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心得体会 >导航

新课标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31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

也许,我们的感悟会随时迸发,此时就可以记录成心得体会。坚持编写心得体会,可以看到自己心态的转变以及经验的增加,有利于个人发展。请阅读由教师资源网的编辑为你编辑的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篇1】

随着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的发布,我们即将面临新一次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革新。非常荣幸参加了xx市XXX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组织的线上新课标解读培训,有幸能观看各大专家对新课标改革的解读,专家老师们用实践说理,坐而论道。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有了更系统、清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一、新课标的变化:1。呈现三大亮点:拓展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强调核心素养。2。落实根本任务:第一是立德树人。第二是实现学科融合,这是一个世界潮流。3。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没有发生变化,为了更好适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化总趋势。数与代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过去数与代数中的四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数量关系,常见的量移入综合与实践。六个主题进一步整体化为两个主题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统计与概率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综合与实践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传统文化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统整。学习变化与建议这部分内容,认识到“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4。增强了指导性。新的课标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今后不仅要关注课标中的变化,还要思考课标中的“不变”,不变的恰恰是数学教学中最根本的东西,把“根”留住。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弄清楚课标变化前后的联系与区别,以便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践行课标理念,赋能新课堂

(一)、潜心研究教材。教师要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看教材,用新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用新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解读教材整体结构及编排体系,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与生成,把握知识点的纵横关系,要关注教材中的数学本质,探究数学的精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灵魂-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数学价值。研究教材可对不同教材版本进行对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关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

(二)、聚焦目标达成,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1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一领域的教学应把握最终的落脚点。坚持目标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生活,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等,致力于落实核心素养。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义务课程标准20XX年版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位的单位的教学设计,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素养导向下教学实践中要突出整体化、结构化、一致性,以“主题”统领,实现深度覆盖,促进融会贯通。学习方式可以是前置性作业学习、单元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让儿童在全身心参与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力量。唤起儿童的兴趣、信心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1)前置作业学习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集中体现为先学后教。前置作业是学生在生活和课程之间的行走。前置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广度,不要局限与一个小的知识,要重在学生的经验积累,注重学生通过前置作业沟通学生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2)单元主题教学就是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主题单元,通过对核心知识内容进行集中的深度探究,解决与之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强调学科大观念、大主题组织内容,以大项目或大任务完成学习,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本质、蕴含的思想以及学生素养的培养。

(3)项目化学习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积累思维方法和活动经验,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理想效果。

以上这些学习方式都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思维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可以把以上学习方式进行融合,以任务为驱动,开展“主题”或“项目”学习,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儿童在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优化作业设计催生课堂变革

培育核心素养的数学教育不是碎片化的知识死记硬背,更不是重复机械地刷题,而是注重真实情境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整体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培养学习力。在双减政策下,我们要减的是统一、重复、机械训练的作业,为学生设计有趣的、需要学生情感与思维卷入的作业与活动,增加拓展型、探究型、实践型为主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在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用教材教,从创造性加工教材开始,对教材科学地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口味。生活中当下发生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面对当下发生的事,我们可以提取切适的成分,或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借着这一棵“树”来认识广大的森林。

新课标、新方向、新思考、新征程,我将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要旨和深刻内涵,在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中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打造更高效的课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篇2】

在初步研读了新课标后,我有幸参加了xx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暑期专题培训,通过两天半的在线培训,此次活动由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与一线优秀讲师,带领大家深入解读与研究20XX年版的新课标,围绕“新课标”针对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进行研讨,让我扎扎实实地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通过线上学习,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反思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要如何改进实施?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XX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01年出版到20XX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XX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课标明确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养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的,知识点的学习只能作为阶段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提前预设,提升学生哪方面的素养,从真实情境问题出发,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的特点,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结构化整合,注重学习能力的迁移,举一反三,减负提效。

同时,新课标中还倡导要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很多孩子都觉得学了数学只能用在教室内,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绝不是孤立的。比如:数学的建系和地理、美术、建筑等学科可以融合,数学的数据统计和信息技术可以融合等。我们要勇于“跨”,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二、注重实践数学,提高数学素养

xxx教授在《聚焦核心素养强调综合、突出实践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讲座上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答案是“核心素养为宗旨,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数学知识本身与核心素养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数学知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如研究对象的概念、性质、关系、运算、规律等,构建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比如:与“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与“性质”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能力;与“关系”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模型观念;与“运算”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运算能力等等。课程内容要强调学科实践、强调综合,彰显课程理念的变化。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诚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让我领略到了诸位名师大家的无限探索热情、无穷教学创意和无止境的教学追求;这次培训,更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时代已经正式来临,我们不能只在一成不变的教学老路上埋头苦干,还要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前方和远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我们需要随时随地去拥抱变化,革新自己,勇于尝试。心中有课标,教学有尺度,让学生完整经历探究的过程,明晰知识的产生由来,这是高于知识层面的数学本质理解,也是高于技能层面的数学思维活动。注重体验与经验积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与能力素养。

用新课标指导课堂教学,创建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要求。用笃行和奋斗去谱写新课程理念的新篇章!不负时代,不负学生,一起向未来!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篇3】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和体会,深受感触。那我们如何将新课标的精神所在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科学使用教材

教材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学具,可参考、可学习、可使用。但我们不能把教材当主杖,只教给学生浅显的知识,那么,学生的潜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生却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需紧密联系现实和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会运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性、科学性地利用好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

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在讲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时,可根据教材适当穿插一些与内容有关的故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换角色工作

作为一线教师,我想我们不能只是充当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或者是学习的管理者角色,而是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及指导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适当的课堂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善于捕捉学生和激发每一个学生思想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需要改变过分注重去接受,去记忆,去模仿的学习倾向,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课堂学习活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我们课堂学习的主人。

转变课堂教学

《课标》修订中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突出教育精神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探求未知,逐步启迪自己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学生活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针对小学生个性特征,落实人文精神,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新课标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必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也必将是丰硕的、可喜的!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篇4】

20xx年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会”、“四基”和“四能”,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增加了以下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_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埋。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倩,并能确定相应白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百线外一点作这条百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慨念。

(13)不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

(18)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白分位数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总目标和实施教学建议,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准确把握课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在做中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三、注重课堂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四、推进数学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融会贯通的能力,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五、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个体化差异教学,加强学生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和自我监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式。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只看结果的评价,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的质量。不断强化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完善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倡导针对学生的真实的评价。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评价双方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协商式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典型行为表现等多种方式表现性评价。推动考试评价,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七、结合“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实行大单元作业设计,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篇5】

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xx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xx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观点进行简单梳理。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第一个原则,不单纯介绍概念。就是说,像过去说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然后,不比较角的大小;也不讲角的计算。这样的话,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好的。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篇6】

教育部近期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深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刻不容缓,笔者在工作室的带领下开始了系统的研读。笔者就近期研读的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更新结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三会”的总目标,培养“四基”和发展“四能”。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结合数的产生和数学史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数学是我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早期“一一对应”的计数到现在,人们不断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现实世界。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观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就成了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培养学生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常会问“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其实是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这是我们在教学概念课是需要注重的。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还包括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一堂好课的呈现离不开学生数学思维的呈现,学生数学思维上的发展也对应着学生个人的发展,这是学生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思维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以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面积,结合已有经验去认识和掌握新的知识;在学习小学加减法时类比整数加减法,结合已经掌握的算法类比推测未知的计算方法,通过猜想、操作与验证得出结论。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可以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式,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数学的语言具有简洁、精准的特点,是人们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要能有意识的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实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并能解释表达的合理性;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在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内容教学时,学生需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在足够的数据中探索发现规律,能对现状作出描述,对未来情况作出预估。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小学阶段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对比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小学阶段更侧重于感悟与感知,具备一些意识,而初中阶段更侧重于形成观念和培养能力。对比2022年版新课标和2012年版旧课标,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常说十大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有了11个主要表现,增加了一个“量感”,“推理能力”更改为“推理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更改为“数据意识”,“模型思想”更改为“模型意识”,从这些变化中,我们能看出新课标更侧重小学阶段对于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新课标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数学教学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篇7】

今天继续学习2022年新《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的第三点。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也是这一次课程标准变化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在画一条线将我们的学业质量进行均衡发展。我们的均衡发展不只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还有学业质量标准。所以均衡发展不是几个多媒体、陶瓷、毛笔能够涵盖的,而实实在在的。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像我们的经济一样,准许优先发展,准许一部分人先富裕,那么也就准许一部分地区的教育走在前面,也准许一部分人在教育上获得红利;但是我们还有共同富裕,还有小康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有均衡发展。那么怎样均衡起来呢,除了硬件之外,我们还有软件,我们还要在学业发展上制定标准线。

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呢?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都是对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反映教育目标,用以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它是促进核心素养进入学科和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桥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或者盲目的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就是我们的考试范围和命题导向。

而在现实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将课本抛弃了,完全在研究题,变成了“研题高手”,却不知道,我们的“母题”就在课本内,我们的答案就在课本内,我们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在课本内。课本是我们教学的根,没有根的教学都是歧途。我在一次教师交流中和老师们探讨语文,我做了一个比喻:语文课本是一个点,教师是点射出的一道线,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画出一个面,而点与面之间的线就是老师,或者就是教师的思维。我的这个比喻并不是引导教师舍弃课本,而是引导教师用我们形成的这个面去关照我们的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是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我们的解释有时候很苍白。所以怎样还原文本,怎样认识文本之内没有字的载体却有意义的外延,是需要我们用一个大的面观照文本得到的。

什么是研制呢?这个词语需要我们理解一下。因为研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借经验,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的思考,认认真真的观察时间后得到的。研制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中药研磨制成,二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试验,论证,制作,测试工作,得到具有某种功能要求的产品或某些产品的组合系统。我们都知道中药的使用需要一位医生仔细揣摩患者的整个身体环境,在搭配中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所以中药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这种神秘性就是研制。另一种是通过一系列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才得到的一些真知识和真理念。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研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相互协作得到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通过研制而得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在目前看是正确的。

为什么说它目前是正确的。因为真理不是静态的,社会发展是动态的,所以我们的社会意识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前面的所实施的三维目标在当时也是正确的,可是现在看来却是有一些过时,这是环境的变化。那么我们在秋季实行的课程标准也是在现行情况下最合适,随着时间的推行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缝隙”。这是必然。那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制定学业质量标呢?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这就是答案。我们这样制作的根本原因是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终身发展,成为我们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才会根据核心素养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我们的课程内容,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去制定。

为什么有课程内容呢?因为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因为学科内容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的学科素养也不同。所有的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将学科素养也纳入到其中才可以做好这样的大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历史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那么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些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也可以培养,但是却没有历史学科那么明显。所以学科内容一定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而学科核心素养的集合会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有语文学科在初中阶段,会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点作为跨学科内容,但是实验研究报告更多的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到,但是却不能完全代替其它学科。

那为什么还要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这一点作为考量呢?因为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以语文学科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而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每一个学段的每一个标准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是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的,而不是随意制定的。这些不同也反映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呢?

答案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是的,这就是最正确的答案,而且长时间之内不会有太多变化,或者只是会增加一些内容。

研制学业质量标,会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的教学到底应该讲多少,怎么讲呢?我们发现义教阶段的诗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很肤浅,为什么呢?感觉肤浅的是我们,因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那一次再讲《明月几时有》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将课本放到了一遍,我就把我对苏轼的了解和这首词的背景完全放入课程之内,便将“明月”的含义解释为“英明圣主”,但是在最后的时候我仍然将我们传统对这首词的解释传递给孩子们。为什么呢?第一他们的这个年龄认识这么多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没有多少实用性,并且孩子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认知。第二孩子们对“明月”的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诗词作为积淀,没有积累,在好看的楼房也没有地基,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所以一些作家的小故事可以在义教阶段作为故事讲出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学习,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些小故事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药引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和知识。

我们的学业质量标准还会为我们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教给我试卷上写得是区域单位不同,那么这张试卷的难度就不同,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一些市区和一些县区的试卷分数和开始范围,以及命题的难度是不相同的。这样的'现象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小环境。但是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的线。让我们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值。不足者继续努力,超越者引以为戒。这也是前面强调的教育的均衡。

我们的教材也是需要的。人教版和部编版、冀教版、苏教版是明显不同的。我们都知道苏教版会更难一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金色的鱼钩》在人教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的学习内容,但是在部编版却是六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这个差别小。《济南的冬天》在冀教版是小学六年级,在人教版却是七年级,这个差别就大了。还有《鱼我所欲也》在部编版是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却是高中的课文,这个差别也很大。那么对于这样的不同,学业质量标准是充当了标杆的作用,我们的同一篇文章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如果出现在不同阶段,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怎么设置等等。学业质量标准会给出答案。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它在高中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的,而在九年级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出现在“选择与坚守”的主题单元。所以我们在讲解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还当做议论文去讲,那就有一点不合适了。

还有一篇课文是八年级的《富贵不能淫》在讲授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能在没有议论文知识积累的时间用以论文的方式去讲解。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有过变化的课文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单元主题要合适。

考试到底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好的。好的是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弊大于利。

我们应该在我们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能只是分数,因为这样的评价会让前面的学生高兴,后面的学生则是不高兴的。

你考了90分,家长会问谁考了一百分。只有当你彻彻底底变成后进生的时候,你的父母才会用分数的变化鼓励你。所以分数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弊端的。我们就应该利用考试评价的多样化和鼓励性去启发学生认真学习。

考试评价的多样化,会给孩子们一种新的认识,让孩子们对自己有新的了解,这就是评价。评价是翅膀,一定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通用【篇8】

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当天就算没有成为热搜第一,也刷爆了朋友圈,新修订的数学义务课程标准让我们感受到与2001、20XX版明显不同,聆听xx教授解读,引发对后续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修订后课标精神诸多思考。其中xx教授提到了教学不仅要有结果性目标,还要关注过程性目标,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对此非常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面对每一个学生,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实施中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因为有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更利于学生直觉的培养,学好数学。

在讲座中,我们还需要关注xx教授提出的新的话题或者说是之前被我们忽略的数学思想,如代数推理、抽象结构、加法模型、尺规作图、数的表达、几何直观等。讲座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些核心概念、核心词xx教授也只是概要性的描述和解读,课标修订再具化、专家讲解再细致,能否真正落地实现,还在于每一位一线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平日常态教学开展。所以,今天的讲座为一线教师进一步阐释了课标修订的意义与价值,课标的变化之处和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课标的学习为教师今后教学指明方向,但因为修订后的课标有较大的变化和要求,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绝非一、两次讲座就能实现教学的改变。修订后的课标必然会带来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身为教师,不可能置之度外,而是需要顺势而为,积极投入其中,有所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师者,更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

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