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工作总结 >导航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时间:2024-01-18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10篇。

珍惜当下的时光,我们即将面对新的工作任务了,不能忘记的是工作总结的撰写,以此总结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没有工作总结与反思,就不可能有成长和进步。你也正在写工作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10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1】

文山第四小学2019年第一学期科学

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8)班刘畅

I.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班有65人。经过两年的科学研究,他们基本具备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从具体到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手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能力,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实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创造性应用。

二、教材解析:

这本教材主要由三大块组成,第一块是“水”,分为8个主题,1.水去哪里 2.水沸腾 3.水结冰 4.冰融化 5.水能溶解多少 6.加速溶解 7.混合和分离 8.他们发生了什么第二个是“空气” 1.感受班级里的空气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3.压缩空气 4.空气有没有质量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6.我们来做一个“热气球” 7.风的原因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第三块是“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知道温度计 3.测量温度 4.测量降水 5.观察风 6.观察云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3、教学措施:

进行生动的实验技术课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科学探究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科学知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科技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在学生的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理科课程的特点。潜在学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不感兴趣; 2、没有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和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安排他们在自由小组中更好的小组学习,并开展“一对一”活动帮助他们。

V.让科学重新焕发生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孩子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形成探索自然的态度、技能和知识。”我们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来丰富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一次次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课程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开展能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兴趣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运用科学的能力。学生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蕴含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019 年 8 月 25 日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2】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四个班的科学教学工作。我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分析与看法:

1、培养学生有科学的思想、思维和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努力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三、存在问题

有部分实验材料不好准备,教材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距离,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教材与实际情况,也是一门大的学问。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3】

时光匆匆,一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里,我任教三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本人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指导的同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

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四、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需求;五、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六、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植物的身体。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3、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得有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

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但我会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4】

进步课堂教学质量是进步教育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教师认真地研究课堂教学,努力地进步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力。

1.重视全面体现本学科的目的要求,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

科学教学,不但是教基础知识,而且要在基础知识教学的进程中,培养学生酷爱科学,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此,我把单纯传授科学知识,改变成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志趣、能力、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相结合;把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改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自行探求知识和利用知识;把只管课内不管课外,改变成课堂教学与课外的研究活动相结合,校内校外一起抓,把只从书本求知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改变成从书本学知识和向实际事物求知知趣结合,并比较灵活地应用知识。

培养、练习、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指课标中具体化了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饲养、栽培等动手能力,逻辑思惟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探索大自然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熟悉自然界的进程中,着力培养、练习和 发展了他们这些能力。

2.重视研究课堂结构,探究方法更加丰富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观察为主的课,夸大了教学的直观性,努力预备较充分的观察材料(照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图片等);以实验为主的课,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参加实验活动,留意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熟悉的程序,即:通过观察,提出题目--经过思考,做出假定-通过实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以科学考察为主的课,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努力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活动;以技能练习为主的课,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努力增加了练习的机会;以逻辑推理等内容为主的课,从具体形象思惟进手,培养学生抽象思惟的能力,并教给学生科学思惟的方法。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5】

三年级三单元科学

1.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2.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等组成。

3.我们到农田、菜园、花园、去观察土壤。

4、砂与粘土的不同:①颗粒大小的不同②粘性不同

5、动植物的残体腐烂后,形成腐殖质,也是土壤的一种成份。

6、两个同样的盒子,一个种满小草,一个全是土壤。同时往两个盒子里浇水,发现,种满小草的盒子(水土流失不严重)。全是土壤的盒子(水土流失多)。小草对土壤有固定的作用。

7、黄河水变黄的原因(里面有大量的泥沙)。

8、森林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

9、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10,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

11、水是什么样的?

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流动的水有声音。

12、水的用途:洗澡、洗菜、灌溉、发电、饮用。

13、1000克重的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水约900克。

1000克重的一条鱼体内,含水约800克。

体重10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含水约70千克。

14、浮起来的物体:船、鱼漂、游泳圈、救生衣、泡沫、木块、塑料、气球。

15、沉下去的物体:鱼钩、铁块、橡皮泥、铁钉、橡皮。

16、水有流动的水和静止的水。

17、制作小水轮:

①画出图样,剪出圆和叶片,扎出轴孔。

②按折痕向相反的方向折相邻的叶片。

③组装水轮进行试验。

18、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①水位高②水量大③水流在叶片上

19、流水能帮助我们做什么?灌溉、发电

20、流水能带来哪些危害?

洪水、海啸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6】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课前准备。

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7】

第二单元:动物

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第三单元:我们自己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2、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3、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4、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5、手有感觉的功能,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6、眼、耳、鼻、舌、手(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

7、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第四单元:水

1、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作为观察的主题,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盘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关于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2、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第五单元:纸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能根据纸的主要特征分辨、区别周围纸质的和非纸质的物品,感受到纸的多样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并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4、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5、通过对身边常见材料——纸的观察和探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6、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一辆纸车。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8】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0C-}-1100C)、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一200C-}-110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浅碟;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磁铁”单元

各种形状的磁铁,包括没有标注南北极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三、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其它措施: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

(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

本学期工作顺利完成,但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多改进,多吸取别人的经验,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9】

《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为以后四种小动物的学习做好铺垫,开启探索之门。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想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把整节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教室进行,第二部分在室外进行。

第一部分包括让学生了解“动物”“大动物”“小动物”的概念,主要通过举例法介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本P24-26的图片和文字,找出四个内容:

1、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2、他们分别在哪些地方观察?

3、观察时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4、在室外观察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一块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看”老师进行补充说明。学生自己说出来会比老师一再强调注意事项来得印象深刻。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到室外实地寻访小动物并且填写观察记录表。由于第一部分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很高,大部分同学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所以第二部分观察进行得很顺利。

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在今后每个单元的起始课上,需要吊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该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单元学习中学得更有针对性。

蜗牛是本单元学生接触的第一种小动物,孩子对动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兴趣。由于平时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认识过于笼统。所以,在这单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得学习动物。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收集1只蜗牛,并饲养好。这样能够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多观察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节省时间,更多的放在解决问题上。在课前准备中,有这样几个问题:

1、有些同学抓了很多蜗牛,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饲养的过程中出现丢失和死亡的现象。

2、有些同学与蜗牛相处的时间久了,会对它产生感情而在课后不愿放生,这时,教师应该尽量劝其放生还是容许学生继续饲养蜗牛,应该斟酌一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蜗牛的外形结构、蜗牛的运动方式和蜗牛的食物与排泄。对于蜗牛的外形,头、眼镜、触角、壳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肛门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观察,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与帮助。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教师需要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将蜗牛放于学生手臂上,让学生感受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的观察者应该留意到蛛丝马迹。对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

这是我第一次上观察课,从中发现一个问题。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也许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说来容易做来难,还需要在实践中多锻炼。

《蚂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五课,本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蚂蚁的家,观察一下蚂蚁的生活。

2、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

3、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蚂蚁的认识。

4、讨论观察方法,解决观察难题。

5、小组观察蚂蚁,认识蚂蚁外形。

6、蚂蚁与蜗牛和蝗虫的比较。

7、进一步观察蚂蚁。

8、课堂小结,送小蚂蚁回家。

课堂上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首先,蚂蚁个体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强,学生很难控制住,经常出现让蚂蚁丢失或压死的情况。其次,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时,很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画,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必须在课堂中提醒学生。

经过这节课,我发现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有些班级,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我给学生了较多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讨论非常热烈,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班级,往往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不是很好。有些班级,老师传授的比较多,方法也很保守,没有给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的班级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比较好,但是,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从一定角度来讲,是不可取的。要解决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金鱼这一课,教材在一课时中安排的内容比较多。从鱼生活的环境到观察鱼的身体及运动,再到观察鱼的吃食、排泄,然后观察鱼的呼吸,最后比较蚂蚁和鱼的相同和不同,最终以指导饲养小金鱼结束。如果不能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40分钟的课堂将很难把握。经过2个平行班的教学尝试,我简单总结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

1、直接点题,进入本课研究重点:金鱼。

2、明确观察的要求:观察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怎样运动?通过学生的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完成对鱼的身体及主要器官的认识,然后以比较各种金鱼小结得出:金鱼的种类很多,但他们的基本身体特征都很相似。

3、观察金鱼吃食与排泄,活动前强调这样几点:放几粒鱼食?静静地观察鱼怎样吃食物?找找鱼的粪便,从哪里排出?这些细节的强调将有助于这个活动的高效。吃食是很快可以完成的,观察排泄粪便没有那么巧,能及时看到。可以请看到的小组来说一说。

4、观察金鱼的呼吸。这个活动实际操作的成功率不高,而且组织起来很费时间,课上很难完成。这部分我以教师演示为主。

5、比较蚂蚁和金鱼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课后饲养金鱼,继续观察结束。

《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是教材动物单元的最后一章,也是对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前一个月,学生已经对四种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动物的相互比较中,可以知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本单元所选择的四种小动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形态各不相同,生活习性也各具特色,显示出每种小动物的独特个性,体现出动物界的多样性。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继而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关注关心周围的生命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先让学生对所学的四种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由小组进行讨论,再进行全班讨论,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观察总结能力。通过学生的总结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如何验证他是动物共同具有呢?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这节课文字内容较多,显得比较枯燥,要进行适当修改,加些直观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篇10】

湖北教育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1部分:湖北教育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结

p>

湖北教育版科学卷六年级知识点

第1单元(第1课)

1.要知道我的身体与去年相比发生了变化,我应该测量我的(身高)(坐高),

强壮>

(体重),(头围),(脚长) ,(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最明显的变化是(身高)和(体重)。

3.人们在一生中通常会经历(婴儿期)、(青春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4.自己与母亲或父亲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第 2 单元(第 2-5 课)

5.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地球论”的人是(古希腊人)。

6.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如一(蛋),地为(蛋黄),蛋清蛋壳为(“天”) .

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舰队完成了人类三年来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8。地球上的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

(南极洲)、(大洋洲) p>

9、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北极)。

10.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圆形线将“地球”分为两个半球,称为(赤道),在南北半球有一条纬线(虚线)称为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癌症。

11.地球的最北端称为(北极),而地球的最南端称为(南极)。连接地球两极并垂直于纬度的半圆弧称为

12。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度。颜色越深,地势越高,地势越高。 ),颜色越浅表示地形,地形越低(低)。深黄色、浅黄色、浅绿色、深色

13,“0-360公里”是指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是(360公里)。

9.我们国家的省会是(北京),我省的省会是(武汉),我市的市政府是(荆门)。

14.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40,000 公里。

15.联合国已将每年的 4 月 22 日定为(“地球日”)。

16.人类在认识地球方面经历了哪些艰难的历程? (首先是居住地的中心,然后是天圆,

最后是地球。)

17.地球表面在海洋中是否很大?土地面积有多大? (海域很大)

18.地球上还有更多的山脉或大平原吗? (善多)

19.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

20.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青藏高原上)

21.如何制作地球文件? (形状、大小、地形、地貌、陆地、海洋、

动植物、产品、矿产、人类和环境等)

第三单元(第6-9课)

22. “太阳中心”说是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理论。

(《论天体的运动》)。

23.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24.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其轴心公转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它的公转方向是(从西向东)。

25.中国大陆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是(黑龙江绥芬河市),

最后看到日出的地方是(新疆喀什)。

26.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00左右,最低气温在6:00左右。

27.一天的温度变化趋势是从早上6点到下午12点(从低到高),

12点-早上6点(从高到低)。

28.太阳对地面的照射与温度的关系是

(太阳直射地面,温度高;太阳斜着地面,温度低)。

29.人类通常是白天(工作)和夜晚(休息),而猫头鹰则是白天(休息)和夜晚(工作)。 大多数植物都是白天(生长)和夜晚(休眠)。

30.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并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朝向哪个方向? (北极星)

3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吗? (不,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

32.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一天绕地球168圈。那么,飞船上的人

你一天能看到多少次太阳升起和落下? (168次)

33.下午6点从北京飞到新疆乌鲁木齐需要2.5小时。天还是黑的。为什么? (因为时差2.5小时)

34.一天内温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阳光照射)

35. ??为什么小学生不能熬夜? (熬夜往往会破坏人的生活规律,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发育)

36.为什么养鸡场用电灯照亮蛋鸡?

(用电灯点亮蛋鸡,让鸡以为是白天,继续产蛋,可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

< p>37。为什么蚯蚓要在黑暗中饲养? (因为蚯蚓喜欢深色动物)

38.为什么经常晚睡的人会发胖? (人在睡觉时会长大)

39.调查或查阅信息,看看白天的温度变化是否与海洋或沙漠有关。

(有关系,海洋升温慢,一天温度变化不大,沙漠升温快,白天温度变化大)

40。还有什么?如何让肉鸡长得又肥又大。 (圈养,黑暗中,让肉鸡多吃多睡)

41.查资料就知道为什么我国北方冬天比南方冷。

(北方的太阳多为斜射,受光较少,因此比较凉爽)

第四单元(10-16节课)

42。我们经常在(沙堆)、(道路上)、(河床中)等地方看到鹅卵石。

43.我发现大部分鹅卵石都集中在河床的(下游)。

44.在石灰石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起泡)。

45.我知道荆门最有名的三个洞窟是:

(荆山空洞)、(钟祥黄龙洞)、(东宝祥龙洞)。

46

,石笋是(从头开始的“长”)。

47、(沙子)和干燥(沙子)表面。

48.我们都知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烈度为(8.0)

级。

49世纪和20世纪初,一位德国科学家(韦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50。 2亿年前,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是(一个大陆)。

51.海滩上的鹅卵石从何而来? (受流水冲击从河流上游运出)

52.溶洞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石灰岩地貌,2.酸性水流经)

54。黄河下游沉积的沉积物和其他物体是从哪里来的?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大量泥沙,由河水向下游输送,

水变慢,泥沙沉淀。

55.(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56. 黄河两岸大量泥沙流失并沉入黄河的原因是什么?

(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壤侵蚀)

57.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岩层相互挤压变形,最后破裂,地震发生。)地震现象: p>

58.仔细分析教科书第49页的实验,告诉我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挤压到一定程度,硬纸板会碎承受不住更大的压力,形成了n"地震")

59.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60.火山喷发是如何形成的? (地层中的熔融岩浆活跃活跃,压力非常大,

冲向地面,一旦冲出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喷发)

61.推测3亿年前的潜江是怎样的地貌? (3 亿年前这可能是一片海域)

62.人类活动对黄河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做什么?

(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土地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人居环境越来越差;)

节气是最长的夜晚。一年中,最冷的时间不是冬至,

是冬至后一两个最热的时间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一两个月。

p>

79。你知道哪些植物靠落叶过冬? (柳树、石榴、梧桐、三叶草、槐树、皂甙)

80,我知道这些都是靠根系过冬的植物。 (红薯、红薯、灯心草、便瓜、马铃薯)

81.你知道冬天在哪里可以找到蚂蚁吗? (在树洞里,在干燥的地下洞里或在墙上的裂缝里)

82.冬天来了,大雁为什么要南飞? (大雁怕冷,飞到南方过冬)

83.你知道青蛙是怎么过冬的吗?

(青蛙冬天躲在土坑里,不吃也不动,冬眠)

84.这里的冬天,湖水也会结冰,我们可以去湖上滑冰吗?

(不会,因为这里的冬天不太冷,湖面上的冰层并不厚,如果我们去湖上滑冰有冰层破裂的危险)

85。你在晚上观察过星座吗?你觉得大熊座最显着的特征是什么? (像勺子)

86.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怎么能分辨出方向?

(通过寻找北斗七星来确定方向,尤其是北极星)

87.完成课本第64页和第65页的图表,分析一年中气温变化的特点。 (从立春到冬至,一年的气温变化特点是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循环往复)

88.你做过教科书第66页的实验吗?谈谈做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

(1、温度计的水银球或酒精球不能靠在杯壁上;结霜(当温度低于0℃时,水汽空气凝结成小冰粒就是霜)

91.为什么冬天人们把白菜、萝卜等蔬菜储存在地窖里?(地窖里的温度较高,而且这些蔬菜不容易冻)

第二部分:湖北教育版科技课教学计划三年级第一卷

纽扣玩具

活动目的: 1. 了解纽扣玩具的基本原理。 2. 学习手工制作纽扣玩具。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 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探索、实践操作。活动准备:纽扣、塑料吸管、塑料瓶盖、纸板、缝衣针、棉线、剪刀、锥子。

Activit y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1.教学介绍 (1)你知道一种叫“布谷鸟”的玩具吗?你玩过吗?你想看看吗? (2) 老师示范 (3) 好好玩的游戏!让我们今天做吧!

2.学做“布谷鸟” (1)老师演示活动方法 l 同学们,请看,我先找一个4眼(或2眼)的大纽扣,用棉线斜穿过纽扣对面的纽扣孔,将棉线的末端系在一起,使纽扣在成圈的棉线的中心。然后将棉线放在双手上摊开,用力拧扣子,使手中的棉线不断向前捻;然后,两只手用力将棉线往外拉,一拉松,按钮就正反旋转,发出“咕”的声音,就像鸽子的啁啾声。 (2) 谁来了?说说“布谷鸟”的制作方法吧? (3) 老师总结以上方法 (4) 学生开始制作“布谷鸟”。

3。纽扣玩具研究 (1)学生展示自己的纽扣玩具(2)讨论:这些“咕咕”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3)小结(教师可以解释“咕咕”的发音原理。)

4.学生自己制作纽扣玩具 (1)学生一起准备现有的材料。 (2)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纽扣玩具。 (3) 上台展示和谈论自己的想法。

5.评价 (1) 告诉我:您认为您通过这次活动获得了什么?

(2) 评论:你对这次活动的表现满意吗? (3) 填写一项:活动评价

6.总结与拓展 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制作纽扣玩具,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展现了自己的探究意识,棒极了!课后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制作出更好的纽扣玩具。我们下节课再谈,好吗?

飞盘

活动目的:

1.通过制作和玩耍,孩子们可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孩子的顺势而为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3.学习用圆形纸板制作飞盘并创造性地装饰它。

活动准备:剪刀、小刀、硬纸板、木筷、弹力环、蜡笔。活动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I.教学介绍1.你知道一种叫做“飞盘”的玩具吗?你玩过吗?想看吗? 2. 教师示范 3. 好有趣的玩具!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好吗?

2.学习制作飞盘1.教师指导制作飞盘。首先,在纸板上画一个碗口大小的圆圈,用剪刀剪下来,放在圆圈的边缘。在顶部剪一个小口;用细线将筷子一端的弹力环固定为弹弓棒;然后用蜡笔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让它更漂亮。 2. 学生制作 3. 教师示范如何玩。学生分组试飞 想一想:如果用2个橡胶圈,你会飞得更高、飞得更久吗? 4. 尝试改变飞盘的形状。制作几种风格的飞盘并尝试一下。什么样的飞盘能飞得高?你在空中多久了?同学们比赛看谁飞盘飞得更好? 5. 评价 (1)告诉我:你认为通过这次活动你获得了什么样的收获? (2) 评论:您对此次活动的表现满意吗? (3) 填写一项:活动评价

III.总结与拓展 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制作飞盘,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能力,也表现出自己的探究意识,厉害!课后,你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做出更好的飞盘。我们下节课再谈,好吗?

弹射模型飞机

活动目的: 1.通过弹射模型飞机的制作,让学生了解模型制作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航空”相关信息的交流,让同学们了解我国航空业的发展历程。 3.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从小树立爱国、卫国的坚定信念,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活动准备:剪刀、橡皮圈、回形针、纸板、橡皮泥。

活动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1.教学介绍 谈话:这是一个简单的废纸盒模型飞机,如果做得好可以飞两三层楼高呢,你想试试吗? 2. 教师示范制作过程 1. 在废纸或硬纸板上画出平面,沿实线剪出,按虚线折出。 2.在飞机头部插入回形针或胶水橡皮泥。 3、用棉线将弹力环固定在筷子的一端,利用弹力将飞机送上天空。重点:弹力环可以连接也可以对折。想办法增加松紧带的弹性。 4.在外面试飞。想一想:一根松紧带和两根松紧带,哪个更高?是什么原因? 5. 评价 (1)告诉我:你认为通过这次活动你获得了什么样的收获? (2) 评论:您对此次活动的表现满意吗? (3)填一:活动评价 3、总结与拓展 今天同学们学会了制作飞机。在活动中,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表现出了自己的探究意识。伟大的!课后,您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制作更好的飞机。我们下节课再谈,好吗?

第三部分:湖北教育第四科学版

1

2

3

4

p>

5

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