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31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案可以协助老师更好的将教学核心表述出来。小编找到了这篇网络上卓越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文章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话题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1】

《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在本

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教学目标定位:本节课我是在刘进兰老师上课点评后再上的,在点评中,老师们都认为:刘老师的课只出现三方位的观察,体现不到难度,正因为如此,整节显得很平淡。针对这个问题,我大胆整合了教材,把教材中的三方位观察拓展到四方位观察,并把重点定在左侧和右侧。由于教学目标适当地增加了难度,因此,整个课堂都发生了变化:差生能保底,优生更优,课堂气氛活跃,每个环节都把学生和听课老师吸引住了。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本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再让学生进行比较、验证,每个环节都设计得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根本就没有学生开小差的余地,虽然是分组学习,但课堂纪律仍然是整整有条,让听课老师赞叹不已。

三、通过讲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巧妙地在故事中设计了有建设性的问题,借助板书的插图,从而让学生在汇报和争辩中,认识物体的正面、后面、侧面。因此,学生的思维发散得比较广,任何时候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对优生的培养落实得比较到位。

四、在学生对正面、后面、侧面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恐龙图”三方位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连一连找出三个方位对应的观察物,而且在让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紧抓住一名学生说的:“老师,假如站在前面的小明站过一点点,他连的就应该是侧面啦!”进行巧妙的引导,就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随后通过借用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小汽车进行验证,再一次验证同学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同学们在汇报第69页做一做时,教师有巧妙地问:“奇怪,图上看不到数学书后面的图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呢?”这样一问,学生很快地发现“正面”与“后面”是相对的。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从一个面推测到另一个面的形状恰到妙处。

一节课下来,发现每个环节都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从而进行验证、归纳,结果发现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让老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度”难以把握,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非说不可,这样一来,往往直接影响到课堂的组织,尤其是对于新教师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另外,我为了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结果我只能把原计划安排的欣赏与拓展作为课外延伸,没有让课内的设计尽善尽美,这也是一个遗憾。但从测试情况来看,效果是可喜的,95%的学生对四方位观察物体连一连都能全对,而这部分连错的都是弄错了左侧和右侧,比我预期的效果要好。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3】

第一,教学目标要明确。既然是写字课,那么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必须从“写好字”这个角度出发,不能散乱、偏题,做一些无用功。

第二,教学设计要围绕“怎样写好”。汉字是方块字,具有表义性,是由一个个基本笔画组成。本节课中,我发现虽然孩子们写的字都将我们提出的写字要点达到了,但写出来的字还是不够美观。其实,问题就出在学生的基本笔画的书写掌握得不扎实,不能做到“横平竖直”等基本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醒孩子写好这些基本笔画。基本笔画的写法要铭记在学生的心中,变成学生的基本功,成为他们的写字习惯。

第三,把准字的个性特点。教师应事先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该如何具体指导汉字。但也不能琐碎,要抓住汉字的主要特点和哪些关门过街的关键笔画,思考并试验把哪些部分或笔画写好了,这个字就能写好看,做到“准、精炼”。例如,本节课中,在指导“菜”这个字时,我只提到中间的爪子头中间的点在竖中线上,但学生写出来后不好看。就是因为我没有告知他们三点分布要均匀、间隔要适中。

第四,注意评价。首先,要让学生根据书写要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其次,要让学生评价基本笔画的书写。

第五,教师要成为专家,要使用写字规范用语。教学中,学生讲了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教师不能跟着他说,而应用书法专用语,如起笔、运笔、落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书法知识。

第六,注意细节。在教学中,我注意一些细小的地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让孩子说出字的结构,帮助他们回忆我们学过哪些汉字的结构,为复习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引出上中下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律的不同。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书写汉字。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4】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 锐角 和 钝角 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 做数学 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锐角 和 钝角 的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 传授 接受 模式为 探索 发现 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的小正方体作为学具,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第一次操作从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摆一摆到看一看,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从而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小组长帮助拼搭、再观察,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着设计一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作用,特别是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不同,导致观察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偏差,以致出现画出错误图形。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6】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问题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四、教学课时:5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一、教学内容:

课本P47页列1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

1.同学们做什么呢?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WWw.722331.CoM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30= 2×4×7= 6÷3×2=

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7+12 =19 追问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 :为什么先算4×3? 4×3+7 =12+7 =19 7+(4×3)=7+12 =19 追问:见下页。

问题:

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五、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课本P49页列3

二、教学目标:

1.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10-5+3= 7+(7-6)= 10-(5+3)= 7+7-6= 问题: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 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 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 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6×(7+2)(88-56)÷8 76-(12+25)(12-5)×3 48÷(8-2)问题: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72-18)÷9 24÷4+2(4+5)×7 72-18÷9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 = 2 问题:

1.你看见什么了?

2.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四、课堂作业:

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五、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课本P53页列4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90-36)÷9 = 54÷9 = 6(次)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25+15)÷8 =40÷8 =5(只)

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60-15)÷5 = 45÷5 = 9(米)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6×3÷9 =18÷9 =2(排)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作业

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五、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

课本P57——58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四、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过程: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2)只含有加减或乘。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18+27÷9 4×8-3(18+27)÷9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5.解答正确吗?

4.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3.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3×4+5 =12+5 =17(元)小女孩: 10-(3+5)=10-8 =2(元)10-3-5 =7-5 =2(元)

(26+19)÷5 =45÷5 =9(个)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解答正确吗? 8×3-10 =24-10 =14(瓶)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 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的想法。

4.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7】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一些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认识“秤”。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亲身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得是否准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8】

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

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上课不认真听,字迹比较潦草,没有人积极回答问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和兴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句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张成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张成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控制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大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9】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以下几点: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例如,在教320+90=时,我是让学生自己先拿出本子计算,由学生自己摸索解题方法,从中感悟到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所学的异同。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看到与前面学过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到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玩具超市的情景,力图从真实的购物环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玩具超市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能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

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结束趣尤存。

4、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已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之后,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由此(不进位加法)及彼(进位加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几百几十进位加法口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在教师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之后,我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或表示同意或表示反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5、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整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口算的算理,但是教师并不是"填鸭式"地将算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真正做到"算法的多样化"。

上我准备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也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一些原因,也是有点紧张,而无法达成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由此也说明以后备课不仅要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还得多注意细节部分。

1、在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时,我让每个学生都说了算理,在复习笔算时也占用了不少时间,整个复习内容好似当成一节新授课在进行教学。但在新授时,由于时间不够,所以将教学内容拉得很快,也不管学生有没有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只是自顾自的讲,自顾自的说。我应该将复习内容安排在10分钟之内,说算理时相应指名两个学生说就可以,不必每一题都要求他们说。

2、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学生虽然能较容易的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过来,但是在算理上就有些糊涂。如在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情况,340-180,十位上不够减,从百位退一,应该是一百。但学生说成是退一当十,我没有引起重视,一带而过。这样导致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上有些糊涂。我应该对学生讲清楚笔算法则:做加法时,哪位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做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上位退1,加10再减。

3、备课时一直想着要以学生为本,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但在上课时,却总是忘了这一点。许多时候原本都是准备引导学生去发现算理,总结方法。但在实际中,都变成了我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一味地进行灌输,不考虑学生。

4、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应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5、课件的制作也相对简单,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还很高,到后面学生举手和发言的就少了,只是听、不愿思考问题。不是学生不想听讲,而是自己没找到能够吸引他们的教学方法。这里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自身的问题。以后上课,不但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备好课的同时也要备好学生,尽可能多的想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10】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后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后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下面,我将对这一学期的数学课后教学进行具体而生动的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

首先,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我认为要提高精准性和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学期,我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方式。首先,在布置作业时,我会将当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设计了相关的作业题目。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今天学过的知识,又能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我会将作业按时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交上。同时,我也会在作业本上粘贴上交日期的小便签,以提醒学生作业的截止日期。在批改方面,我采用了即时批改的方式。每节课结束后,我会花一点时间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当堂给予相应的批注和评价。这种方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我的批改效率。

其次,在课后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我认为只有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在这一学期,我尝试了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每周我都会找出两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习谈心。在谈心的过程中,我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数学兴趣等情况,并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另外,我还鼓励学生们在课后与我沟通,将他们的疑惑和困惑反馈给我,以便我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和帮助他们。通过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业进步了很多,也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最后,在课后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努力创设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在这一学期,我增加了一些游戏化的内容和活动。比如,我引入了数学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玩具或器材,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我也会安排一些小组竞赛或者团队合作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竞争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明显增加,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总的来说,这一学期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科学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成功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兴趣。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也清楚自己还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后作业布置还可以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更加频繁和深入。因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数学课后教学。希望能看到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持续进步和乐趣的成长。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11】

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是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了乘法分配律的初步认识,5个3加3个3等于8个3、5个3减3个3等于2个3,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在探究与练习中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分拆方法,主要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10和几。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关注学生的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本接课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巧算,体现新教材的亮点之一算法思维。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与实践,敢于创新。本课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巩固提高三个层次。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动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小胖的话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得出分拆一个因数(两位数)的规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对146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有了感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起到了指导作用。再让学生自己编题,达到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做练习,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短教学反思【篇12】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