”虽是信鸽的名字,更是孩子纯洁美好心灵的写照。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中心,以“我”的情感变化及对白鸽的感情为线索,渗透听、说、写各种技能的训练平台,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中我借鉴薛法根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用“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来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教学时,选择了课文中重点词如“雪白雪白”、“飘飘悠悠”、“喃喃”,重点句如“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将课文的阅读理解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说的每一句话,为雪儿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让学生这样去读课文,就能从平实的字里行间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到人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与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如何将所提的问题进行整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联想能力探索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知识点;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学习,让学生敢说、乐说。这都是今后教学中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在今后教学中,我会针对学生的不足,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在品读课文时我力求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狼》教案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1.按照凡卡写信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4.看图想象凡卡的悲惨遭遇,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学生进行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解决办法:采取感情朗读课文,分层理解,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折的方来突出重点。

2.凡卡的悲惨遭遇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信中凡卡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写的。分清这三部分内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通过预习,熟读课文,让学生分清这三部分内容。

3.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实际,与凡卡比童年,写片断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再结合课件说说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采用对比法或夹叙夹议的手法写片断。标题:我与凡卡比童年。写信交流。通过鲜明对比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之苦,自己童年之幸福,不合理的社会之黑暗、丑陋,社会主义祖国之光明美好。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之情。

三、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生字,熟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勾划重点词、句,联系课文解释。

2.学生自悟、分组讨论,交流,文中哪些句段的描写最突出凡卡的悲惨遭遇。

3.观察文中插图,发挥想像,写片断。

4.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正音:

(2)字形笔顺指导:撇、匠、糖。

(3)解词:

打搅:打扰搅乱。

暖炕:北方人用砖或土坯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别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4)读出你最受感动的段落。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学生质疑。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凡卡》是以人名命题,主要人物是凡卡。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小说《凡卡》的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河夫(1860—1904年),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当过学徒。

契诃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动荡、崩溃的时期。契诃夫的作品无情地揭露沙皇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简要说出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体会到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当时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凡卡是个孤儿,九岁去当学徒,学徒生活非常痛苦。当时社会非常不合理)

你还懂得了什么?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提示:课文按写信的顺序写的,可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分为三段。用“‖”标出。

(1)学生默读,讨论分段。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段(1~2)讲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他们去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3~5)具体写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联想。

第三段(16~21)写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梦。

5.扩展:给各级编小标题。

6.作业:①熟读课文。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二)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采用什么方式来叙述表达凡卡的悲惨生活?

2.默读课文,分清作者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凡卡写信时的联想这三部分。用( )标出凡卡信的内容部分。

3.指名读凡卡写信的内容(第二段)。思考:凡卡在给爷爷写信中写了哪些内容?根据信的内容说说凡卡受了哪些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边读边勾划、分组讨论。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四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写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写凡卡受尽折磨;第三层写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写凡卡没指望了。)

4.重点学习第二层。(第八小节)

(1)指名读第八小节。思考:作者从哪儿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

(2)学生勾画、批注、准备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菜、茶,“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③挨冻,而且睡不好,他“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就“只好摇那个摇篮”。

(4)看插图(出示投影片,结合课文表述。)

(5)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所以他写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从中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5.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变化的?

(1)读作者叙述和信的内容部分。找出描写凡卡心情的词句,画“ ”表示。

(2)学生交流、引读文中句子词、教师点拨。

(担心→抽噎→伤心→满意→希望)

(3)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

第①句中的“撇撇嘴”、“揉揉眼睛”、“抽噎”这些是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②句中“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好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第③句中“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序,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而且还梦见爷爷坐在暖炕上念他的信。

这个结尾似喜实悲。暗示凡卡追求自由生活只不过是个幻想。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黑暗的旧社会。

6.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1)重点指导朗读凡卡写信时表达凡卡心情的句子。

(2)指导读凡卡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要读出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的那种沉痛诉苦的语气、哀求的语气、恳求的语气……。

读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声调要比较急促。

读凡卡回忆过去生活的情景,声调可以悄悄明快些。

7.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借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叙述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

8.作业:凡卡在给爷爷写信时,联想起哪些事?他为什么会想起这些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凡卡联想部分。

(1)指名读四、五小节。思考: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想起这些?

联想起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冬夜景色。凡卡给爷爷写信,似乎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守夜人。白天他总是“在厨房里睡觉”,晚上“他穿上宽大的单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后头。”这说明爷爷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但是爷爷是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这些描写说明爷爷很勤劳很乐观。很慈祥。这就更突出凡卡想念爷爷。

凡卡回忆乡村冬夜景色:(引读文中有关语句)“没有月亮的夜晚”,“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全看得见。说明夜景清静。“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凡卡想念爷爷、思念家乡。

(2)指名读课文13小节。凡卡另一段联想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凡卡想起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段回忆充满了欢乐的情趣。“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凡卡和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快乐地踏着积雪去砍圣诞树。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只野兔窜出来,爷儿俩呼喊着逮兔子。尽管在冰天雪地中砍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2.研讨本文表达特点。

(1)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部分。这两段回忆(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虽苦,但在凡卡看来家乡生活是那么自由,欢乐,那么值得怀念。这就反衬出在鞋铺的学徒生活是多么凄凉、悲惨、难熬。

②文章细节描写也很突出,更加突出中心。(可读第八小节。找细节描写的句子。)文章第八小节具体写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些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那件事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时山林、枞树是什么样,在砍圣诞树时看到了什么等细节,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眼前出现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这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深刻感受。

③凡卡写信中,作者写了他三次“叹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凡卡的内心感情。

第一次是凡卡在写信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看了周围的环境,“他叹了一口气”。凡卡从家乡来到这充满凄凉、恐惧的鞋铺,黑糊糊的窗户,昏暗的神像,摆满楦头的架子,老板、老板娘凶恶的面孔,一下子都浮现在凡卡的面前。想起那无休止的劳动,残酷地折磨,就连写信,还是趁人们都到教堂做礼拜去了,才得空,而且提心吊胆地写,所以他不由的“叹了一口气”。

第二次是凡卡回忆家乡清静、优美、快活的冬夜与令人窒息的鞋铺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他又“叹了口气”。

第三次是凡卡请求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之后,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往年在乡下,生活虽贫苦,但还有自由,在过圣诞节时,还能从圣诞树上摘一个糖果;能快乐地跟爷爷砍圣诞树、打扮那棵树,那该多有趣,多快乐呀!可现在,在这圣诞节的前夜?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离开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在城里受折磨,担心地写着倾诉自己痛苦生活的信。并且心情紧张,唯恐被老板看见,再挨一顿打。这里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更不用说什么圣诞树,金胡桃了。写到这里,凡卡再一次“伤心地叹了口气”。

凡卡每次叹气,内心都很痛苦,从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社会的黑暗。

④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凡卡的内心。

(2)小练笔: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3)写后交流。

六、布置作业

(一)照样子补充词语

例:(亮)堂堂

( )糊糊( )零零( )眯眯( )沉沉

( )酢酢( )生生( )晃晃( )灿灿

(二)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拟人、夸张)

1.我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2.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3.忽然不知什么地方跳出一只兔子,箭一样地窜过雪堆。( )

(三)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1.用“——”画出这段凡卡挨打的句子。

2.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出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卡写了家乡那么多亲人,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凡卡》篇幅特别长,内容更是错综复杂,写信,回忆交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插叙的写法,使课文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思索了很久, 最后我决定把握教学目标,简单教,简单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写法。随后带着孩子们把文章中的人名反复读了几遍,这样以减轻学生在朗读课文中的难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读外国作品,原因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就是我觉得人名太长,有障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课文,然后指导他们学习。

接着,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课的看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好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不喜欢,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们不喜欢悲剧。原本我设计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课文。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说喜欢课文。于是我顺势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知道凡卡过的日子非常苦,你们都产生了对这个孩子深深的同情。为什么你们能在瞬间产生这么复杂深厚的感情呢?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们感情的变化。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和平的社会里,也有许多悲剧,比如昨天青海省发生了7。1级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矿发生了矿难……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用文字来记录这些悲剧,来激发人们的同情,来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引以为戒,让悲剧远离我们!孩子们,如何应用文字是一门很深的文字,今天,我们来好好学习《凡卡》这篇课文,去体味文字带给我们的精彩!”

察言观色,孩子们对这篇课文有兴趣!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浏览课文,弄清课文的脉络,课文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寄信”的顺序来写的。

第二课时,我先引导孩子们迅速找出“信的内容”,通过体味重点的句子,去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孩子们的朗读很到位。然后引导孩子们朗读凡卡要求爷爷接他回家的自然段,体味回家之情切。这部分的教学也是我的重点教学内容。

随后让孩子们找出凡卡回忆的自然段指导学习。凡卡的回忆是甜蜜的,让孩子们读出凡卡内心的快乐。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凡卡的乡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吗?为什么在凡卡看来这么甜蜜呢?并告诉孩子们这一部分的写法叫“插叙”,这里插写的内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

《狼》教案教学反思(篇5)

《皮巧根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第五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参照多本参考书的前提下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认识“陡、峭、朽”3个生字;理解“陡峭、湍急”等词语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皮巧根的良好品质;懂得即使力量有限,也能用爱心做一些有益于人们的事。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以及个人的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1、整个课堂能够立足文本,对文本的分析还比较透彻,在对皮巧根架桥不容易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的很好,这样就方便为下文做出铺垫;对文本详略的设计也比较得当。适当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理解文本。

2、关注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架桥的重要性及急水河的危险,这部分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想象除了书中列举的两个危险外还有什么危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想象和思维进行回答,教师都给予了点评与指导。在体验桥给大家带来的方便时也是进行学生自由想象,有的同学能模仿过桥人的语气来读课文,这点非常好。

3、进行适当的拓展,一篇简单的文章,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课文上,而是应该让学生有其他的收获或是对文章中心的体会更加深刻,为此我将道德模范人物进行引入,这让能让学生感受到有爱心的人到处都是,借此来加深对皮巧根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理解。对于最后小练笔的设计是对文章的一个中整体总结。

存在问题之处:

1、在学生与教师配读的部分,学生和教师的配合不是很默契,显得有些脱节和牵强,这药加深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在不用教师语言提示的情况下就能与教师进行很好的配合。

2、在学生自由想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还是没有体会到老师的意图,教师的提示语也不是很到位,即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所以对于皮巧根桥能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理解的还是不到位。

3、对于文章的导入设计的不够细致,没有多大的价值,应该加以深思,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凸显本课文,应该将其作用尽可能的发挥,不要疏忽任意一个环节。

4、整篇文章的处理似乎显得先急后稍微缓和些,这或许和我自身的语速有关,但是会给听课的人一种慌忙的感觉,而且每个环节都显得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改正。

5、多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少说话。这里的少说话是指少说提示语及没用的话,新教师容易话多,容易不信任学生,容易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多给学生些思考的时间或许他能回答的更好,多信任些学生,或许他能让你看到奇迹。

《狼》教案教学反思(篇6)

学习目的

1、 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2、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4、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 ,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想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b)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 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 山 的 那 边(海)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狼》教案教学反思(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2。

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

结合想象进行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动物吗?它的名字叫蝉,也就是我们说的知了。虽然样子大家不太熟悉,不过它的叫声你一定听过,有人捉过它吗?老师就认识一个喜欢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这不有一天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探究,理解古诗含义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几百年前的的一个夏天,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播放课件,学生听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就让我们带着下面的目标来学习吧!(出示学习目标、读一读)

师: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来了,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所以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同学们还认识他们吗?让我一齐来读一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两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教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

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小牧童的心情怎么样?那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假如你是小牧童,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三、指导书写。

1、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

2、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3、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四、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在我国古代的古诗中,有许多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写的也都非常有意思,希望同学们能都收集一些,有时间背给其他同学听,好不好?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我认为古诗最重要的是诗趣,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景的再造中寻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二、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读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当然,在教学的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朗读中孩子们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与现实不能很好的结合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通用11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就像是老师的缩影,在授课前,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教学更有效率。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您也在困惑怎样制定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中班教学教案反思通用11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1】

设计说明

本课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重复句式较多,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情感乐观积极。这首儿童诗十分易于学生朗读和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折纸船、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词。

课前准备

1.教学辅助课件。(教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刚才的课间十分钟里你们玩得快乐吗?说说为什么?(生交流)

2.师小结:是呀,一个人玩有一个人玩的快乐,有许多小朋友玩,大家会感到更快乐,无论怎么都快乐。

3.板书课题:怎么都快乐

4.指导朗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以课间十分钟为话题和学生交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师生对话,同时因为聊感兴趣的内容而产生了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把诗句读通读顺。

2.学习新字新词。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学生读准前鼻音怎、很、音,后鼻音绳、讲、行。读准多音字得,强调在本文中读děi。

(2)说说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教师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4)朗读词语。

怎么 独自 跳绳 羽毛球 排球 篮球 游戏 运动会

跳绳 踢足球 讲故事 听音乐 打排球 玩游戏

①自由读一读。

②观察第二组词语。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都是前面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③学生自由说几个这样的词。

3.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三、规范书写,形成习惯

1.着重指导讲、许的写法。

(1)指导观察字形、结构。(左右结构,言字旁,左窄右宽。)

(2)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字的最后一个横画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师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5)反馈,评价。

2.学生自学玩、很、当、音、行的写法。

(1)观察这几个字的笔顺演示。

(2)观察这几个字的占格位置。

(3)在描红本上练写。

设计意图:遵循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原则,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突破书写难点。通过交流自己识字的好方法,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自主性。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2】

设计意图:

这首诗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用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形象,用拟人的手法,用对话的形式告诉了孩子们,遇到事情和困难要自己去尝试、积极的面对,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因为中班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如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生活自自理能力等方面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他们更需要外界的精神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独立、放手的去尝试,为大班各方面能力进一步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本此活动教学方法是:一是结合中班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以故事方式,引导幼儿猜想诗歌内容,进而导入诗歌名称;二是运用图谱儿歌展现诗歌结构,让幼儿很快熟悉诗歌内容;三是组织幼儿分组朗诵模仿不同角色对话,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四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迁移并提升生活经验,明白不依赖成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也可以独立学会本领的道理。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角色对话,初步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体验儿童诗的情趣。

2.知道遇到事情要自己独立的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活动准备:

诗歌图谱(小猴、小鸭、小鹰、果树、池塘、大山)、配乐诗、山、池塘、树的场景布置,小猴、小鸭、小鹰、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的胸饰

活动过程:

一.逐一出示图谱引入诗歌名称,猜想诗歌内容。(老师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用诗歌中的语言回应幼儿)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树上的果子熟了,小猴子和妈妈来到果树下,小猴想吃果子,他会对妈妈怎样说?(对了,小猴说妈妈我要吃果子)妈妈会怎么回答(妈妈说: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这样,小猴学会了什么本领?(暗示,爬树)

师:天气真好,鸭妈妈带着小鸭来到池塘边,小鸭想洗澡,它会对妈妈怎么说呢?猜猜妈妈又会怎么说(妈妈是这样说的)?这样,小鸭子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鹰妈妈带着小鹰大山下,小鹰想知道山那边有些什么,它会怎么问妈妈的?妈妈会带它去还是让它自己去?(对了,妈妈说。。。),这样,小鹰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老师把这几个故事编成一首诗歌,名字叫《自己去吧》,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完整欣赏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听听动物宝宝们是怎样对妈妈说的?(让幼儿带着目的欣赏)。

2.再次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掌握动物妈妈和宝宝们的语言。

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动物妈妈和宝宝的对话。(老师分别出示小猴子、小鸭子、小鹰图片与幼儿互动)

(1)学习动物宝宝对话。游戏一看谁学得对

指导语:你听清了动物宝宝对妈妈说的话吗?大家来玩游戏看谁学得对,你们来当小动物,老师当妈妈,我指着哪只小动物,你就变成这个小动物,还要用诗歌里的话对妈妈说。(这一环节老师可提示幼儿)

小猴说。。。。,小鸭说。。。。小鹰说。。。。。

(2)学习动物妈妈对话。游戏二我来当妈妈。

指导语:你们太棒了,如果请你来当妈妈会吗?

幼儿当妈妈,教师当动物宝宝,在互动中完整欣赏诗歌。

三、表演诗歌。

1、尝试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

师:诗歌里的动物宝宝和他妈妈的声音一样?我们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示范一句)一起来学一学动物宝宝和它妈妈的声音,(完整朗诵诗歌)

2、布置场景,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戴上胸饰,分别表演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对话。跟着配乐诗表演。

师: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森林里去玩,这是果树、池塘、大山,老师准备了动物宝宝和妈妈的胸饰,我们用诗歌里的语言表演一次,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宝宝和妈妈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互换角色表演诗歌。

师:现在我们换一下角色,刚才当动物宝宝换成当妈妈,当妈妈的换成当动物宝宝表演诗歌。

四、迁移经验

师:小朋友们表演真棒,诗歌的名字什么?教案网诗歌里的小动物没有妈妈的帮助,小动物学会本领了吗?为什么?没有妈妈的帮助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小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自己学本领,不要依赖别人,要自己大胆尝试、独立完成。

五、延伸活动

师:回家后请小朋友尝试一件新的本领,要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把它编到诗歌里或者画在画纸上。

自己去吧

小猴说:

妈妈,我要吃果子。

树上多着哩,自己去摘吧。

这样,

小猴学会了爬树。

小鸭说:

妈妈,我要洗澡。

池塘大着哩,自己去洗吧。

这样,

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

妈妈,山那边有什么呀?

风景可美哩,自己去看看吧。

这样,

小鹰学会了飞翔。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紧紧围绕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展开了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下来很顺利,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氛围较活跃。也达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标。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雪的特征,感受雪景的美。

2.理解故事内容,能尝试表演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3.丰富并理解词汇:“推”“铲”“扒”“扫”。

4.能简单复述故事。

5.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教师带幼儿欣赏美丽的雪景。

2.故事《冬天的小路》课件。

3.小胖猪、小鸭子、小花狗、小松鼠的动物头饰各4个。

4.在地板上设计4座房子。

【活动过程】

一、利用课件,感受雪景的美丽,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雪景图,说出雪的特征,感受雪景的美。

让幼儿观看PPT画面上的雪花图片,简单认识一下小雪花。播放幼儿玩雪的图片,让幼儿说出雪的特征。(你把雪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雪会发生什么变化?踩在雪地上有什么感觉?一不小心还会怎样?)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雪的特征,凉凉的、遇热会融化、软软的、不小心还可能滑到。】

2.幼儿观看雪景图。

小朋友们喜欢下雪还是下小雪?老师这里还有几幅雪景图,一起看一下。

【设计意图:感受雪景的美。】

3.雪下得太了就会把有的东西给变没了?它会把什么给变没了呢?

【设计意图:用很低的声音告诉幼儿这句话。对接下来的故事图片产生兴趣。】

二、引导幼儿尝试讲述故事

1.每隔3秒连续出示四幅图画,整体感知图画内容。

提问:雪下得太了,把什么给变没了?引发幼儿对小路的关注。

【设计意图:每幅图片之间间隔3秒一一展示给幼儿,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感知这四幅图,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

2.在小路上发生了什么?

幼儿可以尽情述说在小路上看到了什么?猜想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试着讲一下故事。

【设计意图:幼儿观看图片,可以用模仿一下图画上每个小动物的动作和表情,感受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尝试进行讲述。】

三、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1.下雪了,下雪了!雪花飘啊飘,飘到树上,树好像穿上了羊皮袄;飘到屋顶上,屋顶好像盖上了棉被;雪花落到小路上,小路不见了。

小胖猪一摇一摆过来了,扑通,滑了一跤,急得嗷嗷叫。小鸭子摇摇摆摆走来了,哧溜,滑了一跤,痛的嘎嘎叫。小花狗蹦蹦跳跳跑来了,扑通,滑了一跤,抬起头来汪汪叫。小松鼠在树上急得吱吱叫:“糟糕,真糟糕!小路不见了,家快来把雪扫!”

小胖猪用鼻子推呀推,小鸭子用嘴巴铲呀铲,小花狗用爪子扒呀扒,小松鼠用尾巴扫啊扫,不一会儿,就把雪扫得干干净净。啊,小路又出来了!

小胖猪晃晃脑袋:“嗷嗷,累得我直喘气!”小鸭子拍拍翅膀:“呷呷,我心里真高兴!”小花狗又跳又蹦:“汪汪,谁也不会再摔跤。”小松鼠转起圈子:“我们一起跳个舞,好不好?”

太阳出来了,小路晒干了。他们手拉手,高高兴兴跳起舞来。

【设计意图: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将幼儿自己讲述的故事片段连接,让幼儿加深印象。教师讲故事的时候要声情并茂,幼儿可以充分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2.小朋友听明白故事了吗?

下雪了,树、房子、地,变成了什么样?小路哪里去了?

有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摔倒了?它们怎么样?小松鼠怎样做的?小动物用什么方式扫雪的?它们扫完雪后,在小路上干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设计意图:幼儿在回答中,可活跃思维,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幼儿自选头饰进行故事表演

小动物们一起努力把小路上的雪扫完,又可以在小路上跳舞了。老师把它们的照片带来了,我把照片贴到它们的家门口。(带领幼儿再次认识一下小动物们的家。)

小动物们要邀请你们到它们家玩,想去吗?但是它们有要求。听一下:

小胖猪说:“你们只要把刚才的故事表演一遍,就可以来我们的家玩。”

小松鼠又说:“你们喜欢到谁家玩就要带上它的头饰,知道头饰在哪吗?在后面。自己去选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戴在头上吧。”

幼儿戴好头饰后,回到各自挑选的小动物的家,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表演。

【设计意图:让幼儿充当小动物,在老师的指引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动物的动作,感受一下小动物们是怎样扫雪的。体会其中的乐趣。】

【课后思】

由于中班幼儿对词汇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在教学活动中还应当借助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借助情景表演助幼儿丰富并理解一些词汇。由于本节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我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设计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全景图来回顾故事内容,同时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感。

2.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图大书

活动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兴趣

1.这是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里面和周围住着许多的小动物,它们会经常串门做客。想知道它们是怎样串门做客的吗?

2.教师出示大图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做出虫虫爬的动作,幼儿自由做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教师:还可以爬到哪?

出示第二幅图,引出第二句内容: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教师:还愿意飞到哪呢?(幼儿做动作)

三、听音乐:呱、呱、呱,提问:是什么在叫

引出下面的内容:

青蛙青蛙跳,调到鱼儿家。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四、幼儿进行猜测,进行续编

教师出示图片,问:孩子们看,这是什么?那我们的小朋友怎么办?幼儿各说出自己的办法。

小朋友跑啊跑,跑到自己家。

师:这就是我们好看的书,那我们再来看一次。

五、教师再次放图片,请幼儿看图书内容

师:那我们配上节奏来一次。

幼:我喜欢快的,我喜欢慢的。

师:那我们就用拍手打节奏的方法来读儿歌。

六、分组看书,四人一组,幼儿边看图书边读

教师出示小动物卡片,帮小动物找家。

 七、请幼儿边朗诵边用动作表演

活动反思: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班幼儿在直接行动思维基础上,逐渐演变为主要凭借事物的具在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后,和孩子逐页的观察和阅读时除了观察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还有部分细节的观察,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孩子专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活动中猜测的部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了享受美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孩子之间还形成了温馨、和谐、信任的关系,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孩子阅读的原动力,是让孩子自主阅读的前提,是孩子们快乐阅读的开始。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5】

设计说明

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喜鹊和树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就能享受快乐的生活。本课语言优美,因此教学重点应该以诵读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据此,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进行说的训练。

课前准备

1.(1)课文朗读动漫。(2)教学辅助课件。(教师)

2.学唱歌曲《找朋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了解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揭题:刚才这个动听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树和喜鹊》。

3.结合图片介绍喜鹊。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听故事的形式引入,不仅满足了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还训练了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他们听故事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

2.反复读课文,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着重强调:邻是前鼻音;静是后鼻音。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3)认识多音字并指导组词。

只 种乐

(4)认识部首孑。

(5)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谁还能说几个?(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⑤出示AABB式的词语,指导学生朗读积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课文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互帮互学生字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积极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引导质疑,畅谈感受

1.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一环节就是通过学会提问,来培养低年级学生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重点指导招快呼。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

3.师范写,生书空笔顺。

4.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自己书写。

(1)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具体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机会,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学,教师适时查缺补漏,指导方法。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6】

一、活动内容

冬天来了

二、活动目标

1、感受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时候应该多运动,身体才能更健康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自然的爱。

三、活动准备

㈠冬天的情景图片若干

㈡幼儿已了解一些冬天的特征(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向爸爸妈妈了解)

四、活动过程

㈠问题导入:说说冬天的变化?

1.师:现在进入什么季节了?(冬天)冬天是什么哪?冬天有些什么变化哪?

2.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的表扬回答积极的幼儿。

3.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让后再请幼儿进行回答冬天的特征。

4.教师小结:重点关注冬天动物迁徙、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冬天人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㈡游戏:找冬天

1.冬天还是怎样的哪?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在众多图片里找出冬天情景的图片,并说说为什么说是冬天?

3.进行小结。

㈢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活动思

幼儿通过活动交流感受了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了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知道冬天的时候多运动,身体才能更健康。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7】

一、出示大图书,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很大很大的书,你们想看吗?(想,出示大书)

2.出示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气球,让幼儿逐一辨认后教师贴在书的封面上,让幼儿观察封面。并说出“封面”

3.师:“小朋友,这本书的名字叫《玩气球》,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中谁在玩气球呢?

二、教师示范翻书的方法

(一)引导宝宝看书时要先看封面,看完后捏着下角的红点,轻轻地翻过去,观察书中内容。

提问:

1.请宝宝说说看到了什么?

2.蓝色的气球是谁的?接着教师出示小松鼠并把它贴上。

3.小松鼠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4.小兔子出去了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讲述:下雪了,小兔子坐在火炉边,一动也不动,小松鼠拿了一只气球进来了,我们去玩气球吧。

悬念提问:猜猜看,小兔子去玩了吗?

(二)教师示范再次轻轻地翻过一页,请宝宝观察书中的内容。

提问:

1.小兔子出去了吗?为什么?

讲述:小兔子不想离开火炉,小松鼠就走了)

2.这只绿色的气球是谁的呢?(出示小狗,并贴到书中)

3.小狗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讲述:一只小狗拿着一只气球进来了,我们玩气球吧。

4.悬念提问:这次小兔子去玩了吗?宝宝猜测

(三)示范翻书,轻轻的翻过一页,请宝宝观察书中的内容。

提问:

1.小兔子出去了吗?为什么?

讲述:小兔子不想离开火炉,小狗走了。

2.小兔子推开门看到了什么?这次它出去了吗?

3.请宝宝观察最后一页书中的气球,并分别贴出小松鼠和小狗,咦!这只红色的气球是谁的呢?(贴出小兔子)噢!原来是小兔子的。

4.大书我们看完了,它呀还有许多书宝宝呢,书宝宝很想和小朋友玩,就让我们一起和它们玩玩吧。

三、宝宝观看小图书,引导宝宝边听老师讲故事边学习一页一页的翻书,重点的图文可引导宝宝跟随教师点读。

四、鼓励宝宝送书宝宝回家。

五、做游戏《玩气球》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8】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本课的设计中力求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在教学指导中,针对生字的不同类型,不同特征,引导学生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与运用,帮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真。因此,本设计着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激情中创新。让学生意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就是一种创新。

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制作学生活动卡;准备四幅画。(教师)

2.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彩笔。(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种太阳》,引导学生说一说歌曲中提到了哪些有趣的事。

2.过渡:歌曲中的小女孩播种太阳、送太阳,让世界处处充满温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你们看他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课本插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男孩的画,想想自己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

3.小结:小男孩为什么这样画?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小男孩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听、明快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热情表达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共鸣。通过欣赏小男孩的画,让学生对画中不同颜色的太阳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向同桌或同组的同学请教,也可以用自己的办法解决。

2.教师示范读文,学生听读识字。认真倾听老师的读音,同时给自己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

3.分段读课文,请同学们从字音、语气、语调、声音等方面进行评价。

4.出示学习要求,学生按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依据各组学习能力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生字。

①把自己认读困难的字圈画出来,在小组内重点学习。

②自学生字,对生字的音、形进行分析。

③指名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的。

(2)交流会认的字,按照先音、形,再组词的顺序进行介绍。

(3)认识两个新偏旁舌页。

5.全班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1)各组先说一说学习收获。

(2)认读字卡,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3)组织学生交流生字识记情况。

设计意图: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在学生进行识字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以自学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然后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把生字分类,对学生归纳总结不完善的方面进行补充,对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进行更为理性的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用笔在段落前标出序号。

2.分段指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段写了什么。

3.齐读课文。注意读得流畅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读文,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理清思路,初步感受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指导观察,书写生字

1.出示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强调书写规则:先进入,后关门。

2.强调书写要领:囗的书写不能顶格,要在四边留有余地,囗要写得方正。因里面的大的捺要变成点。

3.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强调书写姿势。

(2)学生练习写,同桌交流评价。

(3)评价之后,学生再练习写3~5个。

(4)进行组词练习。

4.出示阳字并指导书写。

(1)观察阳字,请同学们说一说阳字的偏旁。

(2)强调书写规则:从左到右。

(3)教师范写,要求学生书空练习笔顺。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之间交流评价。

(5)组词练习。

5.指导书写太、为、片、金、秋。

(1)教师范写,要求学生书空练习笔顺。

(2)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之间交流评价。

(3)组词练习。

设计意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结构特点,了解书写规则,并按照书写规则正确写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9】

一、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培养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2.通过投掷和平衡的综合练习,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发展身体的平衡能力。

3、幼儿在活动中不断丰富投掷的经验,并体验成功和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园“侏罗纪动物公园”攀岩墙和周围草地。

2.动物头饰若干:平衡台30块;大小垒球、软皮球、小皮球、海洋球若干。塑料筐三个;奖励台

三、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幼儿扮演各种动物进行四散追逐练习,充分活动身体。

(二)活动导入

1.幼儿快速集合,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内容——“小熊斗兽”,并提出要求:“小熊要战胜怪可不容易,他必须走过一条很艰难的小路,而且还要投得准才能完成任务,你们行吗?”以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师幼讨论:“小熊”要学会什么本领才能战胜“怪兽”?(“小熊”要学会走“独木桥”和掷“炸弹”两个本领)。

(三)选择性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自主选择一种本领(走“独木桥”和掷“炸弹”)练习,并注意听到信号后交换练习内容。

(1)练习掷“炸弹”的本领(学习肩上挥臂投准动作)

①幼儿自主选择大小、轻重不一的垒球进行练习。

②教师引导幼儿站在不同距离的位置上练习。

③幼儿自由选择目标(“怪兽”)进行练习。

(2)练习过“桥”的本领(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①站在平衡台上做各种动作,尽量保持身体平衡。

②走“独木桥”

③走“断桥”

④合作玩平衡台

(四)分享经验

1.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练习,并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开支脑筋想出更多玩法,并互相交流经验。

3.教师小结,并组织幼儿讨论如何“斗怪兽”,重新布置活动场地。

(五)集体游戏:“小熊斗怪兽”

1.游戏玩法:每个幼儿手执“炸弹”,自由通过各种“桥”,跑到“怪兽”区进行投击。当击中5个“怪兽”后,从奖励台上领取一枚“胜利奖章”,接着回到起点继续游戏,直至所有“胜利奖章”被取完为止。

2.游戏要求:

(1)幼儿站在投掷线投击“怪兽”。

(2)打完5个“怪兽”才能领取一枚“胜利奖章”(站在距离较远线上投中者多奖励一枚奖章)。

(3)当“奖章”被取完后,即结束一次游戏。可进行2~3次游戏。

(六)放松运动

教师小结,幼儿四散原地踏步走、并作深呼吸放松身体。幼儿载着“奖章”回教室。

教学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组织活动,并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性活动空间,明确自己的每一次行动任务,从而提高了幼儿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能充分地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到成功和合作的快乐,不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进行分组练习时,老师对另外一组幼儿的练习情况观察和了解得不够,从而没能很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10】

穿衣服是幼儿很熟悉的一项生活内容,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分享阅读读本《今天穿什么》激发了孩子关注“穿什么衣服”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幼儿社会性知识发展需求。

本次教育活动是在“大书阅读”和“小书阅读”的环节之后,幼儿初步掌握相应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拓展活动——运动穿什么。目的是引导幼儿通过阅读读本来认识常见的衣服,在掌握有关服装穿着的知识之后,强化理解不同场合需要穿不同的衣服,并尝试帮助幼儿获得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真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大书帮助幼儿理解不同场合需要穿不同的衣服。

2、启发幼儿通过观察图画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判断,并愿意表达。

活动准备:

1、小班幼儿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穿不同衣服的生活经验,通过阅读大书《今天穿什么》,了解一些有关服装穿着的知识,掌握简单句式“……时候,穿上……带上微笑”。

2.《今天穿什么》大书一本、画架、画板、黑板各一个;小公主、小王子、小青蛙、小巫婆、小白兔等装饰物品若干个;图画两幅;《歌声与微笑》音乐一曲。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经验,理解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

难点:通过观察画面进行简单的线索推理和判断,得出不同场合、不同天气穿不同衣服的结论。

活动过程:

1、兴趣导入,阅读大书。

(1)教师出示几件常见的不同类型的衣服,引导幼儿一起看看说说(个别幼儿可以穿一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请一名幼儿引领小朋友一起复习阅读一遍大书《今天穿什么》。(教师强调“带上微笑”,把握这个线索很重要)

教师:为什么他们都带着微笑?(穿上合适的衣服感到很舒服)

2、阅读图画部分。

(1)出示一幅图画:一位阿姨穿了一双高跟鞋正在打球。引导幼儿充分观察画面,并根据简单线索找到一处不合理的地方。(引导幼儿在一幅图画中根据简单线索进行判断)

教师:小朋友在画上看见了什么?她在做什么?穿了什么?什么的图画时,教师扮演了一个倾听者,认真倾听幼儿每一次的勇敢表达,同时还扮演了一位极尽赞美之词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不断为幼儿的表现鼓掌,竖起大拇指,带领幼儿一起共同完善语言表达,分享大家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享阅读《今天穿什么》,教师、家长和幼儿受益匪浅,不仅使彼此得到互相理解和信任,而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和家长的爱,引导幼儿喜欢阅读,分享不同经验,不是灌输式学习,而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学习乐趣,效果很好。分享阅读其实就是在分享快乐!

2、活动中的不足:

在引导幼儿表达的时候,要思考引导语怎样能启发幼儿,怎样最有效;对于读本要进一步深人研究体会、挖掘读本中教育价值,从而使幼儿通过阅读活动在社会性、语言、想象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主要内容:

1、教师能从幼儿的生活人手引导幼儿。

(1)本活动重点是语言的运用,老师本次活动的切入点很好,能够从幼儿身边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在开始部分展示幼儿常见的不同季节不同质地衣服,引导幼儿认识和试穿,把幼儿的兴趣调动起来;能够把握读本的切人点——运动穿什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进行推理、判断,符合读本要求,环节清楚,有一定的联系性,把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2)本次拓展活动设计巧妙。运用认知图画的冲突,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观察、分析、判断,两幅图画由一个错误到两个错误(由浅到深)来调动幼儿不断思考。

(3)教师设计“你觉得……”式的提问,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教师肯定赞赏每个幼儿不同的想法,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同时鼓励幼儿通过线索发现分析,这一环节突破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大胆表达,让幼儿感受图片奇特荒诞的同时,加深了幼儿对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的感受和理解。

2、幼儿的相关经验没被充分调动。

教师还可以从“服装、尺码、标签”等方面,引导幼儿从身边谈起,当谈到园服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要穿园服上幼儿园”,而且通过幼儿身边常见的羽绒服、雨衣,对衣服的材质、式样及穿着的感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可以提供衣服实物,最好每人手里都有一件,进行选衣服,扮演角色。

中班教学教案反思【篇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2、让幼儿认识交通安全标志,培养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事先在户外布置马路场景:人行道,斑马线、红绿灯,十字路口,天桥。

2、儿童自行车两辆、骑车方向盘四个、各种交通安全标志,小贴纸。

3、多媒体课件:

(1)兔宝宝离开妈妈跑到马路上去玩,差点被车撞到。

(2)兔宝宝不看红绿灯,想冲到马路对面去,被妈妈给拉住了。妈妈带着兔宝宝等绿灯时从斑马线过过路了。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去儿童乐园玩,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儿童乐园玩,你们开心吗?我们一起出发吧!”

场景一:老师带领幼儿走到人行道和车行道前。

师问:

(1)“小朋友们,我们应该走哪一种路呀?”

(2)“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呢?”

请幼儿自由观察,讨论,引导幼儿认识人行道和车行道的安全标志图。

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靠右边走,不能边走边玩,特别是不能到车行道上玩。)

场景二:继续带领幼儿走到十字路口。

师问:“小朋友们,我们要过马路了,应该怎么走?”“这个路像什么呀?它有什么名字的?”“红绿灯是干嘛的呀?”

通过老师提问,幼儿观察,学习认识斑马线和红绿灯的作用,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减速”。

场景三:带幼儿继续走到天桥。

师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那我们应该怎么走呢?”

通过老师的提问,幼儿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走天桥就像走幼儿园的楼梯,要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不能推也不能挤。”

顺利到达儿童乐园之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围成一个圈,老师出示刚刚认识的交通安全标志,请幼儿进行抢答,看看谁最能干!老师奖励小贴纸对回答问题的幼儿进行鼓励。

二、幼儿观看课件。

兔妈妈和兔宝宝继续往前走。奶奶家就在马路对面,兔宝宝兴奋地想冲过马路见奶奶,可是被兔妈妈一把拉住了。兔妈妈带着兔宝宝走到斑马线前,等绿灯亮时再穿过马路去奶奶家。

(1)“小朋友们,兔宝宝又发生了什么事呀?”

(2)“妈妈是怎样做的?”

(3)“后来兔宝宝和兔妈妈怎样过马路的呢?”

请幼儿通过观察画面自由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兔宝宝在路上遇到了一些危险,你们知道怎样才能避免那样的危险吗?”请幼儿根据经验自由回答,教师进行小结。

三、模仿游戏,体验生活。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过马路的游戏吧?记得哦,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老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扮演各种角色,有扮演行人,有骑自行车的人,有开汽车的人,老师拿着红绿灯,请幼儿在红绿灯的指示下过马路游戏,鼓励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幼儿互相角色进行游戏。游戏之后,教师进行小结:“小朋友们,我们以后过马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减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走天桥呢,一定要靠右边一个一个上,可千万不能推和挤哦。”

四、延伸活动:

(1)教师课后将交通场景放在区域中,让幼儿自由游戏,

(2)请家长利用适当时机对幼儿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并处处以身作则影响孩子。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