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29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11篇。

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好好读书,更是教导学生好好做人,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一份教案是至关重要的。教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教案都可以怎么写呢?小编整理了近期关于《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的最新发现与大家分享,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1)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在24字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让学生边自学、边动手量出0、1米、0、10米、

2、100米的纸条,看有什么发现。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3、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4、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在教学后,我这样反思过:能否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后再进行自学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而且让学生把不同的验证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这样会更符合24字教学模式。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2)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

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

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

(2)练习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

(3)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3.00=30.1=0.10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3)

一.教学内容:

第34~35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二.教材解读:

本课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5先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例6结合购物的情境,通过讨论一组食品单价中哪些“0”可以去掉,引导学生在应用小数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的活动中,学会化简小数,并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三.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进行化简或改写。

2.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五.资源利用

学生经验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的意义,掌握了小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部分有关小数的生活经验,如:会看各种文具、食品的价格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例6的食品价格牌、小黑板。

六.课程实施

1.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出示例5情境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想提出哪些问题?

2.探究

教学例5。

刚才有同学提到,这两件文具的单价实际上是相等的,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照你们的想法,可以用等号把0.3和0.30这两个小数连接起来(板书:0.3=0.30),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想。

进一步启发:谁能想办法解释0.3和0.30为什么相等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流。

学生活动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分别从钱数的多少和每个小数所含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解释。

教学例5后“试一试”。

小黑板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提问:你能在直尺上分别找出100毫米、10厘米、1分米的位置吗?知道他们分别是几分之几米吗?写成小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解决上述问题后,追问学生:你能比较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100米=0.10米=0.1米。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能否用其他的方法说明0.1=0.10=0.100?

总结和归纳。

谈话: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

全班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我当小裁判:

①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例6

出示例6情境图,提问:小强买了四种食品,这些食品的价钱中,哪些0可以去掉?先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组织交流反馈。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4.00元可以化简成4元,由此得出整数可以看成是小数部分是0的特殊小数。

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练一练。

①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练习后,结合交流让学生再说一说每组的两个小数是否相等。

②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后提问:两道题中的数,为什么第①题的0.5和0.50相等,而第②题中0.5和0.05不等?你能从其他角度解释一下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并再次明确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

3.应用

练习六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追问:703.0505左边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练习六第2题。

练习后追问学生:为什么不能把0.018和0.180连起来?

练习六第4题。

学生练习后,重点讨论:80

是怎样改写成三位小数的?

练习六第5题。

学生练习后,讲解:用“元”作单位表示人民币的数量时,因为“元”后面还有“角”和“分”,所以通常要用两位小数表示。

4.课堂作业

①练习六第3题。

②在()里填上合适的两位小数。

橡皮毛巾

5角=()元6元6角=()元

直尺牙刷

1元零5分=()元3元2角=()元

七.课后感想:

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和生成新的数学知识

课始直接出示例5情境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想提出什么问题?只是用简短的提问带出了课本上的情境,展示给学生,没有刻意地去创造多么复杂、多么热闹的情境,因为情境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一个手段,达到效果就行。尽管这样的开课很朴实,但朴实中不失实效,使学生及时进入另一个“场景”。

0.3元和0.30元相等吗?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肯定的回答。于是我进一步启发:谁能想办法解释0.3和0.30为什么相等吗?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流,学生活动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大部分学生想到了0.3元是3角,0.30元是30分也是3角,所以0.3元=0.30元;也有学生解释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30个0.01就是3个0.1,所以0.3元=0.30元;也有学生从小数意义的角度来解释;还有学生更直观了,通过画线段图来解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被唤醒了,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我们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构建新知搭建了平台。

2.学生越过表象,识别表象后蕴藏的规律

合理猜想,大胆验证是学生自觉思维的体现,但这种直接经验还必须上升为科学的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越过表象,识别表象后蕴藏的规律,这样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便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出小数的性质。接着我又设计了我当小裁判这样一个补充练习,再次突出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了小数性质,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最后,通过改一改、填一填、涂一涂、划一划、连一连等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4)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 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四、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5)

在教学时,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时,小数的大小不变。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验证:0.3=0.30,再次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这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环节清晰。但是通过深刻反思,有几点不足:

1、给学生提供的学具应该符合实际,要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容易比较。正因为我给学生提供的学具单一,模糊,所以在验证的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2、教学方法应尽量多样性,灵活性。如可让学生使用圆、尺子等来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些,因此留给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少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6)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小数的性质》这一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和《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并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课比较简单,从课堂上学生反映来看,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从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的有一下几点想法:

1、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教材。本节课中教材给出的例子是由长度单位引出的,我没有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买东西的情景引入,给出了两个商店,商店1买牙刷2.5元,商店2买牙刷2.50元,问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是选择哪一个商店,哪一个商店便宜?让学生来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两个商店的牙刷的价钱其实是相等的。从而引出课题。在本环节中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备的有多好,讲的有多精彩,重点是学生掌握的怎么样,这样就要求教师对课堂的生成要有一定的灵活的把握。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涂一涂,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并且应用到了实处。

本节课经过自己的深刻反思,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首先留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很少,有部分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了。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讲的很是比较多,对于学生的一些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过的比较快。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的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7)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教学时,运用《西游记》故事引出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相等,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过的小数意义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出其中的道理。由于学生在阐述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只做了相应板书。通过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等于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然后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还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等于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8)

教案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含有小数的话,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小数,接着设问:想不想知道关于小数的更多知识?这样简单而直接的导入新课很好,能为探求学习新知留出更多的空间。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主要有三块组成,一是探求活动,二是实践活动,三是在探求、实践之基础上得出两个等式 “0.3=0.30 ”、“ 0.100=0.10=0.1”。再通过让学生对等式的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最后总结出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努力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服务者和帮助者,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中,我觉得成功处首先在于让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探究为何“0.3=0.30”,他们通过合作、谈论,发现了数种比较方法,全班交流时部分学生说理清楚、表达流畅。再通过比较方法的迁移,学生又学懂了0.100、0.10、0.1也是相等的数,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所在,为后续的发现和归纳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其次在于“巩固练习”第3题的设计,学生通过辨别、比较,对小数性质的内涵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本课的不足:一是前面一课,《小数的意义》学生学得不够扎实,看图填数中,学生知道一个正方形表示整数“1”,但是在实际练习中,学生只知道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但不知道用0.5表示;二是练习反馈过程中,部分学生说理表达能力比较薄弱;三是巩固练习第4题由于有一定的综合性,要学生把数写齐即使是小组合作练习,效果也不尽人意。以后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篇9)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61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 等。

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