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人教版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6

人教版地理教案范文。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对教师而言,要编写好教案。教师可通过教案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一份好的教案该如何下笔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地理教案范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1.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渔场分布。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分布状况。

4.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1.认识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2.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图,渔场的形成示意图,我国沿海主要渔场与近海石油资源分布图。

【新课导入】 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仅美丽,而且富饶。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国土辽阔,海陆兼备,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有6500多个岛屿,除了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外,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可归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我国开发利用的新领域。那么海洋有哪些资源呢?

【指导】 阅读课文第一段,你能理解文中这几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这几句话分别指的是:海洋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盐资源、海洋能源。

【小结】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

【指导提问】 请同学们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

(1)我国从北问南濒临哪几个近海?

(2)你认为我国海岸线的长度是长还是短?大陆架的分布是否宽广?

【提问】 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否丰富?

学生读书,讨论。

【指导概括】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我国鱼类、虾、蟹、贝、藻、海洋石油、海洋能源、滩涂等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概括出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

【讲述】 我国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国陆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人类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向海洋进军,让海洋资源服务于人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一些什么海产品,其产地在哪里?

【指导启发】 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及相关的课文和图片,思考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学生讨论后发言,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 从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的丰富饵料;近海从低纬北上暖流和从中高纬南下的寒流交汇所带来的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这三方面说明我国具有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并同时说明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处,每年有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几次大鱼汛。渤海渔场是对虾的产区。我国近海的经济鱼类有近200种,其中带鱼,大、小黄鱼,墨鱼,对虾等水产品产量极为丰富。

【讲述】 除捕捞外,我国在近岸线海滩涂发展了大规模的养殖业,如对虾、海带、紫菜等。

【看景观图】 海带养殖、对虾养殖。

【指导读图】 同学们看我国沿海渔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哪儿盐场分布较多?由于海岸线漫长,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海南岛、盐场很多。我国海盐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从图上可知,北方渤海、黄海产盐多,南方东海、南海产盐少。

【提问】 为什么我国北方海域产盐多,南方海域产盐少?(从地势、气候两方面分析)。我国最大盐场在哪儿?(长芦)

【指导读图】 看海底石油资源情况如何?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说明我国石油资源前景广阔。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近些年在勘探、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讲述】 海洋能帮助我们解决最困难的食物问题,请同学讨论书上的“想一想”,哪种捕鱼方案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捕鱼方案不可取。因为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长期这样下去,鱼产量只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案可取。因为这样做能保证人类对其继续利用。

【教师承转】 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述我国近海过度捕捞,使水产品产量逐年下降,有的鱼种甚至灭绝。为了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提问,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引导读图】 看海洋污染示意图。随着向海洋进军,海洋污染问题也随即出现,请同学说出海洋污染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学生读图回答,海上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及固体废弃物等。

【讲述】 针对上述问题,请讨论海洋污染有什么危害?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你自己能为海洋资源保护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加强立法管理;②建设一支开发、利用海洋的科技队伍:③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小结】 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各种先进的科技为手段,在海洋进行各项经济活动将是21世纪的工作之一。你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海洋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海洋资源,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好。

截止xxx年底,我国已发现矿种168种,矿床和矿点20多万处,其中具有探明储量的151种,矿产地2.3万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其潜在总值达91.6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稀土、钨、钛、锑、锂等11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铅、锌、锡、铝等21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十二位。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矿种比较齐全,资源配套条件较好的国家之一。

从主要矿种来看,目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已逾1万亿吨,北方17省区占89%,南方15省区只占11%,其中,晋、陕、内蒙古三省区占全国的70%以上;云、贵、川三省则占南方煤炭总储量的88%。全国1/2以上铁矿集中分布在辽、冀、川三省;铬矿则主要分布在西藏和新疆。磷矿资源的79%集中在湘、鄂、滇、贵、川五省。铜矿的1/4集中在江西。陆上石油分布在黑、鲁、冀、新等少数省区。

我国在xxx年5月15日全国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按照《公约》规定,我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我国的边缘海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后,可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成为今后解决我国食物、能源和其他资源不足的重要来源和新领域,也是保卫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4)潜力巨大的“天然粮仓”

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能提供30亿吨水产品,这还不包括海水增殖养殖业产出的产品。由此可见,海洋生物资源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粮食安全上大有好处。

延伸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2000字精选


撰写内容合理,符合课程目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教案要求,如今教师对准备教案已经不再陌生。教案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案有规定的格式要求嘛?或许"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眼中的猪八戒是什么样的?请用词语来表述一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猪八戒的小故事,你们猜猜猪八戒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唐僧把一张饼分给三个徒弟,三份分得有点不一样,一份是一块,一份是两块,还有一份是三块,你们认为猪八戒会挑选哪一份?猪八戒是否真的会得如所愿?(PPT进行展示)

二、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1、出示PPT,学生说出分数,(用PPT展示:首先重合,然后进行对比。)再让学生用三个图片进行重合并质疑:分子、分母都不相同,这些数的大小怎么会一样?

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

(1)从左往右看,三个分数得分子和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看,三个分数得分子和分母是按什么样的规律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进行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质疑:可以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0吗?

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殊途同归利用商不变验证分数基本性质

从商不变规律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非0的数,那么商不变。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它们也同时除以一个非0的数,大家想一下:分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刚才我们是从实际的例子中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现在我们是用逻辑推理的形式证明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殊途同归。

只不过不同的是,在除法中,叫做商不变规律;在分数中,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运用提升

1、奇效的红方块,能用几分之几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3学生独立观察。二.汇报。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个数是5的有……高楼、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个数是7的有……小鸟、个数是8的有……小树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板书设计;数一数12345678910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第二单元:比一比(共3课时)第一课时:同样多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听故事,提问题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一)、教学“同样多”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三)、教学“多些、少些”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二、运用新知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板书设计:和同样多多少第二课时:长、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学具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设计说明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chang、短duan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巩固练习1投影出示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6】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8】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

①比○多几个?

②怎样列式。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①苹果比梨多3个。

②白兔比黑兔多2只。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3)听录音,口答。

①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②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③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12面

二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

12+3=15(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2)75-154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3)(12+4)2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96(12+4)296[(12+4)2]

=8+8=96162=96[162]

=16=62=9632

=12=3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就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出示谜语)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师:对,钟表,有了钟表,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知道时间。

师: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谁能举手说说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朋友真能干。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读一遍课题。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

1、(投影展示钟面。)师: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钟面,和同桌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时针、分针、数字等)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的发现?(提问三人),你观察得真到位。

2、认识时针的运行。

师:钟面上有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面马上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请2至3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2个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圈又是走了几时?3、认识分针的运行。

师:(教师边演示边说)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叫一大格,那这就叫———小格(师手指课件,生齐说)师:一大格里面有几小格呢?请同学们拿出钟面数一数,同学们数好了吗?

生:5小格。

师:两大格呢?(10小格)

师:那整个钟面一共有几个小格呢?请小朋友再数数,和同桌交流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数完了吗?(提问2人)你是怎么数的?

师:下面跟老师数一数。(优化5格5格数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演示一遍。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有谁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回答并板书,让学生读一遍)那分针走一大格呢(回答并板书,让学生读一遍)?

师:如果分针从12走到3,是几分?分针从12走到6,是几分?

师:对,当分针从12走到6,是30分。我们在生活中也把30分叫做半小时,因为这个时分针刚好走了半圈,所以我们叫它半小时。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分针从12走到9,又是几分?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0页,完成钟表的钟表的填空。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填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里填几...(课件显示答案)

4、探究时分的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60分)师:分针走1圈有的认为是60分,有的认为是1时,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观察“分针走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师:现在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睁大眼睛,看好了。

(播放课件: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分针走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请小组讨论。师:哪组先来汇报,分针走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那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时)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圈是60分(板书:60分)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1时和60分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谁再来说一说?师:看来孩子们都发现了“分针走1圈的同时,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所以1时=60分,反过来:1时=60分。(板书:1时=60分)师:请同学们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读一遍1时=60分。

5、读写时间

师:同学们已经会看整时的钟面,下面请大家看这一个钟面,谁能说说这个时刻?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现在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生:4时5分。我的方法是:时针走过4就是4时,分针指着1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棒,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师:我们除了会读时间,还要会写时间。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的两种方法吗?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不够10,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

(电脑出示4:30,4:45钟面)

师:下面再来考考大家。看到这两个钟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用两种方法来表示这2个时刻,1、2组写左边的时间,三、四组写右边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巡堂)从一、二组找一个代表,从三、四组找一个代表上黑板书写。之后教师评讲。

师:一、二组同意你们代表的这个答案吗?三四组呢?

师:这位同学写4时30分,除了这种写法,同学们还有其它写法吗?

生:4时半。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分针这时候刚好走了半圈。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三个时间,注意到它们的时针了吗?4:05的时针只是刚刚走过了4一点点,4:30的时针则是在4和5的中间,4:45,时针非常的接近5,但还没有走过5,所以不是5:45分。

现在请同学们写一写课本91页的.做一做,并对易错题评讲。6、拨时间练习(课件出示)。师:同学们现在已经学会了读时间和写时间,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动手拨一拨时刻,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老师说,你们拨。(3:20,5:50),拨完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看看,拨对了没有?

师:拨完了老师所说的时间,接下来同学们再拔一个你们喜欢的时刻,并和同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时间。

师:好了,同学们,拨钟时间结束,请同学们把手中的钟面放好。

三、生活中的时间。

向学生展示升旗和动车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看这2幅图,同学们可以从图中找出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吗?

四、提高题

课本95页第8题。让学生写时间,并能根据规律画出时针和分针。

五、总结:时间总是匆匆走过,今天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时间的哪些知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非常的宝贵,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1】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部分0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超市的一角,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适时讲解小数的正确读法并板书)

刚才读的都是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法

1、学生试读:出示例3:

你能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指名读

你能像老师一样用汉字写出它们的读法吗?

教师质疑:四十一点47对吗?为什么?

展示:看同学们写的怎样?

2、讨论:我们怎样读小数?(总结读法)

3、归纳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就可以了。

4、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0.0058030.2031006.001

问:刚才读了有零的小数,小数里的0都要读出来吗?那我们是怎样读有零的小数的?

强调:读小数时,整数部分的0按整数有0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5、尝试练习:读小数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读小数了,所以首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小数的读法,再通过全班交流生生互动,对于小数的读法进行归纳。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小数的写法

1、听录音,学生试写:出示例4:

你能写出有关数据吗?教师巡视指导。

一人板演,其他人评价。修改自己写出的小数。

2、讨论:我们写小数时,怎样去写呢?

3、归纳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的时候,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再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写出下面各小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展示,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小数自然的引出小数的写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出小数的写法,并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规范小数的写法。

5、质疑: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你认为在读小数和写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此问题地设计意在突出重难点地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数位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

1、选一选

2、把小数和正确的读法连起来

3、看图读写小数

4、用3、0、0、8这几个数和小数点,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

(1)只读一个0的小数

(2)读出两个0的小数

(3)0不读出来的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层次性练习,使得学生对于小数的读写法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500字


教师资源网相关专题:“人教版数学教案”。

圣人无常师。教师可能会根据课程提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才会使它变成一份好的教案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这样的内容,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学习内容分析:人教版四年级学生下册教材第86页例3,在教学中,我分层次进行知识的教授,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了一定知识基础。

2、图形的运动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学生在平时都对此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具备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思维活动探究新的知识。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如图,这些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平移)二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我们数学中学习的画平行线就是利用尺子的平移画成的。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出示:你知道吗?楼房会搬家。南京有座江南大酒店,20xx年因马路拓宽,专家们运用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将酒店托换到了一个托架上,使它与地基切断,形成了一个可移动体,然后又用牵引设备将它平移到了新地基上。老师有一个愿望:将来有一天能把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平移到月球上去。希望每个同学好好学习知识,帮助老师实现这个愿望,好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到底有什么奥秘。出示课题:平移。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三角形1的平移轨迹。提问:三角形1怎样平移到三角形2的位置的?(向右平移3格)两个三角形中间没有3格呀?你是怎么数出3格的?(找出三角形1的关键点数出的。)说明三角形的平移也就是点的平移。全班一起说向右平移三格。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最重要?(向右、3格)对。向右就是平移的方向,3格就是平移的格数。也就是说平移一个物体要知道平移的什么?方向和格数。

1、平移一个图形要注意:1、找准关键点2、看清方向3、数清格数方向和格数就是平移的要素。

2、出示亭子图,怎样找亭子的关键点?图形的顶点或交点。

3、出示例3,图中根据什么确定方向?(箭头)有哪些方向?(上、下、左、右)在书上完成例3。怎样数格数?(只数一个关键点,起点不数。)

学生完成例3,并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4、学生观察平移图,平移后的图形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总结出平移的特点是: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5、练习。

6、怎样画平移后的图形呢?

出示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图,学生在方格图中画出:将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的图形。边画边思考:平移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怎样才能在画的过程中保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呢?学生画完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观察课件你认为画一个平移后的图形,应先怎么做?找关键点。然后呢?移点。最后呢?连点成形。这就是平移图形的画法。还可以怎么画?(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5格。)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不同点是什么?都是分两次;不同的是: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

练习。教科书第86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88页1、2题。

四、你会吗?课件演示平行线的画法。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来画平行线。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图形的几次平移?图形怎样平移,我们要先看平移的方向,再数出平移的格数。你认为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怎样画平移的图形?

具体目标: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师生活动:教师尝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研讨。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图形的运动。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与工具:书面练习

评价量表内容:教材第86页做一做。

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备注

有部分学生找对应点有点困难,要让孩子多动手操作。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部分0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超市的一角,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适时讲解小数的正确读法并板书)

刚才读的都是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法

1、学生试读:出示例3:

你能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指名读

你能像老师一样用汉字写出它们的读法吗?

教师质疑:四十一点47对吗?为什么?

展示:看同学们写的怎样?

2、讨论:我们怎样读小数?(总结读法)

3、归纳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就可以了。

4、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0.0058030.2031006.001

问:刚才读了有零的小数,小数里的0都要读出来吗?那我们是怎样读有零的小数的?

强调:读小数时,整数部分的0按整数有0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5、尝试练习:读小数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读小数了,所以首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小数的读法,再通过全班交流生生互动,对于小数的读法进行归纳。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小数的写法

1、听录音,学生试写:出示例4:

你能写出有关数据吗?教师巡视指导。

一人板演,其他人评价。修改自己写出的小数。

2、讨论:我们写小数时,怎样去写呢?

3、归纳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的时候,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再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写出下面各小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展示,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小数自然的引出小数的写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出小数的写法,并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规范小数的写法。

5、质疑: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你认为在读小数和写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此问题地设计意在突出重难点地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数位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

1、选一选

2、把小数和正确的读法连起来

3、看图读写小数

4、用3、0、0、8这几个数和小数点,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

(1)只读一个0的小数

(2)读出两个0的小数

(3)0不读出来的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层次性练习,使得学生对于小数的读写法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3学生独立观察。二.汇报。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个数是5的有……高楼、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个数是7的有……小鸟、个数是8的有……小树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板书设计;数一数12345678910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第二单元:比一比(共3课时)第一课时:同样多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听故事,提问题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一)、教学“同样多”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三)、教学“多些、少些”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二、运用新知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板书设计:和同样多多少第二课时:长、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学具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设计说明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chang、短duan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巩固练习1投影出示练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12.889≈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3、拓展练习:王敏家的小汽车平均每千米耗油0.07升,她家距单位约15千米,王敏每月(按21天算)上、下班(每天按往返一次算)要消耗多少升汽油?如果汽油价格每升3.92元算,王敏家每月这一项要支出多少钱?(得数保留整数)

[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测试题壹篇


掌握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管理,每位新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编写好教案,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测试题壹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份实用的“[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测试题壹篇”。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案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不要错过本文同时记得将其珍藏起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

四、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二: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读后填写读书卡,家长签字,每周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能力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尽管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但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教材的需要,从孩子们入学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实践证明其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职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

有了写词组句的能力,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 ,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通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感到有一点要特别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坚持把握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相结合,我们现在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册书中都有一个开放性单元,比如本册有一个单元即“特产”。我们教学这样的课文,一定要发挥地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下做大量的工作,自己编排一些本地的特产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北师大版的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但传统教材中的一些常规性的训练的内容大大减少了。大家有个突出的感觉是现在教材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是编排简单了,但是老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时仅仅按部就班照本学科远远不够了,平时我们要穿插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修辞手法的训练,修改病句的训练,句子变换的训练等,以使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心得,以此向大家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三: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在这漫漫之路摸索,不断前进中,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

开学初,我浏览了下新书,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九寨沟》前,我让孩子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水乡的资料。而在上课时,不仅讲授课文知识,还诉说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阅读打下伏笔。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9篇


通过读一读“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您有可能会对这个话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以下信息仅供参考请勿将其视为最终决策依据。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要求:

★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

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

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请学生读1、2两段。

4、评议。

5、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交流自己的收获。

6、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知目标: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6、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2)

一、回顾要求,谈话导入

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习作指导,很多同学都完成了本次习作,写出来的文章非常精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自己的作品吧!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次的习作要求。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上节课的板书设计。

二、自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的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三、指读习作,评议修改

1、选择不同习作内容,指名读,小组内评议。

评议要点:(相机板书: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选取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讲评,进一步进行习作指导。

四、自主修改,展示习作

1、四人小组互赏,推荐一篇佳作。(点评者要做到:找出习作中最欣赏的一点,并给对方提一个意见。)

2、佳作赏析:推荐好的文章,师生共同赏析探讨。

五、誊写习作

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进行誊写。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3)

《航天飞机》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田字格内九个生字。

3、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不妄自菲薄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写一段航天飞机的自我介绍。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飞机,坐过飞机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历史的巨轮前进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类终于造出了航天飞机。

2、幻灯出示航天飞机,了解相关知识。

3、有一架普通飞机也和我们一起看到了航天飞机升空的过程。他呀,有好多好多的疑问解不开,要去请教智慧老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19。航天飞机》,也跟着他一起了解一下航天飞机。齐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动动笔标上自然段的序号,标出生字词并注音。

2、出示生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生字词。

4、指名读带拼音的生字词。

5、去拼音读生字词。

6、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读好句子

1、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2第一句话

出示:突然一声呼啸,一个庞然大物腾空而起。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词语:呼啸(高而尖的声音)

一个很大的东西腾空而起,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叫~

(3)读好这句话。

2、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2第二句话

出示:只见他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飞得无影无踪。

(1)指名读句子。

(2)过渡:刚才听到他的声音,现在看到他样子,那“无影无踪”什么意思?

(3)读好这句话。

(4)连起来集体读好两句话。

(5)由这两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大,快,外形,板书庞然大物))

3、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3第一句话

出示:他找到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智慧老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啊?

(3)“究竟”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吗?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智慧老人是怎样介绍航天飞机的呢?找到这一段,自由读。

2、智慧老人说了几段话?请学生分别读

3、出示智慧老人说的第一段话。

4、第一段话介绍了航天飞机的什么特点,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

5、读好“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板书“更高更快”)

6、高表现在哪里?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

体验两万米的高度。

7、快表现在哪里?还是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

体验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的距离之长,航天飞机所花时间之短。

(东西直线距离大约4000多公里,汽车大约50多个小时,火车30多个小时)

8、指名读第一段话。

9、出示智慧老人说的第二段话。

10、第二段话介绍了航天飞机的什么特点,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板书:本领大)

11、“本领大”表现在哪?用书中的语言来回答。

12、出示卫星回收的图片,用书中的语言来说说图的内容。

13、指名朗读第二段话。

14、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

1、指名朗读全文。

2、学生质疑。

六、书写生字词

1、出示九个生字。

2、注意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

指导“慧”的写法。怎样写好这个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4)

古诗词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召唤和诱导着学生去开拓,古诗言简意赅,值得反复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我认为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如何诵读古诗词,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今天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是一首意味隽永,风格恬淡的唐词《渔歌子》。词的作者是唐代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我校开展的基于魔灯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从今年刚刚起步。魔灯平台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学习平台,利用魔灯学习平台,我们组织丰富多彩有网络教学,实现前移后继的网络教学。

基于以上几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定位为:

1、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江南如画风景,丰富理解对词人的认识。

2、通过网络平台前移后续,查找学习资料,拓展学习内容。

3、培养对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更多词,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设计学习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去品位词作,感悟词人的性情的教学理念。

一、想像促进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这节课的重点,能根据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像,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人的意境。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我安排对词的前二句进行画面的想像,通过景物、颜色、声音的补白想像,延伸画面,丰富对词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把自己看到的画面重新展示出来。

二、知人论世,丰富对词人的认识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节课第二个重点环节是通过网络了解词人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弟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做到不是为拓展而拓展,是为更好地让学生诵读词而设计了此环节。在具体教学中先通过理解词的意思,把学生分别带入两首词的意境中,再通过对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诵读词的兴趣,活跃课堂诵读诗词的氛围。

三、利用魔灯平台前移后续,丰富课堂

教学前移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智能基础与学习特点存在差异性的实际,创建互动性预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预习和探究,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有目的、建立在自主管理基础上的学习,也称之为自我导向式学习,简称自导式学习。课前,我二次组织学生来到我们的魔灯工作室,围绕学习主题,收集资料,查看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同时自主参与课前小测验,为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后续是知识的巩固,是合作互动的延伸,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能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量力而行的拓展。克服了传统教学作业一刀切、学习一本书的弊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拓展创造了平台与空间。在学习作业上,我安排三个活动,供学生自由先选择进行拓展学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登上企鹅岛》

登上企鹅岛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三年级上册第8课。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使人向往的地方,那的企鹅更是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这篇课文记叙了小作者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登上企鹅岛的所见所闻,这篇课文通过对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的介绍,说明了企鹅的可爱,表达了小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先讲述了企鹅的种类、特点,最后讲的是企鹅的生长过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细致具体的描写了岛上的三种企鹅:金企鹅、帽带儿企鹅和阿德雷企鹅。通过文中它的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又叫花脸企鹅他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我刚踏进他们的领地,一只企鹅就尖叫着把我驱逐出境了等细致描写,抓住了这三种企鹅的特点:金企鹅漂亮;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阿德雷企鹅凶猛。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流畅、充满童趣。

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孩子们走进教材,走进课文的情境,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收集、整理和利用相关信息资料的良好习惯。针对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外形、种类、特点及生活习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外形、z种类、特点及生活习性。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课程有明确的目标:识字与写字目标: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结合《登上企鹅岛》一文的具体情况,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是这样安排第二课时的:

首先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时空,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时空无限延伸的学习环境。课前导入时,屏幕上出现了一直活泼可爱的卡通小企鹅,它做了这样的开场白三年级的小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企鹅岛上的豆豆,欢迎大家登上企鹅岛学生立即被企鹅豆豆热情、生动的开场白吸引,带着新鲜与好奇很快走进课文、走进企鹅豆豆为他们所展示的那片白雪冰封的晶莹世界。这样也自然延伸了这堂课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的我则把握时机以导游的身份继续引导学生,模仿导游的语言、姿态说到欢迎搭乘旅游直通车,来企鹅岛上交朋友我与学生们的距离没有了,我是活泼爱玩的导游姐姐了,而学生们则是兴致勃勃的小游客。

采用直观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对企鹅的喜爱之情。在学习企鹅的样子时,文中是这样写的我首先出示成年企鹅玩具,让学生比一比成年企鹅三十多厘米是多高。放在地上让学生感受。然后出示小企鹅玩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找出成年企鹅与未成年企鹅的相同点。然后师生共同填空,加深对企鹅样子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其次:拥有童心才能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创新。面对一群颇爱幻想的孩子,教师的思维应具有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并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详细介绍了三种企鹅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了解三种企鹅的外貌、特征,我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学生们带着头饰,按照课文的描述,又另加了稚气的童语表演的惟妙惟肖,大家不但喜欢上了可爱的企鹅,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在课堂设计时,我用趣和思绕合起来的方式继续引导学生。我问学生:我们就要离开天蓝、地白、环境优美的南极了,你想抱着小企鹅照相吗?你还想对小企鹅说些什么呢?学生们争着与小企鹅照相,并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其中有一个学生说道20xx年我们的首都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作为北京的南大门我们会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并欢迎小企鹅来我们这儿做客。学生们立志去探索大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情绪被激发。看着他们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一颗颗纯洁的心,我深深为之感动。

学习应该是件快乐的事,《登上企鹅岛》的学习气氛就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课堂上导游的姿态、语言,课堂上学生们认真的表演,我和同学们都仿佛身临其境。在整个教学中,我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导游,更是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去体现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这篇课文我以童心体验、童趣引导、学玩同乐的教学策略、积极探索,饶有兴致的与学生一同参与学习,一同《登上企鹅岛》。

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香港之夜的景色和作者的语言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学习中了解掌握由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实写与想像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做到学以致用。

4、通过学习更加热爱祖国,深刻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和作者的语言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香港全景)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城市。你知道它是哪吗?你又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师:我这里有一些香港的资料愿意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师:香港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你们看:这里高楼林立,向世界展示着风彩;美丽的维多丽亚港湾在深深地追诉着它的百年沧桑;繁华的街市上车水马龙,阳光下的香港是迷人的。今天我们就一同去观赏夜的香港,走进香港之夜。(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香港的夜晚会是什么的景色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巴金先生带给我们的课文中去看一看。

1、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快速读文(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个自然段来写的。)香港的夜晚怎样,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字表现出来。(板书:美)香港的夜真是有那么美吗?你是从哪些自然段中知道的?

三、品读感悟,以读悟情

1、指导学习课文第四自自然段。

(1)指名读:对面的香港是什么样的?说说对面的香港美在哪?

(2)师生配合分角色来读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老师读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读的景物又有什么特点?

师:这里将天,海与对面的香港对比来写的,更让人觉得(太亮了。)

师:这时的香港是万颗星点的聚合。①“万颗星点”怎么样啊?②那么多的星点“聚合”在一起。“聚合”什么意思?③“万颗星点的聚合”是怎样的景像呢?为什么别的地方都是黑,单单香港就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了呢?

2、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第5自然段

(2)香港为什么会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呢?①这里写星的山用了两句,说说如果去掉后面红色的一句好不好,为什么?(生交流见解)②师补充讲解:其实香港能成为“万颗星点的聚合”,成为“万丈光芒”的星山还有一个别的原因:香港面积不大可以说是一个弹丸之地,那里的高层建筑随处可见,十几层,几十层,上百层,很多都随着山势而建。这样的地势,这样的建筑,再加上这样多的星点一样的灯光,所以巴金爷爷眼中看到的香港就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成了一座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播放课件)师同时配音读第5自然段

生:现在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a、带着这种感受去边读边想像这一段文字用你的心去赞美这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b、谁想把这种感受用你的声音传递给大家听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试读———指读评议———齐读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一种山的气势,眼前好像出现了耀眼的光辉。

师:你看我们用联系下文的方法读懂了“万颗星点的聚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理解句子的好办法。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办法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更多的好词好句。

过渡:此时我们的心已经走进了文中。巴金爷爷在亲眼目睹这万颗星点的聚合的景象时,不禁浮想联翩,他都想到些什么呢?

3、第六自然段:

⑴生:小组合作边读边画想一想他都会想到些什么呢?(汇报交流)

⑵“忘我”是什么意思。忘记自己,那想着什么呢?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师:你看作者在写景时加进了自己的想像,就把景物写活了。

⑶再去读一读这些想像的语句,边读边想像你就会感受到香港那繁荣的美。

5、第七、八自然段:

同学们的心已经深深地沉醉了,和作者一样牵挂着那座“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船还在行着,他们又到了哪,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6、最后一段:

(1)过渡:船愈行愈远,走进群山,走进黑暗。爷爷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生默读这一段回答问题

(2)点拨:什么是幻景?

(3)这里为什么会觉得是一种幻景呢?

四、回顾全文总结文意

作者的朋友为什么会说:“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

五、欣赏回放深化感悟

过渡: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突然间有了一种想法,你们猜一猜看谁能当我的知音。谁也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我不能满足大家的愿望,但我却可以让同学们大饱眼福,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香港之夜。

一生读文其余欣赏画面。

六、教师总结:

这是巴金先生在1933年写的文章,事过境迁,时隔74年之后,如今的香港已经不再孤单,他又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那里的夜依然那么美,灯依然那么亮。不!是更美,更亮了,那里如今演奏的是一首幸福的、充满生机的乐曲。

七、《香港之夜》教学反思

《香港之夜》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当中的第10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的语言美。围绕着这个目标,我本着找到美,读出美,想象美,感受美,这一线索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让学生们直插重点段落,找到美,学生们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到灯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浓厚的感情再次读文的时候,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美。在第二环节想象美当中,我设计了想、说、感受、读、写这样的步骤,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模仿灯的动作的这个环节,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进入了情境。最后的环节我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情境,学生们身临其境,达到了和作者一起悲喜的境界,水到渠成的面对画面背诵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达到了我预测中的三个目标;

1、引领者学生们达到了朗读的高峰

2、引领者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们学习到了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4、在教学句子的修辞方面放手过大,没有把比喻的重点句子找到,具体让学生来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导致在最后总结:有几个星的山的时候学生回答存在困难。

5、没有做到完全预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当我让学生对着画面背出自己的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的时候,由于担心学生背不下来,所以只是提问了几个学生而匆忙地结束,当我课后了解到有很多同学已经能够背下整段话后,真是追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白校长的一句话:“你只背了你自己,你背学生了吗?”

6、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这个环节中,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而是出现了和学生抢答的局面,其实通过课前的充分地预习,以及课中的层层铺垫,学生有能力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总结出来,即使和我预设的不完全一样,也能锻炼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迫不及待地抛出“如梦如幻”限制住了学生思维,是不可取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就像巴金所写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们喜欢语文这是神,而学习方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只有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来,他们才会学习,这可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我却相差的太远了,而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会用我们的信心和努力,让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些,最后用我们语文共同体的口号来结束我的反思:“那就是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结局不留遗憾。”我会努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一些完美,少留一些遗憾。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1教案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习作要求中,让同学们围绕“家乡”写一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中写景的作文。

首先,我们先拟个题目。

俗话说:看文先看题,题好一半文。先给你的习作起个新颖的题目,让你的读者一看就明白你写的是哪里的景物。

参考题目:

《美丽的XX》《家乡的XX》

开头:开头的方法很多。可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你哪天观察了什麽景物;也可以引用与景物有关的诗句来开头。注意开头要扣题。方法是把题目写进你的开头。

举例:

1.题目:美丽的西山公园

我的家乡西郊有一座公园——西山公园,那里的景色美丽迷人。

2.题目:家乡的成吉思汗广场

每当闲暇时,我和爸爸、妈妈总喜欢来到家乡——成吉思汗广场散步游玩。

中间:注意两点:(1)按照一定顺序来写;(2)抓住要描写景物的特点来写。

结尾:结尾的方式很多。可以(1)总结全文,抒发情感;(2)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3)可以与开头呼应。以上方式可以任选。但要注意篇末扣题,方法是重复使用一下题目即可。

举例:

1.题目:美丽的西山公园

美丽的西山公园,我爱你!

2.题目:家乡的伊敏河

我站在海拉尔桥上,细细地品味着海拉尔的一草一木,在这母亲般亲切、温柔的水光中,我醉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指导教案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2教案

亲爱的同学们,家乡的环境情况很多,我们从哪里下笔呢我们不能将所有看到的点点滴滴的环境情况都写出来,这样没有重点地写是毫无意义的,也不具有代表性。下面跟我一起慢慢想。

“河水被污染”、“市民乱丢乱扔”、“随地吐痰”等方面的环境问题,虽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也都是大家容易忽视的,也是我们调查写作的内容,你准备选择哪一个来写呢

除了写一写家乡环境调查清康外,还可以写以想象家乡以后的环境或写一写在调查环境中发生的有趣事情。我是非常想听一听的。

我们人类的许多生活方面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环境污染也有多个方面,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当然,污染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们在调查时可以先从污染源调查起,如: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等方面。也可以从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危害方面去调查,如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所以说,我们所调查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一同来进行吧!

小朋友:老师你说的一点都没错,但是这么多方面,我是不是都得去做呢如果不是的话,那我该怎样选择呢

老师:如果你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你没有仔细观察你周围的环境状况,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一旦去做调查,也没有一个侧重点,一时拿不定主意,所以只能东看看,西瞧瞧。二是你身边的环境情况没有给你留下多少的印象,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因为你天天熟视无睹,所以你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还有可能,你调查的范围不够大,调查的类别不够多……所以,在调查之前,先出门去看看,仔细观察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环境。

第一遍观察周围的环境受到哪些污染污染原因是什么

第二遍观察将受污染的情况用笔记录下来:用数据、图片或其他方法进行说明。

第三遍观察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最后确定出有针对性的描写内容。

小朋友:老师,我们将自己所做的调查情况写成文章时,首先要注意什么呢

老师:嗯!这是问题问的好,写调查情况的文章有一定的格式。

小朋友:哦,是不是跟写信一样,要注意格式!

老师:对!调查情况的文章,有时我们称之为“调查报告”,它与信是一样的,是属于应用文。

小朋友:老师,你所说的“调查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吗

老师:有!它包括标题、署名、正文三个方面。

标题:可以直接写自己调查情况的题目,如《对××小区水环境情况的调查》)。

署名:在标题的下面写上调查者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

正文:正文就相当于写信时的主要内容,只是调查中的正文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第二个是说明自己具体做了哪些调查。一般分几个小部分来写。必要时将每个小部分加上序码来表示,或加上小标题来概括。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指导教案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3教案

《介绍我自己》习作教学设计

澄迈县文儒中心学校 陈明荣

设计理念

作为起始阶段的中年级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有一种放松的心态,消解写作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为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轻松作文,拓展思路,使每个学生有的写,乐于表达。

2.使学生初步知道抓住自己的特点介绍自己,要说真话。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拓思路

1.听老师讲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你们知道画师为什么禁不住称赞小徒弟的画吗

2.写作文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介绍自己,让别人一下子就能记住呢

同学们在一起相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相信,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想一想:一个人有哪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板书:外貌 性格 爱好……)

3.教师总结:声音、外貌、年龄、个性、爱好、经历的事……其实,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也就是指一个人的特点。(板书:特点)

二、细观察,说不同

(一)了解自己的特点

1.过渡:我们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边来说说自己的特点,谁愿意

2.仔细观察,看看他们两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谁来说

3.既然是自己介绍自己,自己应该是最熟悉自己的,那么,想向别人介绍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你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别人介绍什么

4.小组内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

和同学一起交流吧。交流时要注意:抓住你最想告诉别人的特点来说,可以是长相,可以是性格,也可以是爱好,可以说一个方面,也可以说几个方面。(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注意挑选用事例介绍自己特点的学生)

(二)用具体事例说特点

1.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但怎样才能让别人对你的特点印象深刻呢(学生自由发言)

2.咱们班的××同学想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我们听听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看来用一件具体事例来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想一想:他是怎样把这件事说清楚的(他把自己是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说清楚了,同时这件事与自己的特点相吻合)

4.仔细思考:你们经历的哪件事最能表现自己的特点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时要注意:把事情说清楚,这件事要与自己的特点相吻合。

5.创设情境:孩子们,学校兴趣小组要招收新成员了,你们愿意去报名吗你想展现自己的哪些风采呢

要求:应聘人员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招聘人员认真听,看看前来应聘的同学是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了,可以提问。

6.孩子们,通过我们的交流,是不是清楚怎样介绍自己了有信心写好吗最后老师还要提醒你:给你的文章加一个精彩的题目。

三、用我笔,写不同

1.展示学生写的片段。

2.将应聘发言整理成文。希望报名的同学到时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说清楚,把招聘老师打动。

反思与评析

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尤其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激发写作兴趣,一要分层施教,及时评价。学优生可以写成篇章,学困生可以写成片断,成绩不理想时还可以重写。二要满足“发表欲”。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将书面作品张贴展览,是简便易行的“发表”。满足发表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指导教案4: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语文园地四习作4教案

一、本次习作的内容: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分析本次习作内容透露的信息:

1.本次习作,要求我们进行习作指导内容是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就得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回忆,再同桌说一说自己都会哪些本领。学生说的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煮面条、洗碗、干农活;也可能是在学校学到的本领,如画画、速算,弹钢琴,做手工。

2.这次习作是话题习作,这种题目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

3.要求我们教师把习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选择余地,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积极补充,选择新颖的素材。

三、本次习作指导的教学目标:

1.写一篇自己是如何学习某种本领的习作,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2.实现由口头语言表达到书面语言表达的过渡,提高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各种本领的意识。

四、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

按照事情经过,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学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五、习作备课准备:

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做好的准备有以下几点:

1.关于习作知识点的了解:

叙述一件事情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如何把一件事情的过程写完整

如何把事情经过(生活细节)写具体

2.关于口语交际课: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教你学一招”,要求学生和别人交流自己拿手的本领。

教学前,教师应详细布置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道具、作品或展示的材料。

教学时,要创设互教互学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交际兴趣。可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或者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再说说自己的“招”好在哪里,有哪些独到之处。

在激起大家学习本领的愿望之后,可以先进行示范交际。如,一个同学教,一个同学学;或教师扮演记者,对某个学生进行采访。

然后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活动进行评议,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内容: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提醒学生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学生明确交际目的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然后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和表演,大家共同评议,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本领最拿手。

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或窍门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演示,以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通过说的练习为习作做好铺垫。

3.关于习作素材的搜集: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学会一项技能如做饭、炒菜等,或回忆自己已经学会某种本领或其他方面知识的过程。

六、备课策略思考

策略预设如下两点:

1.给学生习作的自由。《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2.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本次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七、本次习作指导过程: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

同学们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

2.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往事。老师第一次学会炒菜时的情景还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样学会的呢

3.老师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我学会了炒菜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到地里干活去了。我在家里写完了作业,想起劳动课上学过炒菜,就决定今天中午的菜我来炒,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说干就干,我先将芹菜摘去叶子和烂茎,洗净后切成约2厘米长的小段,又把肉、葱、姜切好备用,最后把锅刷得干干净净。做完了准备工作,我还怕炒不好,又找出劳动书看了一遍炒菜的方法。

十点半了,我开始炒菜,先小心打开液化气,看到锅烧热了,就倒进一勺油,等油开了就放进切好的肉,用铲子不停地搅拌,一会肉变色了,我估计快熟了就倒进葱花、姜沫。“嗤”的一声响,吓得我忙向后一退,看看没事才靠前搅了搅。闻到香味就倒进芹菜段不停地搅拌。大约过了五、六分钟,芹菜炒成深绿色了,我想成了,就关闭液化气。加上食盐、味精调味。我挑了一块尝了尝,又香又脆,就是有点淡,就又加了少量的盐,把菜盛到盘子里。

就在这时,爸爸、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炒好了菜,妈妈尝了尝,高兴地说;“不错,挺好吃,我女儿真是长大了。”我听了真高兴。

4.学生讨论:听了老师的讲述,你知道老师学会了什么当时的心情如何怎样学会的

设计理念:教师由自己的生活故事导入,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灵活运用“下水文”,有利于为学生的习作引路,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二)词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好词佳句。

2.出示好词: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赞不绝口 难以置信 恍然大悟 大功告成 记忆犹新

美滋滋 活蹦乱跳 目不转睛 慌慌张张 津津有味

3.出示佳句: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①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

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③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读一读下面的写作歌,说一说你的理解。

写作之前想具体,明确要求再动笔;开头结尾概括写,事情经过写具体;

多问几个怎么样,事情情节描详细;学会点题明中心,题目内容紧联系

设计理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写好作文,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8)

学习目标:

1.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你会怎

样做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15课《不懂就要问》。课文讲谁不懂就问,

他问谁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划出生词,读准生字字音,标出自然段。

2.正音:孙、诵是平舌音;涂在胡里胡涂中读轻声。

多音字:晃、背、呆。

3.汇报所画生词。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划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理解私塾:旧时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3.学生在私塾里读书与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a.内容不同。认识《》。

b.教师方法不同。

4.齐读这一段。

四、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理解:

照例:按平常的做法。说明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

3.孙中山学习认真吗?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4.孙中山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5.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胡里胡涂什么意思,如果我要把这句意思不变,后面把问号改成句号,应怎样改。

6.用谦恭、诚恳的语气读孙中山的话。

五、达标测评。

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人教版(篇9)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 写一写家乡的景物

在和同学相互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一、本次习作指导的教学目标

1.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一个内容写好了再写另一个内容,做到条理清楚。

4.要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二、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做好的准备有以下几点:

1.关于习作知识点的了解:

(1)了解景物的静态与动态特点的不同写法。

(2) 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来描述景物的特点。

(3)写景的过程中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

2.关于口语交际课:

(一)口语交际教学可从本组几篇课文导入,由课文中的荷花、珍珠泉、燕子等,想想家乡的植物、动物、风景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和发现家乡的美和可爱之处表达出来。

(二)小组介绍,每个人轮流叙说,讲自己家乡的美景。(介绍一处即可。)互相启发感染,听的同学,以补充或提出问题,发言的同学作解答。

(三)小组评议,互相评价。说说谁观察得细致、讲得清楚;谁讲得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谁说得有特点。评出大家认为讲得最好的推荐到全班发言。

(四) 全班交流、评改。评出进步大的同学。

(五) 教师就同学发言做总结。

3.关于习作素材的搜集: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些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作前准备:指导学生到你认为家乡最美的地方、最有特色的地方去游览,仔细观察,做好下面记录,并将记录的材料与同学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为习作做好充分准备。(景物名称、景物所在位置、景物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很重要。)

三、备课策略思考

本次习作教学,策略预设如下:

(一) 这次习作安排的是写家乡景物,教学时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进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如果学生想写其他地方的景物也可以。

(二)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一草一木到名胜古迹,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写。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和发现家乡的美和可爱之处表达出来。

(三) 学生写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注意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初步完成习作后,进行交流和讲评。

(四) 教师先提出习作标准:能写出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有丰富的想象。

(五)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交流,选出写得好的习作,并说出习作好在哪里。最后在全班交流。选取好的以及有特点的习作做讲评。在全班讲评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也可以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誊写清楚。

(六) 在全班讲评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也可以同座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誊写清楚,

(这一步千万不要忙,如果写到了作文本上,再让学生修改,那可就难啦。一般情况,学生对于批改过的作文,除了看一下评语,根本不改,老师是费力不讨好)。

(七) 学生完成习作后,可以办一期以“家乡的景物”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八) 本次习作应该指导学生以写春天里的家乡景色为主。写其他季节的景物也可以。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实际是口语交际课(作文前)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2.明确要求,小组交流。

①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②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③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④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⑤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激发情趣,游戏引路:

(三) 1.猜谜语是大家喜欢的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夸家乡,猜景物”的小游戏。(让一个小朋友说家乡的某一景物的特点,其他同学猜是什么地方)

2.评议谁说得好,为什么说得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氛围,积累习作的语言,实际上也是抓住景物特点的训练,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作文中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

师:通过上节课的口语课,我发现,我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不过,介绍的时候,可要注意几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体会一下,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出示片断一]:

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学生读片断,并说说这段话是按什么观察的?

师:世上景物千差万别,观察景物的顺序不会是固定不变的。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根椐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观察的角度。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①按空间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2.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示片段二)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家乡的芦苇塘尤其迷人。(总写)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整个苇塘披上了一层金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些鸟本来就很漂亮,此时就更漂亮了,那羽毛闪闪发光,明亮耀眼。那翠绿的芦苇像用碧玉装饰成的,闪射金光,苇塘变成金色的了。(分写:静态)这时,塘中又显得那么静。没有鸟叫,没有芦苇的碰撞声,也没有青蛙的叫声。芦苇好像很疲倦了,耷拉着头,弯着腰,鸟儿也缩着头躲在苇丛中。这一切构成了恬静的苇塘。(分写:动态)

3.带着自己的感情写。(出示片段三)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村头的荷塘很美。荷叶有的像倒扣着的草帽;有的探出水面,站在水中,像个上岗的哨兵,守候在荷花的身旁;有的漂在水面上,像一个碧绿的瓷盘,为荷花收集着雨露。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中间,随着清风摇荡。秋天的池塘真好像是一幅无与伦比的风景画。站在远处,看到荷花如同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水中,偶尔被风一吹,荷花左右摇动,又像少女在翩翩起舞。深深地吸一口气,就会闻到一种淡淡的清香。来到荷花跟前,看到的却又是另一种情景,闻到的香味则更加浓郁。

(抓住了特点,可如何把这处特点写具体,也是一个问题。好多老师上作文课,觉得自己都说到了,可是为什么学生还是写不出来,写不具体呢?答案只有一个,没经过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训练,他当然写不出来啦!!!所以,第2和第3这两个片断,可以专门用来训练怎样把景物写具体,放在这里,看起来完整,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学生写的景物可不是荷花,也不是苇塘。)

4.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示片段四)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挑选了一篇网络上非常出色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本文能填补你的知识空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1】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最受尊敬的人教学设计

(一)课时:1课时

(二)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谁是最受尊敬的人,并通过平时的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用绘画,拼贴等方法来表现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

3、培养学生对祖国建设者的尊敬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如何通过观察,了解最受尊敬的人的外貌特征。

2、在肖像有绘画过程中,如何表现出人物的基本特征。

(五)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谈话引入:教师问:“同学们,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说谁是最受尊敬的人?”

同学回答:“老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教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见在大家心目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尊敬的人,那么老师接着问问大家:在你们最受尊敬的人中,他们的外貌特征是什么样的?现在请分小组来讨论一下,一会老师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

教师请学生回答,学生答:“我最尊敬的人是医生,他穿着白大褂,戴眼镜…”

(2)打开幻灯片,教师为学生配乐播放几幅不同风格的肖像画作品。

教师说:“好的,同学们描述的都很好,可见我们平时观察都非常仔细。现在老师这里有几幅肖像作品,请大家来欣赏一下,看看这些肖像画画得都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到尊敬,他们的特征是怎么样的?”

同学回答:“……”

教师总结:“好的,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所以我们绘画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比如他的职业特点、他的穿着长相、高矮胖瘦啊等等。”

2、发展阶段

老师说:“同学们,现在拿出你们的画笔和纸,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在我们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吧!”

教师指导学生作画:放幻灯片,教绘画步骤。

三、学生作画

四、作业完成后,分小组交流,选出每个小组最好的一幅画,让学生拿到讲台前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画了什么人物,有什么特征。

五、展示完毕督促学生收好绘画用品,把书桌收拾好。

六、课后拓展:

1、想象一下,还可以怎样来画肖像画。

2、还有谁受尊敬,可以来画一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2】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汽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汽车的草图,或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创作汽车。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运用各种类型地材料,在创作中体验设计汽车美感,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

3、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培养学生地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汽车结构、功能地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汽车的草图。

2、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汽车。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手工工具、制作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在学生设计汽车之前,先让学生欣赏汽车图片(1905年生产的蒸汽汽车),让学生了解汽车的结构和功能,激化学生兴趣。

2、新授:

(1)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汽车(公共汽车、火车、铲土车等等),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汽车的共同点,它们的基本造型是什么样?都有什么用途?

师小结:都有车头——掌握方向。轮子——圆形——行走,车身有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等。它们可以用来载客或铲土等

(2)欣赏其他同学作品

师:在当一名小设计师前,我们先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设计自己的汽车(他们设计的汽车根据用途都做了什么样的不同改变,并进行说明在哪些地方富有创意)。

师:假如你是汽车设计师,打算用什么方法、材料设计?

3、作业:自己设计一款汽车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3】

《线条的动与静》

线条的动与静

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线条带来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

2.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与学准备:水粉颜料调色盘水桶排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1.名师名画

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

B.凡高----向日葵

C.抽象画

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2.日常用品

A.时钟

B.自行车

C.雨伞

D.建筑物

二.教授新课

1.体会线条的韵律美和音乐相同的地方

2.学习运用线条;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

四.作业评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的有关知识(种类、外形特点、用途等)。

2、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功能上设计汽车造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构画出一二种不同种类的的汽车。

难点:启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逐步丰富想象后的造型特征。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几何图形纸片、各种纸盒、胶水、剪刀、小贴画。

教师:美术教学课件、各种汽车模型若干个。

四、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谈话、演示、提问等

学法:欣赏、交流、动手实践等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会唱的也可以跟着电视一起唱!

播放《小汽车真漂亮》歌曲动画

师:在刚才的动画中,你们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类型的汽车呢?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汽车是动画片里没有的呢? 学生欣赏歌曲,认真观察。

学生:客车、货车、面包车、吊车、救护车、警车等等。

学生补充:铲车、太阳能车、赛车等。 通过欣赏歌曲,进入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汽车的兴趣。

启发学生回忆一些有特殊功能的汽车。

师:马路上的汽车有很多,它们的品牌不同,样式不同,颜色不同,非常漂亮。我这里有一张在停车场拍来的照片,有很多漂亮的车,同学们想参观一下吗?

学生欣赏

师:这么多漂亮的汽车,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那位同学了解这些汽车,请你给大家做一名讲解员,讲一讲它们的功能和特征好吗?

师:还有哪位同学知道其他功能的汽车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在介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汽车时,会加进自己对汽车的情感,,能介绍的更全面,更生动。从而对画汽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分析汽车的结构

师: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种类和不同功能的汽车,使我了解到了很多汽车的知识,现在老师也想考考你们,你们能找出这些汽车身上都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吗?

(出示4幅不同类型的汽车图片)引导学生从众多不同的汽车中找到共性,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寻找图片中汽车的共同点:轮子、方向盘、驾驶室、车灯等。

教师总结:汽车的造型虽然千奇百怪但是都有发动机、轮子、方向盘、驾驶室、车灯等必要的设施,所以这些都是设计师在设计汽车时不可缺少的元素。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也来做一会汽车设计师,体验一下亲手设计一辆自己喜爱的汽车得快了吧!

(板书课题: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

2、分析汽车的设计方法

师:假如你是汽车设计师,你设计的汽车将有哪些设施和功能呢?学生思考... ...

师:在设计图纸上怎样把这些功能表现出来呢?

教师讲解消防车的设计过程:

"比如,消防车救火需要很多水,设计师就设计了一个很大的水箱来满足它的需要。车身的红颜色,使它与其他车辆相比起来既独特又醒目。 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想法。

3、学生作业

教师启发:汽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有利必有弊。(课件演示撞车事件引起的交通堵塞,废气污染)你希望看到这些吗?你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1: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些,我想设计一辆环保的汽车,不用燃油...

学生2:我想...

布置作业:

教师:就让我们充当一回汽车设计师,请大家为人们设计一辆或几辆想象中的汽车。我们还可从一些方面提高汽车的功能,使它的对人们有利而无弊吧!

提示: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4、课堂评价 组织作业展评

师:同学们设计的小汽车可真漂亮啊,你们愿意驾驶着自己设计的小汽车来参加老师举办的创新汽车展吗?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都来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新款汽车好不好?

师小结: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有新意,不但造型漂亮,而且功能性非常好。因为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今天的车展开得非常成功,老师非常感谢大家!

课堂气氛高涨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介绍与欣赏。主要介绍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成功之处,在互相评价中发现他人的优点。

课后拓展

出示几件用纸盒等废弃物品制作的汽车给学生欣赏。

师:如果大家对设计汽车还有浓厚的兴趣,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可以利用身边的废品设计制作一辆可以活动的立体的车模。 学生欣赏

互相讨论自己的好想法。 拓展本课设计的范围,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想象力。

频道小编推荐: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5】

我们都知道,美术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能够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想象力更丰富。《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优秀教案》就是一本能够教会孩子们欣赏、创作美术作品的教材,下面我将详细地介绍一下这本教案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这本教案的内容很丰富,它从色彩、线条、形状等方面入手,通过观察、模仿、练习等方式教会孩子们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比如,在学习“色彩”这一单元时,孩子们将接触到红、黄、蓝三原色以及它们的混合色,通过课堂实践,孩子们能够在纸上混合出自己想要的颜色,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色彩感觉,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在“形状”这一单元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拼凑出更复杂的物品,这样在以后的创作中也能事半功倍。

其次,这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很灵活,既有板书讲解、教师示范,又有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样让孩子们不仅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科的趣味性,还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例如,在“线条”这一单元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先观察周围的一些线条形状,再通过用手指划出线条的方式来模仿,然后再让孩子们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线条样式。这样既保持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最后,这本教案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美术素养,比如孩子们在学习绘画和造型技巧的同时,也会学到一些与美术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够通过欣赏名画来扩大自己的艺术眼界。这些都是未来进行创作的时候所必须的基础,能够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优秀教案》不仅覆盖了美术学科的各个方面,同时也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美术素养,这一切都让孩子们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充满乐趣,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

1、 培养学生观察、记忆以及构思、造型用色等绘画的综合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能力或丰富的想象。窗外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写生窗外的景色,进行景物写生要素的指导。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儿童优秀美术作品。窗外的景色

教学过程 :

一、 播放录像中的窗外景色,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导入 本课题窗外的景色。

二、 学生回忆自家窗外的景色,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窗外的景色

1、 自己家里窗外的景色好看吗?有什么特色?

2、 有时候当你倚着窗户往外望还会有什么感想?

三、 欣赏儿童优秀美术作品学习别人绘画优点:

1、 看看内容。

2、 画面的构图。

3、 画面的艺术效果如何(用什么表现手法处理的)

四、 组织学生观察窗外的景色并指导写生要素:

1、 观察取景:进行取舍,避免面面俱到。

2、 示范写生要点,强调构图的安排。

3、 深入刻画,进行画面的处理。(简单说明)

五、 学习要求:

1、 写生窗外的景色。

2、 也可以根据想象,画窗外的各种景色。

六、 分组写生,师作实际指导。

七、 展示作业 ,引导观摩互相交流评价。

八、拓展:课余有时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纸制作可以打开的窗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7】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想象中的未来。

2、培养学生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综合美术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未来生活变化,激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构思、想象、构图及造型的表现。

2、构思、构图新颖、独特、能充分体现心中的未来。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幻想过未来吗?你们幻想的未来是什么样的?谁来描述给大家听?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大胆想象,幻想出与众不同的未来。这节课我们要来表现的是《我心中的未来》

2、引导阶段: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科幻资料和图片

(2)引导学生欣赏范图:

详细说明作品:在构思、构图、色彩上的独特应用;

作品借助哪些因素幻想出对未来的向往?

你可以借助什么东西来描绘对未来的向往?

3、发展阶段:

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构思,绘制《我心中的未来》的草图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频道小编推荐: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如何写


做事情前没有万全的准备是不能成功的。作为教师会为即将到来的教学任务准备教案,教案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高效的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如何写"这样的内容,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压强相关判断是初中力学的难点和重点,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考查形式主要为根据物体的状态或图片判断液体压强及其他相关物理量的大小变化。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F=G=mg)和(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

(2)小彭将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丙所示,将左边部分移开后,发现剩余部分B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没有变化,如图丁所示,这是因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3)“在丙图中,如果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将()(“变大”、“变小”或“不变”)

(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明显)。

2、如图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之比为()

3、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液体,如图所示.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ʋ和2ʋ,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p1>p2F1

4、如图所示,在一个封闭薄容器中装满体积为1dm3的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容器的质量为100g,容器的下底面积为100cm2,高为12cm.求: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

(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1)12N;1.2×103Pa;

5、一块砖以三种方式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三个不同表面与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之比为1∶3∶5,则它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6、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现分别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将两个正方体切去一部分,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为p甲和p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首先,我们应该减少起点,从零开始。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是好的,高中物理一定会好的。初中物理知识是肤浅的,只要用大脑来学习,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身体素质也会提高,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这样说,高分并不意味着好的学习。如果你想学好物理,你需要学生对物理有很强的兴趣,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踏踏实实地学习,稳步前进!

二。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