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时间:2024-03-21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要工具,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希望本文可以对你产生启示希望你喜欢!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篇1】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由三年级学过的《夜宿山寺》引入新课,板书题目《望庐山瀑布》,提出学习任务,讨论学习步骤和方法。

(读熟读懂想象背诵默写)

2、读诗,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读熟,为理解打下基础。

3、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不懂的地方,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如:香炉、生、紫烟、挂前川、九天。

4、说说诗的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5、背诵。

(1)试背。

(2)汇报背诵结果。

二学习《山行》。

1、导入新课。

2、试读古诗。

自由轻声读、指名轮读、分小组齐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句。

(1)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重、难点词句。

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各组之间互相提问解答。

(2)粗通诗意。

试着把每行诗的意思说一说,先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练习背诵《山行》。

三、指导感情朗读。

1.展开想像。

你看到诗中如画的景色,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再读这两首诗。

各小组,小组成员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美,读得最陶醉,读得最有滋味。

3.比较阅读。

看看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板书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自学与合作学习。

1.按读、思、背的顺序和方法,先尝试自学。

2.小组合作学习。

五、交流与检查。

1.各小组派代表朗读古诗。

2.各小组互相提问,教师适当提问,理解重点、难点词句。

3.各小组派代表说说诗句的意思。

4.各小组可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背诵汇报。

六、朗诵、画画。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配乐朗诵。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色,用笔画下来。

七、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附: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祖国大好河山

山行愉悦、快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家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2、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二)、过程与方法:

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默写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音乐和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 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 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 读书。

78、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板书设计: 知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读诗句 、悟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寒食》。

一、读题,释题

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文章中提到过寒食节。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

1、诗人及时代背景

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 汇报交流

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 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 展示交流

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

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 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

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无处不飞花 白昼

寒食

汉宫传蜡烛 夜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

一、导入新课

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课题,理解题目。注意理解“泊”的意思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尤其是“间”“数”“还”的读音。

4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5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 交流汇报

1、观察插图,说一说图中画了什么。

2、回归文本,自由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交流,并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理清京口、瓜洲和钟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家乡并不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间”“数”“绿”“还”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 交流汇报

(一)品读,体会情感。

1、男女学生指名读,引导读准节奏。

2、练习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3、自由朗读第一、二句,抓住“一水间”和“只隔”体会。教师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4、自由读诗,哪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抓住“又”“何时”两词体会。)教师板书:离家久——何时还?

5、指导朗读,读出迫切的思乡之情。

(二)赏析,体会妙处。

1、自由读诗,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准确、最精妙的一个字是什么。

2、引导学生学习“学习链接”,了解王安石修改的故事。

3、小议:王安石此前先后改了“到”“过”“入”“满”等字,请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王安石不用别的字,而最终选择了“绿”字?相比之下,“绿”字究竟有什么妙处呢?

(“绿”写出了春风吹拂下大地的巨大变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了春的气息。)

4、指导读好“绿”字,读出惊讶,读出喜悦。

5、“绿”如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一个字竟有如此威力,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6、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小结三首古诗写作特色,指导习作

《江畔独步寻花》抓住繁花、戏蝶和娇莺这种最具春天特点的景物,动静结合,有声有 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寒食》先写白昼的“无处不飞花”,再写晚上的“汉宫传蜡烛”,写出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耍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

《泊船瓜洲》先写远眺京口,触景生情,用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景,更道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布置作业

搜集王安石的资料,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靠家近——很想还。

离家久——何时还?

教学反思: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老师要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对方法的总结、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篇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着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着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