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时间:2024-02-22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汇总4篇)。

小编的推荐无需多说“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实至名归,个人使用的产品可以与朋友一起分享感觉要更好。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案要分析教材的意图和特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度。教案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性。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

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二年级表内乘法基础上的。鉴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对本课做出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环节旨在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分为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旨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畅谈收获,关注情感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数学课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小老虎,小老虎悄悄地对我说:“这节数学课如果我们三年二班的同学能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大胆回答问题,并且能勇敢的闯过它设的三关,它将邀请我们到森林公园去欣赏那里的美景。”你们想去吗?

(二)第一关:复习关

学生开火车进行卡片口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说出了答案,其实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刚才我们做的题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数,计算快的原因是因为你们掌握了它的计算规律,那谁能说一下它的计算规律是什么?

师:如果老师把5X10这道题中的乘数5后面在加上一个0或两个0,变成多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规律还适用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去探究、发现,让我们一起到第二关中去寻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多位数乘整十数)

(三)第二关:自主探索

1.(1)出示第一组算式:5×1, 5×10,50×10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计算这些算式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50×10的吗?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1)出示第二组算式:3×2,3×20,30×20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30×20的吗?

师:你们真棒,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3.(1)出示第三组算式:12×4,12×40,120×40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棒,你们在计算这三个算式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吗?真了不起!

4.探索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三组算式都计算完成,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三组算式,找一找在计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交流规律,然后汇报。)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现吗?有了这么好的发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计算了。(教师小节)

(四)第三关:巩固反馈

1.基础性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第2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抢答说出得数,以此巩固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2.提高性练习:练一练第1、2、3题722331.cOM

(巩固所找的规律,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欣赏美景

(六)口算比赛

(七)课堂总结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我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2.“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我觉得学生应该亲历计算、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初步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归纳方法等数学能力。

3.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交流,让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我在教学时没有用书中的第二组算式,因为当我看到孩子们能很快的说出第一组中的规律,而第二组与第一组相同,所以我想可省略第二组直接学第三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现在想不知是否恰当。本来自己在预设时认为学生说出多位数乘整十数的规律会有些难度,需要我帮助他们解决,没想到他们说的非常好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3)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教材中“数学广角”充分体现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广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生活情境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把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就在身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数学课标教材新增的特色板块,其内容新颖、与生活联系密切,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教与学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实验的深入,各种困惑也随之而来,如教学目标定位失当、数学思考落实不足、数学活动流于形式、过度追求生活化与趣味性等等,甚至有些教师把“数学广角”当成“实践活动课”来上,这都有悖教材编写的初衷。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一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体现出其数学价值呢?下面结合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呈现了12个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如在服装搭配中渗透排列组合思想,在烙饼、烧水中渗透运筹思想等,还有通过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结合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等。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于解决问题之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些对提高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这样的编排改变了传统教材仅通过基础数学知识的教学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路。

“数学广角”的编排,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拓宽了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使学生在初步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离开了教学目标将使课堂教学活动迷失方向,教学情况与学习情况将得不到有效反馈,教学的评价将无法落实。因此,进行“数学广角”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使每一个学生感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知识技能目标要体现层次性。数学思想方法毕竟是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学中不能同等相待。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是学习稍复杂的排列组合,教师在教例1时,有的学生一看就明白两件上衣搭配三件下装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但有的学生却一脸茫然,这样,教师就要分解知识技能目标,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摆一摆图片,在摆中数出方法,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让他们连一连,能力较强的学生启发他们算一算,这样,教师就可较好的处理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其次,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需要长期的渗透和不断的体验来感悟,学生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全部掌握其知识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分段加以落实,不能过高的定位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比如,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下册都是教学“找规律”,但两者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好教学要求。

《课标》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求“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灵活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有趣味性的生活素材,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使学生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时,因为教材上例题和练习只有习题,教师可以补充更多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让学生去体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如: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2只小猫的重量,4只小猫的重量又等于2只小兔的重量,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几只小兔的重量?又如:王老师出了两道题,在第一小组的12人中,做对第一题的有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0人,每人至少做对一题,两题都做对的有几人?这都是学生较熟悉的题材,学生易于融入,也易于思考,从而也体会到了集合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的隐性数学知识,而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让学生抽象地想象、理解数学思想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与交流,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从而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设计了早餐搭配、衣服搭配、路线搭配、词语搭配、游戏中的搭配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等量代换》这一节教学中,可用圆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块代表砝码,用三角形片代表苹果,通过摆学具,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而且直观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可以减少记忆量,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清晰、有序。

人教版教材关于“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思路,主要是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对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加以介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接触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活动的过程,逐步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即也可以说“数学广角”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优化思想、集合思想、运筹思想等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数学广角”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课时不足十五分之一,虽然其内容有限,但是可供挖掘的空间无限,对学生的后继发展的作用也是无限的。所以,我们的教师应在有限的教材空间内,深刻的去解读去领悟,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虽无法做到“最好”,但可以追求“更好”!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4)

引入新课内容后,学生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摸身边的物体的表面——摸自己的脸面。初步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请学生到台上摸长方体、正方体及硬币的表面,在引导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物体的表面是指一个物体露在外面的每一个面。第二个活动中,让学比较三个平面图形谁的表面大,谁大谁小?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谁大谁小,……在这些比较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此时,老师适时告诉学生,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引出面积的一部分意义。

接着,老师举例说,比如:这块黑板面的大小就是这块黑板面的面积。并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进一步理解面积的这一意义。接下来,让学生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封闭图形”的意义,然后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物体到底有多大?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物体来说明,这样就出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接着教学面积的有关单位。整节课条理清楚,在需要的前提下出示一个个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最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及看书得出面积的准确意义,到此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充分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并理解面积的有关单位。

编辑推荐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集锦5篇


编写教案要符合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教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我们是否真的弄清楚教案该怎么写了吗?教师资源网小编今天推荐的这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文章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此文内容可能为您提供实用的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了这一课,颇有感触。

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项活动:

1.力求把数学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

开始,我用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苹果,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半个的表示方法,体验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折一折,再次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2、强调学生对概念建立的理解、感悟过程。

本节课学生对几分之一概念的建立过程,我重点安排了让他们经历:“分——说——折——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初步描述出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是他们自己通过操作、实践得来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感悟。

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二、在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的不足。

1.没有准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如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平均分苹果,引出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在该课中,从逻辑起点的角度来看,教材第一次编排分数,学生也是第一次学习,但从现实起点的角度来看,学生在10年左右的成长过程中,已或多或少见过或听说过分数,课堂教学究竟该选择哪一个学习起点进行教学呢?课前我犹豫了再三,采用了该种导入方法,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其自主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等;但实际教学中出乎我意料,有的学生不知不觉的认识了五分之二。在教学预设时,只有教师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这些起点,教师才能占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对概念的引入过急。对概念的教学学生应经历“具体形象——抽象——具体化”这一认识过程,而低年级更应侧重于第一环节。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接触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给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理解几分之一。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应该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以个别学生的思维结果代替整体,必要时,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力度,促进整体提高。”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2】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围绕“创新教学”这一主题,为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为我这40分钟的教学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创新设计:

1、在教法上运用"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在验证两个面积公式,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做练习,这样学既注重了让学生亲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又发展与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观察讨论,自己总结概括,做到了“学生能操作的老师不示范,学生能叙述的老师不代替。”

3、在最后的巩固发散环节,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运用智慧爷爷的话,激励学生。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没有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远不如我在本学校上课的效果。课上,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从开始用面积单位拼长方形或正方形到探索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师生共同验证并理解了“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是由长×宽和为什么正方形的面积是由边长×边长得来的”道理。孩子们都主动去动手、思考,思维始终处在亢奋状态。他们不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欣慰,还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他们不仅自己探索出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要用长×宽去求长方形的面积,可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迁移类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体现在他们动手操作自己测量物体表面的长和宽来计算面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再也不是为学数学而学数学了,数学已经成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40分钟也留给我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在设计时都是给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老师包办代替了。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3】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教过一个学生,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4】

“千克”和“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并感受到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缺乏认识。因为质量单位并不象长度单位那么直观,特别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大小、长短等表面特征,而对质量的轻重关注较少。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呢?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么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操作活动中,感受1千克的重量。可是学校里没有用千克作单位的秤,老师用的都是自己到外面去借,更别说是每组一个了。于是,我布置了学生课前预习:

(1)到超市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我自己还事先准备了: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苹果、1千克枣、1千克鸡蛋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先交流超市里看到哪些物品重1千克,再把我事先准备好的各种1千克物品拿出来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等活动,真正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又感受到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方面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完成的情况相对是比较好的,基本都能解答,对于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部分学生叙述不完整,在填写单位名称的时候,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想一想自己的填写是否合理的,这样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估计物体重量的时候掌握的比较薄弱,因为做这样的题目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先找出最重,然后找出最轻的,最后剩下的物品再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在完成这类题目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5】

这一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也很好。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学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中创设了多个情境导向,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上一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有关时钟的知识,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时钟的更多奥秘吧!”接着我在讲台上摆出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的面时,不一会儿,生1说:“我看到钟面上有三根粗细不一的针,最粗的叫时针,几乎看不到它在走。而那根中中的叫分针,它走得很慢;那根最细的叫秒针,它走得很快。”生2说:“这三根针好比三个兄弟,大哥叫时针,二哥叫分针,三弟叫秒针。”生3说:“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生4说:“老师,我还发现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这样整个钟面就有60个小格。每个小格就是1分钟。”生5说:“我妈妈告诉我说1小时是60分钟。”紧接着,我出示“我们赢了”这一情境图,让学生观看挂图感受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场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分”有多长。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2、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怎样看“几时几分”的钟面时刻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了解钟面上的知识后,再通过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几个特殊时刻:如“我们赢了”这一主题情境图中的钟面时针走到数字10,就是10时,而分针走到了数字1和2的中间过一小格。我让学生认真数一下分针是走几小格,学生一下子数出了分针走了8小格。我问:“那就是几分?”生答:“是8分钟。”我说:“所以这时已经不是整小时了,而是几时几分呢?”学生脱口而出:“10时8分。”接着,我拨钟(时针拨过数字9,分针对准数字8),我问:“这时时针走到哪里?”生答:“走到数字9和10的中间。”我问:“时针刚走过数字9,还不到10,所以还是9时,只是这时已过9时多了,那多多少呢?”我再引导学生看分针:“分针走到数字8,就是走了几个小格?”生答:“走了40个小格。”“那分针走了几分钟了?”“分针走了40分。”我说:“现在是几时几分呢?”学生异口同声说:“9时40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原有认识整点钟的基础上,由“几时多”到“几时几分”,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方式。

在练习认识几时几分时刻时,通过师说作息时间生拨钟,师拨钟让学生说作息时间;同桌合作:一个说几时几分,一个拨钟等形式的练习,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汇总6篇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一份优秀的教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编写教案有利于科学支配课堂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的文章觉得非常有意思,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1)

通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总结后发现,它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还在等什么,快来看看这篇关于《它们有多大》的数学教学反思吧~

连续听了两堂全区的公开课《它们有多大》,真羡慕这两位老师,有那么聪明的学生,课堂上思维活跃,与老师配合得恰到好处。

结合两堂公开课的教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自己班级也上了这一课。课堂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操作学具,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P65图形B时,起先,学生的思路比较狭窄,只想出了一、两种办法。经过我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了,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了图形B的基础,再思考图形C时,学生们的思维就活跃了。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课后,我不由得想到,一堂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应变能力。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爆发出的思维火花,巧妙利用。对于几何类的教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2)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材教法。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为上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实物、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学生以游戏、唱英语歌等方式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疑难和不懂读的地方,我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

在课后我会反思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在课堂中是否发挥了指导和辅导的作用,让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能够不断的成长与进步。

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遍性错误,在全班重复讲解和分析,有的时候一个问题强调几遍学生还是记不住,就要求我进行再次重复,深化知识点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学期以来,我努力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我会努力填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力争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3)

很荣幸,我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执教的是xxxx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分数的认识》。根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指出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用折一折、画一画数学活动表示出几分之一。

3、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数学活动,感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了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我设置了三个评价环节。

任务1: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找学生上台书写并读出分数。

任务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正方形的纸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涂一涂等活动表示出四分之一。

任务3:提问学生还会用折纸表示几分之几。

都知道,《几分之一》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教材提供了情境图和操作活动。课标中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所以,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一个拍手游戏。通过月饼的分配问题引发矛盾冲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用拍手不能表示出结果时,就自然地引出了分数。这一学习过程自然又流畅,学生不知不觉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积极地创造分数,体会了分数的优越性。

但是也是暴露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根据后面教学的时间进度来看,我的导入的时间有点长。

根据二七区的“多彩”教育,我的数学课堂也是设计了多种方式的学习。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希望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各部分的含义,的认识是理解其他分数的一个基础,以的认识为突破口,采用联系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最后通过学生折纸创造分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对于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学生能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但是在学生的反馈中,折一折,涂一涂中,有学生不知道涂哪里?那是因为学生一看四块儿都是四分之一,不知道该涂哪里?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个是四分之一,那一个也是四分之一!不知道该画哪一个。

这个时候我就是缺少自己教数学上的机智,应该立马看出来这个问题的原因,并指出来的!我们任意一个都是我们的四分之一,所以,涂哪一个都对!

另外,在上大班级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声音洪亮!

今后,我将改善自己的不足。通过多听课,多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和课堂水平。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4)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共有14个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教学,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钟表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曳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只有2个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5)

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于是我反复认真地分析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之处:

一、在上课前,自制24时钟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具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看出时针转动完一圈后,接着转第二圈的情形,自然地明白了24时的成因。

二、在上课开始,通过自学指导,提示学生要自学的内容,因为平时尝试教学的应用,学生能抓住重点,认真自学,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自学后,对学生进行检测,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利用当堂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探究出错的原因,改错。结合24时计时法的钟表教具,让学生对24时计法有了充分地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老师适时地提示学生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四、当堂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练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优势与合作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游戏的设计,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最后,让学生说出24时计时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不足之处:

一、24时计时法的教具出示的较晚一些,以至于部分学生不清楚第一圈的时刻和第二圈的时刻的区别,没能发挥到最大应用价值。应及早出示,让学生读一下表盘,如从午夜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2时读作14时,以此类推。读到午夜12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

二、自学指导中的内容没有设计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分,自学完成后,有一部分学生对两种计时方法存在模糊认识。如果在自学指导中出一些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时刻,让学生来区分,就可以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为下面的学习互相转化打下基础。

三、检测题的出示没有写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浪费了时间,相对的练习时间就少了些。

四、时间限制词学生模糊,导致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时,用词不够恰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总之,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郊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研究教材,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教材。多与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注意以上出现的问题。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找到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探究,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6)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和年、月、日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往往不太习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分的注重讲解两种计时法的换算,没有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两种计时法的关系发现规律,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是24时计时法出现的必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力图通过创设一些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直观演示、观察操作等方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最后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知识寓于游戏中,同时强化了0时,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成功之处: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我从与学生的亲切谈话开始走进新课,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中进行新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结束新课。亲切自然的教态、充满***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感情互通,课堂上知情交融,师生身心愉悦,这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教学中努力最求的目标。

2、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我从生活现象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一日有24小时,从电视报、火车票等实物中认识和学习24时计时法,感受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学到的24时计时法记录自己或家人的作息时间等等,数学源于生活,有用于生活的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不足之处:

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仅关注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意识。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系列(4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系列(4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1

一、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这个单元的例7。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了。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引入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二、勤于思考,有效学习。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注重将思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领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从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后进行学习的,教学后进行反思,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成功之处: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首先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其次是练习中的扑克牌和买奖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计算的意义,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

2.口算、笔算相结合,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解决分小棒的问题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可以利用学具直接操作得出结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出来。计算又可以分为口算和笔算,我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最后还可以用估算来验证自己的笔算结果。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也要从中选择更为方便实用的一种。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较慢,遇到例题较多的'课节,探究新知花费的时间过多,课上练习的时间较少。

改进措施:

1.教学语言和设计影响课堂节奏。每个教学环节应当更加有挑战性,比如说每个小组第一轮的练习比赛正确率看哪个组对的最多,第二轮比赛比赛速度,看哪个组做的又对又快,老师计时两分钟。这也是一个形成习惯养成的过程。并且活跃了课堂,节奏紧凑让孩子们有性质。

2.在扎实教学内容上。课上多次进行了集体运算,让孩子们自主练习的时间变少了,应该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减少在黑板上演示的过程,多多利用展台,将孩子们的练习及时呈现和反馈,通过在展台上学生自己的讲解,也是一个练习表达和算理的一个过程。

3.课上多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孩子们被动的做题成为习惯,少了对数学探索的激情。应该多多注意自己每个环节的导入语,并时刻运用激励法调动孩子们学习兴趣。比如说:新的知识,你会吗?老师不信。

4.学会有效的小结。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的懂得,数学是如此的简单和有乐趣,真正的理解数学常常运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的问题,对孩子提问要直指算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想。

今后会更加努力,多多反思。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2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用12个小物品代替竹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我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12个小物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小熊猫请客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分饼干、分苹果、分西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小熊猫请客中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材,除法算式的写法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教师只重视了口述,没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

2、除法算式的意义一带而过就行了,反而教师在此多次重复,还让学生跟读,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课堂容量小。

3、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4、低年级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完学具及时收起来。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3

二年级下册的课本在计算方面是加、减、乘、除计算方法的进一步拓展。第一单元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推理难力差,因此,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就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游戏激趣。通过“快速搜索”“快乐拼图”“艺术插花”三项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三项活动在形式上具有游戏的性质,可增强对学生情感上的刺激,对于小学生来说,形式上喜欢才会有行动上的真正参与。同时这三个活动在本质上具有浓郁的数学味。“快速搜索”是为了在试商方法上作铺垫,通过“快乐拼图”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经历“艺术插花”列出多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自主建构。纵观许多本单元的优秀教学设计,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所有老师的共同选择,但选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实践证明用小棒摆图形操作简单方便,学生比较感兴趣;数量太少会局限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多了则会花时太多,降低课堂的效率。所以我选择用10根小棒来平均分,如果直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分,会导致花样百出但价值不大。让学生根据要求和问题去操作、思考,既有空间又有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建构意义。

3、行为跟进。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变换除数,会引起余数的变化,再引导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在学生初步形成“余数出现是有规律的'”这一认识之后,及时跟进,深化认识。当然,有些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因为受上学期除法的影响,自然而然地用除法算,而忽视了其他方法。让学生试着用竖式求,学生基本上会写,我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每步的意思。课后学生出现以下问题:1.计算过程中回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或者这一类判断题,他认为是对的。2.应用题算完后不会答。一些同学把整题抄下来,一些同学余数的问题不会答,一些同学干脆不答。3.在做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一些同学商和余数的单位分不清。很显然,他是不理解题目的意义,还有部分学生不写单位。我想这些不足都是我们今后要克服的。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4

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需要多少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本节主要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先是创设情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习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整个教学活动让乘法口诀贯穿其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低年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情景,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