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3-11-1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规划1000字。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规划1000字”,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你觉得好的工作计划应该怎样写呢?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提前去写好一份工作计划。我们制定工作计划的目的,就是把整个工作进程分解成为单个小的、易于实现的任务,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规划1000字”,请将本页添加到您的书签夹以便随时访问!

教学内容:

在这册教材中共分十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包括:1、有余数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4、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5、万以内加减法(二)。

二、“空间与图形”包括:3、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6、对称7、图形与拼组9、时分秒的认识。

三、“统计与概率”包括:8、统计。

四、“实践与综合运用”包括:“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

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本册内容的重点:

结合教学内容的类别分析,我认为“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小编推荐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规划范文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规划范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以下内容“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规划范文”是小编特意分享给您的。想要积极的面对领带安排的工作,一份好的工作计划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撰写的。写工作计划是我们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7篇)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7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篇1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重1克的图钉,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图钉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生活情景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游玩项目运动情况的不同,而后在进行分类从而探究平移和旋转现象。其次在探究平移距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在格子里移房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容易出错的原因,这节课中有几个地方处理不当,在学生举出教室中的电风扇、门、屏幕、窗户的运动情况是,我并没有强调推窗户是平移现象而窗户本身不是。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游乐场情景,通过仔细,引导学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角。在找角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得出的,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比一比、分一分,交流验证,找角辨角画角等,每一个活动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角的产生。在进行了尝试分类思考、动手验证、概括概念的过程后,学生很顺利的建立了锐角和钝角的表象,把锐角和钝角与已学直角概念纳入同一系统中,形成了角的完整知识体系。

当学生已形成清楚角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上的三角板拼一拼,学生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放飞想象,不仅加深了对锐角和钝角的特征的认识,也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一方面,他们在以前学习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的数、千以内数时都比较过数的`大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多次接触甚至亲自解决过这类问题.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时,应创设情境,尽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在把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迁移应用,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大数的读写法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在实际的读数和写数中总是出现错误。

在新授课中我是按照这样的程序教学的:先对照数位顺序表分别读和写数,再丢开数位顺序读和写,由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讨论交流并理解读写数中应注意的问题。这节课的效果评策中,我发现学生在读万以内数时,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对齐数位表读,写中间有两个0的数时往往会漏掉一个。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

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好教具和学具——挂图、小方块、计数器等,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万以内的数。

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学生在数小正方体的过程中,逐渐理解10个10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教学思路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调整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探索发现出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规律,总结出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任意写数、猜数比较,在开放的、有梯度的练习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让学生讨论位数不同、位数相同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任意写数、猜数比较等教学环节中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见解,

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教学思路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调整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探索发现出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规律,总结出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任意写数、猜数比较,在开放的、有梯度的练习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让学生讨论位数不同、位数相同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任意写数、猜数比较等教学环节中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见解,

本节课我让学生利用小棒摆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计算,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不但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富有吸引力,而且可以把难以理解的问题或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在这个课题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倍”的概念学生有时候是很模糊的,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说明算式的意思,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及牢固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而开展的,对于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单纯的一道除法算式已经不足于引起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本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六一”节为老师布置教室这样一们数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的数学条件进行分析理解,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在理解的过程我又注重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口头表达,用“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把什么平均分,每份是几,可以分成几份?”这样的句式去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在课的开始,本人采用了原始的口算卡来复习与检测学生的学习基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也正是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得以提升。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篇2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篇3

第五单元

《买电器》

在探索问题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分析口算方法时,把学生口述的分解凑整法板书在黑板的右侧,列竖式法让学生自己板书,拨计数器、数人民币法让学生在台上拿着老师课前准备好的计数器、人民币演示,调解了学习的单一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学生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后,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拨计数器时,让学生读出声来效果会更好,更能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

2、在小组交流时,有的小组没有很好的交流,而只是流于形式,以后多指导他们应该怎样交流、讨论。

《回收废电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突出“满十进一”的算理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对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时我用了以下的方法:1在列竖式的时候,问一问这个1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学生需要完整的讲题 2以112+129为例子,问问十位上的4是怎么来的,所以在此强调进来的1。

3、巩固反馈,在练习比较中总结出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总结出法则:相同数位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4、通过练习了2道题后,展示一位同学的,提出问题:她的结果又没有问题?你觉得错在什么地方呢?进而又在此强调进1的重要性,以及这个小1不要忘记写了,更不能忘记加了。在学生做题中,我特别检查了本班的6个学困生的做题情况,发现有5个全对,成功率挺高的。

《十年的变化》

让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并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和讲解,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帮学生理清思路,熟练掌握算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些遗憾:

第一,练习的量还可以再多一些。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

第二,在课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选择了和课本上相同的一个,对于其他的问题,老师也可做一些简单的处理,留作课后完成,否则这一环节就有点流于形式。

《小小图书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习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与生活息息相关。把竖式修改变成了“森林医生”,看谁能帮助“森林医生”找到大树的病因,医好大树的病;把填数练习修改成了帮小红修补被狗咬坏了的本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肯定有点 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1、因为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我的预设发生冲突,直接让学生提减法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在教学中对课堂时间的调控和分配能力还差一些,前面提出问题的时间过长,导致后来的练习时间较少,部分练习题没有完成。经过反思,我认为今后的教学应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努力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练习三》

1、教师应尽可能将教材中的练习题都做一遍,并主动去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或解题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对教材预期不足而出现的措手不及的尴尬,并给与学生及时的点拨。如教材63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由于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进行尝试和思考,当学生在练习中用到含有0的三个数字时,教师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是否一定要组成三位数。而事实上计算方法应是用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减去最小的数。教师没有准备便无法明确告诉学生真正的游戏规则。

2、在日常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本单元之前教材并没有出现过相关的估算要求,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当出现估算要求时多数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渗透,增强学生的意识,那么在本单元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小蝌蚪的成长》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小蝌蚪成长”的情境,结合口算、数线、计数器演示等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1、坚持听算训练。

在教学之前,我先进行每天一次的听算训练,450-80 520+130 230+70 400-250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口算能力。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列出算式后,我鼓励学生先进行估算,养成学生的估算意识。

强化算理,形成算法。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特别是计算412-89时,当十位被借走1后,要减8时,学生容易出现忘记已借走了1,会出现11-8的现象,在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结合计数器反复让学生体验这个连续退位的过程。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对于教材出现的多种算法,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口算方面掌握较好,但在竖式计算上却经常出错;有的学生拨计数器挺熟练的,但是在用数线表示计算过程时因为口算能力却出现困难。《算的对吗》

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自觉验算的现状。比如在课堂练习中,经常看到学生一旦完成后就举手喊道“老师,我做好了”,而不会去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在讲评课外作业或试卷中,也经常发现学生一拿到作业或试卷就会大喊后悔,因为许多错题都是可以通过自我验算能避免的。验算似乎成了一个累赘。有的学生甚至为了应付验算,竟会出现“虚假的验算”——从计算结果与验算结果来看是一致的,但与正确答案又不相符,验算纯粹是一种应付。分析学生计算、解题中的错误,大量的事实都能说明是没有良好的习惯。验算的习惯所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怎样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呢?从细节方面开始培养。《练习四》

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在计算中,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缺一不可,在计算课中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方法是计算的程序化和模式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单纯机械的练习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原理,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只是一种模仿,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算理和算法的教学。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算法掌握牢固,计算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篇4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课题,却有他们还未知晓的内容。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画画的人。我追问:会画画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画画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画画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平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习,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就……”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并做上记号,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假如你是戴松,你会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出自这不起眼的小牧童口中的批评?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松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松说出发自内心的称赞:戴松,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我为你骄傲》以孩子的心理感受为线索,对其自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而生动,老奶奶的那句饱含疼爱、宽容与鼓励的话,使人油然而生敬佩与感动。教过这篇文章,感到有很多体会。

1、针对这样一篇充满人文色彩的文章,我以小男孩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读为手段,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中感悟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领会文中的道理和情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很好地完成了德育目标。

2、在朗读中,能够做到在阅读中凸现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最大限度提供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反复让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去思考,面对这样的情况自己会怎么做,当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时,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强自信,张扬个性。

3、做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按照读文合作学习生字、认读带拼音生词、不带拼音的生词、单个的生字、在回文中朗读的顺序组织学习生字,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识字效果。

4、结尾写便条的环节较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练习了在课堂上简单写话,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同时我也感觉到一些有待改进的环节。

1、认读生词时,采取的方式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显得有些脱节,生词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读,但扩展不够充分,因此孩子的思路没有被打开,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

2、朗读中的评价还不够,应该让学生之间多一些评价,评价应该具体,而不是泛泛的语气挺好、有感情等概括性的评价。

3、课上的启发性语言不够,有些问题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却没有做到循循善诱,使得问题解决得不透彻,说明教师在课堂灵活性上还需下功夫,努力钻研,多多练习。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多做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上的缺陷,扬长避短,不断磨练,使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3.《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妈妈,看到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孩子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篇5

一、 充分展示学生真实的认知表达过程

课中我能放手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他们疑惑的,并停下脚步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互相纠错中获得准确的认知。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这是我所乐见的。他们的表达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就在表达当中,锻炼了胆识,学会了思考,学会自我完善。如学生说60小格的算法,就有多样性,有的说5加5,有的说用乘法口诀,还有的说两种结合,甚至有的说12乘5等于60这样超出知识面的话,最后都知道用乘法口诀是比较简便好用的。部分学生说大格小格,以及认识时分时不够准确,学生能立马站起来评价纠错。还有29分的认读方法也让我心花怒放。学生其实很聪明,只是缺少我们认真的期待。认识时分的关系,学生能认真观察,发现1时等于60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很顺利,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数学学了多少并不是衡量好课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会说会发现,碰撞出更多知识生长点,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焦点。

二、 发挥多年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有所体现

一堂课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设想走完全程的,它一定有旁逸斜出的时候,这样才是真实的课堂。本课中我能抓住几个突发的状况,将错就错,以点散开,稍微点拨与启发,学生立刻豁然开朗。如学生对时认识较好,对分认识不好,这是我课前有所意料。但我能停下来,让学生说出07分是怎么认识的,并让学生给予帮助指正,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共同提高。拨一分的认识时也花了不少时间。在学生说出分针“到了”,我能抓住这个有效教学资源,顺势问为什么说分针到了,让学生理解分针又回到了起点,走了一圈就不难理解了,既尊重学生的发言,又顺便突破了难点。

三、 教学环节衔接自然,但不够紧凑

课开始我能围绕课前让学生自习的内容展开教学,在检查交流学生的自学作业时,为了照顾部分学生的疑问,过程有些拖拉,节奏慢,不够紧凑。认识时分我能充分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观点,展开充分的交流,不管师生还是生生,我个人认为比较满意,学生突然迸发的火花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很关注的一点。由于这个过程又有几个学生看分不是很准确,我又放慢了速度,致使后面内容无法上完,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不过我还是坚持上到哪是哪的方式收场,因为当课堂经常出现好风景,会让你多留恋多驻足,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又很人性。课中各个环节能顺利衔接,过渡语言也较为合理,引导语言较有启发性,但不够儿童化,不够亲切。

四、 关注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时分的认识,难点是时与分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时分时,我能假设钟面是一个圆形跑道,它的起点就是时分针工作开始的地方,使学生建立起时分的计时就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印象,再继续让学生尝试拨动钟面,进一步感知时分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时分针的同时出发同时停止的过程,这时老师并加以肢体语言表示时分针的走动方向,进而引出时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建构来得自然而深刻,既关注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当然教学目标也就能初步达成。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篇6

“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篇7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课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除法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在对比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创设“把6颗糖分成3份”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呈现3种不同分法,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更公平”?并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起名字,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

提供“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分,每份几个?分一分。”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操作方法:1个1个地分;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3个3个地分。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并对不同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在“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的练习中,展示过学生的不同分法后,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3、注重对学生适时评价。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上不断用积极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分完后,记得给老师发信号,比一比,谁发出的信号最强烈。”“你说得真棒,还有谁能说得更棒!”课堂上孩子们遵守纪律,踊跃发言,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4、由于动手操作活动多,出现学生忙于整理学具,没有认真倾听的现象。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为学生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000字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0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主要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材通过呈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排列与组合和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简单的排列组合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我结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

片段分析

片段一

出示1、2、3三个数字。

师:你能用这三个数字拼成两位数吗?

生1:12、13、21、23、31、32。

生2:12、21、13、31、23、32。

师: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生3:第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再将另外两个数分别写在个位上。

生4:第二种方法是选择两个数字,然后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

生5:这两种方法都很有规律。(板书:有规律)

师:有规律地思考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

片段二

出示4、5、6、7四个数字。

师:四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生1:7个

生2:12个

生3:8个

师:你能有规律地写出来吗?

学生尝试写出两位数

生1:45 46 47

54 56 57

64 65 67

74 75 76

师:你们认为写得怎么样?是怎样的规律?

生:每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

师:先确定一个数字在十位上,个位上有几种可能?

生:3种。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4=12

生2:45 46 47 56 57 67 54 64 74 65 75 76

师:你更欣赏哪一种写法?能提出什么意见?

片段三

师:握手里面有没有数学规律呢?

出示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能握几次手啊?

学生的回答有3次、6次。

师:有争论怎么办?到底是几次呢?

四个小组合作,一人观察,三人握手表演。

请握了6次手的学生上台表演,在表演中体验。

师:为什么只有3次呢?

生:如果把三位小朋友分别看成1号、2号和3号,1号和2号握手就是2号和1号握手,教师板书:

比较:3个数和3个小朋友为什么结果不同?

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排数时,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教学反思

一、注重已有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作为不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本课例主要采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前两个数学片段中,考虑到简单的数字组合对于学生没有太大的挑战性,因此,设计了将4个数字组成两位数这一环节,通过猜测、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直观的数字排列转化成了抽象的乘法运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创设生活情景,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要体现生活化。在第三片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分别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将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有机结合,把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充满兴趣、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构建了和谐音数学课堂,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体验探究方法,渗透数学思想。

在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各自的表达方式也有差异。

总之,在本教学案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