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1-01

[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之二。

收获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案就是上课的书面化表达。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的写作格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之二”,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师要严格按照教案要求进行教学从而增强教学效力,优秀的课件教案怎么写?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之二 ”或许能够为您带来新的启示,请您花费一点时间来浏览本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722331.CoM

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2000字精选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做好课堂准备工作,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教学前精心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撰写一份合格有意义的教案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四年级数学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四年级数学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

2.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个,大米25粒

2.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练习簿100本,秒表1只,天平1架。

3.教师准备卷尺1把,实物投影仪1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齐答后,教师在该数上方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已经会读、会写一亿这个数了。但你们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吗这节课就来开展几项活动,让大家了解这一亿究竟有多大。(在一亿后面继续板书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数一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100本练习簿的活动。(如果每组准备100本练习簿有困难,也可只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0)小组内有1人使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习簿和计时。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习簿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3)提问: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106页上的表格,让学生共同推算,并将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如果刚才求得的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秒数的平均数接近90,则用书上表格中的原数;如果出入较大,如80或100,则要将表格中前两栏的秒数改过来,并依此推算填人表内。)

(4)探究。

提问:数一亿本练习簿的秒数大约相当于多少年你们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样算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再转换成多少时,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如果学生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90秒,则转换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将得数保留整数。如果学生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80秒或100秒,则转换成多少分、多少时也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也要将得数保留整数,书上的等号就要改成约等号。

然后由各组交流计算的最后结果,并交流看了这一结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师请出10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内手拉手地分站两三行)。再请几个学生和教师一道量出这一行(要从左端学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学生的右手尖)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取整米数)。

(2)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少米长(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采推算,并把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诉学生: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这项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如果刚才量得10个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不是14米,则要将第106页图上的数据和第107页表格米数栏中前两个数据修改为实际数据,并让学生按实际数据进行推算。

②如果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的显示器上只能显示8个数位,则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把被除数、除数的米数都转化成千米数。例如,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于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认识,可以将教科书上的约等号改成等号,商用一位小数表示,不必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一结果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实,在长度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3.称一称。

(1)以小组为单位,数出100粒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大约重多少克。由于100粒大米的实际重量大于2克,小于3克,可能有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小组里对操作方法作出具体指导,让学生用移动天平上游标的方法,称出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然后像上面活动那样,推算出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填在表格里。

(2)探究。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近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4.说一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三、全课总结(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00粒大米。

2.教师准备:练习本,秒表五个,天平三台,电子称一台、卷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2)同学们请观看以下信息,并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中新网20xx年1月17日电,美国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仅20xx年第四季度的分红就将近1亿美元。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将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

20xx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中国移动20xx年6月底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20xx年中国的网民已超过1亿人。

在中国有1亿多听力受损人群。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一亿多公里。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xx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一亿有多大,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描述1亿的大小。

(3)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算一算一亿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宣布实践操作活动的要求。

我们的活动工具有:天平、电子称、秒表、卷尺、计算器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选好活动的材料并确定好主题。组长根据活动主题和要求在组内将组员自由组合,再细分工后活动,要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参与活动。

请及时的记录好活动中统计的数据,并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分析(分析中引导学生将最终数据与生活中常见数据作对比,加深理解。)

活动主题预设:

数1亿本书要多少时间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1亿粒米有多重

1亿个硬币(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

数1亿个数字要多长时间

数1亿本练习本要多长时间

1亿个硬币有多重

1亿秒有多久

1亿毫米有多长

1亿步有多长

补充提供相应的数据:

固城中心校大约有1000人,固城镇大约有40902人,高淳县大约有400121人,南京市大约有613万人,江苏省大约有7433万人。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大约是8848米。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北纬27.9。

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地球赤道全长约40000000米。

一个成人每天大约需要400克大米。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作简要的说明和分析。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以下信息,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并结合情境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将1分米平均分成1亿份,取其中的1份。

2.完成全课小结: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数学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篇3】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个千万组成的、由()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从整秒开始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研究方案的过程,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名称

10张纸

100张纸

1000张纸

计算过程

结论

各小组数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来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综合应用

1、简要说说问题(3)一亿粒大米有多重?的研究方案

课件显示数据: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个点,一刻不停地画,每秒钟画一个点,需要3年2个多月。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问题(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00字


教师资源网主题栏目精选:“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敬请访问。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他们所奋斗的场所。我们总可以看到老师在办公室写教案,教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案的层次是怎样的呢?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

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学生5:我知道怎样计算除法,根据除数和被除数想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6: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学生7: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很会整理知识,那你们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

二、基础练习

1、出示106页第1题,复习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指导审题:小朋友们,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算式、

学生审题后回答: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写的除法算式、

学生1:12÷3=4。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1:因为一共有12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几个西瓜。

学生2:12表示分的西瓜总数,3表示分成的份数,4表示每份有4个西瓜。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学生3:我的算式是12÷4=3,我想一共有12个西瓜,每份4个,一共可以分成几份呢、三四十二,所以可以分成3份。

教师: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学生3: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完成106页第2题,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教师:48除以6为什么商8呢、

学生:48÷6等于几呢、我想几乘6等于48,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所以商为8。

再让学生说说27除以9为什么商3。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学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总数,4代表分的份数,6代表每份6根。

学生2:24根小棒,每8根分成一份,可以分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总数,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这样的3份。

学生3:第一排摆32根小棒,第二排摆4根小棒,第一排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8倍。因为求第一排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4,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个4,所以32是4的8倍。

2、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3、练习二十一第3题

教师:小朋友寄过信吗、今天我们要把几封信投递到对应的邮筒里。(课件展示)第一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3的倍数。教师:第二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8的倍数。教师:会投递信吗、自己在书上借助直尺和铅笔连一连。

4、练习二十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

四、教学反思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励看书)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老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能熟记5的乘法口诀。

二、过程与方法

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乘法口诀的简洁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编制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游戏,激趣导入

1.猜谜语。

(1)出示谜语: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谜底:手)

(2)每个人都有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一双手有几个手指?三只手呢?四只手呢?5只呢?

(3)独立完成填空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列式计算。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①一盒福娃有多少个?(5个)

②几个5相加?(1个5)(课件演示从一盒福娃渐变成点子图)

③1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1×5=5或5×1=5)

(2)出示两盒福娃。

①两盒福娃有多少个?(10个)

②几个5相加?(2个5)(渐变成点子图)

③2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5=10或5×2=10)

(3)按照上面的方法,用乘法算式计算出3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

随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2.编制口诀。

思考: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算出了乘法的积,如果要算100个5、1000个5相加……,用加法好算吗?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能又快又对地计算出乘法的积?

学生尝试编制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1)汇报比较,规范表达。

(板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2)解释交流,深化理解。

①讨论: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②比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多5?

3.识记口诀。

根据规律记忆5的乘法口诀(开火车背、指名背、全班背)。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熟记口诀。

(1)对口诀。(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全班齐背5的乘法口诀。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1)教师是怎样摆的?

(教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教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用加法算:2+2+2=6 。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3、由学生摆正方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第二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教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如果每堆摆4个圆片,摆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个,如果列加法算式,这个算式一定很长很长,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5+5+5 53;4+4+4+4 44;2+2+2+2+2 25 2。游戏

(1)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 6+6+6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4.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具:三角板、红领巾、扇面、棋盘面

学具:两根硬纸条、图钉、橡皮头、直尺、小棒、彩纸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

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

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

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

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

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们认为的角,你们看,他们找的对吗?

出示小兔,我们先来看小兔找的角,对吗?

再来看小猫找来的角,(不对)为什么不对呀?谁来说说?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吗?(学生上来动手使两条边碰在一起,形成顶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

小羊找的对吗?(对)

再看小狗找来的对吗?(不对)说说理由(两条边不是直的)。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

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

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

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

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

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

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

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

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

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

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

(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

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六、游戏

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来玩几个游戏。开心吗?

1.我们先来玩折纸游戏。请你拿出一张白纸,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折好后指给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我们再来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拿出一张彩纸,看看这张纸上有几个角?动手摸一摸。现在我们在纸上剪一刀,看看纸上还留下几个角?

师巡视,选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说说现在纸上留下了几个角?

3.玩小棒。1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2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3根小棒呢?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摆?请几人上黑板摆,有和黑板上的摆法不一样的小朋友自己上来摆,说说你摆的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有关三位数的加法,这部分教学内容多,又是本单元的难点,如果一课时完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可以把三位数的加法部分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教学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区重点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好,教师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较快。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实践感悟

1.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沈阳市大东区有一位年过六旬的王大爷,从退休后开始在社区内义务回收废电池,一直坚持了十年,他的行为令人敬佩。)

2.师:王爷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回收废电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一说

3.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博士,让他告诉你们其中的奥秘。(放课件: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王爷爷三个月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估算。

(1)师: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解决。

①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②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是连续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放入下一课时,三个月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3.师: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估算了这两个问题的结果,那么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吧!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痹诩剖器上拨珠计算。

b庇么照十、整百的方法口算。

c庇昧惺式方法计算。(板书)

102+97199102+129231

5.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6.师: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

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那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7.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8.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9.试一试:98+320,456+307,162+234。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师: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蓝猫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几件家用电器,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商品及标价。)

2.师:谁来为蓝猫介绍一下这些商品的价格

3.出示问题:

(1)买一台电风扇和一台录音机用多少元

(2)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微波炉用多少元

(3)蓝猫只有1000元,请你帮它选两种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多少元

(4)如果它用900元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相对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容易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这节课教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实践感悟。开课伊始,教师设计用一段录像的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到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3.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这一情境,将学到的知识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一开始,教师即播放王爷爷回收废电池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表自由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

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解答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索、获取知识,这样的设计原因在于我们承认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个性差异,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本节课的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的实践问题,特别是问题(4):如果它用900元钱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钱这个问题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用先加再减的方法,也可以用连减的方法,给学生的计算提供较大的空间,而且学生如果先把两种电器的价钱相加就能凑成整百整十数,很快能计算出结果,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同时还应用了前几节课的口算知识。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括每一类角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以三角尺上直角为标准,验证判定角的类别,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命名、自由做角,在活动中对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和更多探索的空间。】

三、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一)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三)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三种三角形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不仅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更为透彻,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作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能将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9)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在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趣味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因此,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形成方向感。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会辨认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等相对位置。但要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去观察、辨认,让学生在活动中,具体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反思。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教学难点:

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教学关键:

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东、南、西、北。

导学策略: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教具准备:

练一练第3题的算式卡片、透明胶。

学具准备:

剪下教材第105页的记录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东南西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南西北”。咱们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别急,请大家带上笔和老师让你们准备的记录纸,按照小组排队,小组长带队。(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操场去。)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一)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每天早上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东)

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学生用手指向东,眼睛看着东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东边有什么呀?

大家真能干,通过找一找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东边,而且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到了操场东边的许多景物,真了不起!那么傍晚的时候,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吗?(学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着西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西边有什么呀?

好,除了东和西,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在我们的哪一边呢?(南边)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着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南边有什么呀?

那么南边的对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着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什么呀?

2.记一记。

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记在带来的记录纸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分工完成,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集合回教室。)

(二)室内整理与辨别。

1.看一看。

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观察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小组长依次贴记录纸。)

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纸上所标的地方位置一样吗?(学生观察,发现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记的地方是一样的,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我们组是把“北”记在上面,我们组是在上面记“东”……)

看起来很乱,为了大家记的图能统一些,我们规定:把“北”记在上面。 “北”没有记在上面的小组,请小组长上来调整一下。(小组长上前调整。)

再指导观察:现在这四个地方的位置一样了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记录得都不错。图的上方都是“北”,那么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呢?(学生观察并回答。)

请大家翻开书本第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智慧老人的话: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要规定把“北”记在上面了吗?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0)

活动内容:教科书p48走进乡村。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3、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材与学生:

教材设计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图画中绿划茵茵、解花盛开的小村庄,一条小河静静地从那流过,孩子们开心地玩着,处处流淌着大自然的美。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在生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教学重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儿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的上空自由地飞来飞去,真美啊!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就随淘气和笑笑一起走进乡村,去看看吧!(板书:走进乡村。)

二、结合图中情境,进行探究学习。

(一)方向与路线。

1、观察挂图,理解图意。

师:仔细观察,小村庄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小村庄里有果园、文化站、学校、小树林、小桥、苗圃、麦地、商店、还有小华家和养鸡场。

师:真能干,他观察物体非常有序。

2、说相对位置关系。

①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个景物,自己说一说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老师最喜欢)

②师:和你的同桌小声、流畅地交流。

③组织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说一说。

3、小桥的八个方向。

师:我和他一样,也很喜欢小桥。因为小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它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道,你能说说它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景物吗?

4、小华上学的路线。

①师:小华家就在小桥的东南面,小华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她可能干了,每天都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请你们猜一猜他从家到学校是怎么走的呢,也就是说他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是什么呢?请打开课本48页,自己小声地指一指、说一说。

②师:把你的想法小声和同桌交流。

③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全班汇报,学生说)

生1:小华先从家向西走到养鸡场,再从养鸡场向北走经过小桥到文化站,最后从文化站向东走到学校。

师:你还有不同的吗?

生2:小华先从家向东走到小河边,向西北方向走,经过小桥,再向北走到文化站,最后从文化站向东走到学校。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两条路线找得很好,但是小华为了安全,上学都是走的这条路。

5、去果园和养鸡场。

师:淘气和笑笑参观完小华的学校,为了节约时间,准备去先去果园,再去养鸡场。(课件)

你能说说他们的参观路线吗?请小声地说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在游览小村庄的时候,运用方向和路线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真不错!

(二)、参观果园。

1、我们随淘气和笑笑来到果园,看!果园里的苹果都熟透了,装好箱正要运到城里去呢。

①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每辆车最多运8箱,机灵狗调查得出每辆车最多运8箱。一共有22箱。(板书)

师:真好,算得真快!请把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同学们用巧妙的算法得到一共有22箱苹果。

②师:那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A、生:至少需要几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归纳:实际上都是求22里面有几个8?那该如何列式?228=2(辆)6(箱)

答:至少要3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师:为什么要3辆车,而不是2辆车呢?

B、师:除了这,还可以怎样提问?(一辆车至少几次才能运完?)又该如何列式?

228=2(次)6(箱)答:一辆车至少3次才能运完。

(三)、参观养鸡场。

走出苹果园,淘气、笑笑和机灵狗高高兴兴来到了养鸡场。一到养鸡场,他们的眼睛都睁大了,哇,养鸡场的鸡真多啊!

①淘气作了一次小调查,他调查发现了什么呢?

生:淘气调查发现这个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1040只。

师:根据这个调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这个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1040+120

生2:母鸡比公鸡多多少只?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1040-120

②师:不仅如此,他们还对四天的产蛋情况还作了一个详细的记录。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他说完整的话。)

生1:我知道了21日产蛋908个

生2:我知道了22日产蛋最多,23日产蛋最少。

③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一生提问。其他孩子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其中很多你们都会自己解决,对吗?

④师:那好,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请准备好铅笔,只列式,不计算。(听明白,再列式)

⑤师:(常识的加入)好了,现在我要请小朋友们根据淘气和笑笑他们的调查,估计一下,这个养鸡场一天最多可能产多少个鸡蛋,说说你的理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游览了小华美丽的家乡,小朋友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而且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真能干。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只要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相信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四、和父母交流。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小朋友一定很想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己在学校有哪些收获。现在就请小朋友走到家长面前说一说:1、你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2、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3、运用已学的知识你解决了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以下是教师资源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

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折一折,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27页的下半页部分)

三、课堂活动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练一练第1、2和3题。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8HM责文育

六、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或者会用相应的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都是学生是否理解乘法运算意义的标志。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关键是确定两个乘数各是多少:一个乘数就是相同的加数,不会出错;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它隐含在连加算式中,要加以强调。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强调这一点,有助于加深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昌吉市第一小学地处郊区,与农村相邻。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生源多属于农村及外地打工子女,学生虽有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都较差,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资源条件较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有一个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乘飞机的,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有多少人坐小飞机?④休息的有几人?

2+2+2+2=8(人)1+2+3=6(人)

②划船的有几人?

3+3+3=9(人)

③小火车上坐有多少人?

4+4+4+4+4+4=24(人)

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的算式加数相同,右边的算式加数不同。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了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通过观察发现了所有的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1.针对算式4+4+4+4+4+4=24(人),进行乘法教学。

师:在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生:相同加数是4,有6个4。)

师:6个4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6×4=24或4×6=24。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请各小组把本组刚才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师追问:2+2+2+2=2×4时,4是从哪儿来的?引起学生关注和讨论。

(评析通过讨论“4”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教材第5页“试一试”的题目)

①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互相说一说:3×4或4×3中的4是从哪儿来的?7×2和2×7中的2是从哪儿来的?

④全班汇报、反馈。

(评析试一试,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说一说,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拓展

1.看图列式。(电脑出示)

○ ○ ○ ○

○ ○ ○ ○ ○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这是()个()。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电脑出示)

5+5+5=15,这是()个5相加,

乘法算式是()×()=()×()=()。

4+4+4+4+4=20,这是()个4相加,

乘法算式是()×()=()×()=()。

3.拓展练习。

算式1+2+3=6和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谁能想办法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4.延伸应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评析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生活趣味;突出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3-1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与他人合作交流汇总,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观察物体,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观察一下老师。

正面、侧面、背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数学问题,引题、板书:看一看(一)。

二、探究新知。

问题一: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练一练。

1.出示主情景图,明确观察位置。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长方体纸箱的?

2.独立想象判断。

3.组织集体交流。

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你是怎样判断的?

站在()位置,能看到()个面。

问题二: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1.想一想。

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面有什么不同?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2.看一看。

(1)实物观察纸箱,发现:能看到四个面或者更多面的想象是错误的。

得出:站在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明确:通过想象、观察、实验得到的判断只是一个猜想,猜想是需要验证的。

(2)学生在小组内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在相应位置轮流观察,互相说说自己看到了几个面。

(3)说一说。

讨论:为什么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问题三: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四名同学分别是在哪个位置观察小熊的,小熊与谁面对面?

2.出示问题下的四幅图,学生尝试独立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

3.集体交流,说说思考过程。

4.活动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画面正好是想反的。

质疑:还有没有想要了解的问题?

三、巩固延伸。

完成练一练1-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猜想----验证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钟表,掌握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研讨、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在动手拨表的过程中,发现钟表的运做规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在课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

1、钟表的运作规则,准确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2、记时间中零几分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特别是准确的认识过40分以后的时刻。

课前准备:

复习一年级学过的整时、半点、过一些以及快几时了。

教具准备:

1、小钟面和作业单,一人一份。

2、三个大的钟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以神州六号升空及相关的一些时间引入课题,并明确今天的学习就是:继续学习时、分的认识。

二、以故事情节开课进入学习,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1、观察钟面,重点认识大格、小格。

师:现在我们去钟表的世界里走走,(课件出示整个种面,但是没有时针和分针)

小朋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呀?

2、看时针在钟面上的意义

师:说得真好,看,时针哥哥忍不住要来考考大家了。(课件出示:只要时针的种面)矮胖的时针哥哥走了一大格,他想问问小朋友这是多长时间?(板书一时)

3、分针在钟面上的意义

师:真聪明,看,这细长一些的是谁啊?是啊,分针也带着问题来了,它也走了一大格,这又是多长时间呢?(5分,15分,17分,33分、45分,52分,)(板书60分)

4、初步整体的认识钟面上的时刻,并指导认识的方法。

5、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完成练习

师:说得真好时针和分针觉得小朋友们真是一群小英雄,所以他们请求小朋友们去时间的王国里救救几个小闹钟,你们愿意吗?但是进门的密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对,分针弟弟走一圈时针哥哥正好走一大格,所以一时等于60分。(板书)完成课本64页,填一填的练习。

6、继续练习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主要做难点的指导

讨论第六个钟面上的时刻,解决准确认读钟面中几时50几分这样的难点。

三、做游戏巩固新知,轻松学习。

1、游戏。

所以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游戏,放松一下。游戏规则是:在钟面上拨出一个时间,请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拨是几时几分。

好,现在谁来当小考官,考大家。(三个人在老师的钟面上拨时间请全班小朋友来猜)

2、学习简便的记时方法

以闹钟的来信为由,让孩子自学记时的方法。

展示学生的作业单(强调零几分的写法)

四、知识与生活联系,完成课本练习第一题

以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为主,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并初步认识是下午的几时几分,建立24小时的概念。

五、小结,揭示课题。

解决开课时留下的问题,揭示课题再一次体验祖国的繁荣富强并点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准备。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口算,并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3+3=2+2+2+2+2=4+4+4+4=7+7=

二、学习新知。

1、创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可以怎样数呢?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3)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4)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1×5=52×5=103×5=154×5=20

5×5=256×5=307×5=358×5=409×5=45

(5)你知道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6)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7)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学生讨论。)

(8)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玩一玩,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评议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

课件、圆形、正方形硬纸板、三角形、火柴棍、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的台式,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活动三、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回家做竹蜻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在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自经历编制8和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熟练掌握。

教学难点:

记住并灵活、正确地运用8和9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活跃氛围,激情导趣

师:小朋友们买过东西吗?谁来说一说买过什么?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体育用品商店,干什么呢?(播放课件)一起来看大屏幕。生:(齐读)买球。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1、算一算,填一填。

a.把课本76页的表格补充完整。

师:(出示课件)商店里有些什么球呢?

(出示课件)你想买篮球还是足球?准备买几个?需要多少钱?

b.汇报。

(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我想买个球,需要元钱)

2、编制8和9的乘法口诀。

a.独立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表的内容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把编好的口诀写在课本第76页。

b.同桌交换检查。

c.全班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编的口诀说一说?

d.读口诀。

师:看到自己编的口诀开心吗?(开心)一起来开心地读一读,好吗?(把新学的口诀多读几遍)

e.引出课题。

师:我们刚才编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生:8和9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请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3、寻找口诀中的规律。

a.小组讨论,探索规律。

师:张老师发现二(1)班的小朋友可聪明了,我们研究研究上面的口诀,你发现它们的得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b.全班反馈。

师:老师看到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说得很认真,谁能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生汇报时,师鼓励学生: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学生也可以说发现哪几句口诀是新学的)

4、应用规律记忆口诀。

5、小结。

三、分层练习,游戏巩固

师:老师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做游戏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口诀,想不想做游戏?

对口令游戏

师:(课件出示螃蟹图)看!一只螃蟹几条腿?

生:8条腿。

师:请男同学说几只螃蟹,女生来对几条腿。拿起小手,我们一起拍手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 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将自己视作学生的榜样。身为教师要学会为教学内容编写对应的教案。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教学目的。自己的教案该如何动手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纸(包括不规则形状)、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根据你的想像,动手来把四边形做出来好吗?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像的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反馈。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围出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

师:(出示主题图)在校园里,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吗?你能找到多少个?

2.在众多图形中找。

师:(出示例1图),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请你把四边形都涂上相同的颜色。

3.举例。

师:说一说,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

1.剪四边形。

师: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视并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教师适当加以评论。

2.分类。

师:4人一组,将你们桌上的四边形分分类。(请其中一个组上台将台上的四边形分类。)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反馈,要求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四、延伸拓展

1.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提示: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师:围出或画(剪)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3.师: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继续认识的几何图形,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设计理念】

1.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来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体现)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评析】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2.多样化的教学才是智慧的。

本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课题:做个精明旅游者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三章第二节旅游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能力渗透点):

(1)通过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地感受到乘法的含义,把抽象的符号生活化、现实化,让学生更容易接收

(2)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3)制定旅游计划

知识渗透点:100以内的乘法

德育和情感渗透点:培养生活中利用数学的能力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作用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录像带(大连风景,2分钟)、旅游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

算一算:①23②74

1514

 ̄ ̄ ̄ ̄ ̄ ̄ ̄ ̄

③3130=

④教师旅游团有28人去游览世界公园,每张门票60元,应付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五一已经过了,五一的时候有谁去了旅游?

请学生说一说旅游的情况。

2、组织讨论

(1)独立思考旅游中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如:出发时间,经费安排、车费升价

(2)小组内讨论,互相启发

(3)全班交流

三、再创情境,自主探究

1、创设科技夏令营活动情境(播放大连风景录像带),按照书本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解决旅游中主要事项

(1)行:

a、利用多媒体演示北京到大连的火车票,解决出发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问题

如:晚上21:30从北京开出第二天7:00到达大连,火车每时行103千米,北京到大连约多少千米?

b、给出多个在大连租小巴方案及夏令营团员人数(58人),选择租车方案

(2)、吃:(电脑演示)给出某饭店菜单和旅游过程中用于饮食的经费(每人每天10元)、用餐次数(7个早餐:个人吃,14个正餐:以围餐的形式10个人一张台),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由小组讨论选出合适方案再全班讨论

菜单

凉菜热菜主食饮料

拌豆腐3.00元鱼香鸡丝7.00元面条(碗)2.00元汽水2.50元

土豆丝4.00元炒芹菜4.00元馅饼(个)1.00元果汁2.50元

水果沙拉6.00元烧茄子5.00元米饭(碗)1.00元矿泉水2.50元

四、动手操作,综合运用(作业)

留心观察生活,发现能用乘法解决的生活问题并写出计划和列出乘法式子

如:整理书桌、外出旅游、帮父母买东西等等

板书设计:

一、①23②74

1514

 ̄ ̄ ̄ ̄ ̄ ̄ ̄ ̄

3586

③3130=930

④2860=1680

二、

(1)、出发地:北京目的地:大连

(2)出发时间:21:30到达时间:7:00

乘火车所需时间:9小时30分钟

(3)北京到大连总路程:1039.5=972.5千米

三、

18人12人可乘人数钱数∕元

一31183+121=661603+1201=600

二05125=601205=600

三40184=721604=640

四22182+122=601602+1202=560

注:由上可看出方案一和方案二最终所用前钱数是一样的,由此可说明相同的数字可以由不同数字经过四则运算获得。

四、学生自主板书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轻轻地飘落下来,(贴树叶模型)你们看,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片大树叶,你们喜欢吗?(喜欢)一只小蚂蚁也非常喜欢这片树叶,(拿小蚂蚁模型)你们瞧,它把这片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小蚂蚁是怎样在这片树叶的边线上做运动的?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一圈还可以怎么说?(一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一周的问题。(板书:一周)

二、动手实践,感悟周长

1、摸一摸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采集的树叶,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滑滑的)那你们能不能像小蚂蚁爬树叶那样摸一摸它的边线。

(2)学生进行摸树叶活动。

(3)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摸树叶边线一周的?

(4)学生展示,(边说边摸)。

2、描一描

(1)刚才你们摸了树叶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树叶的一周描下来?(能)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描一描吧!

(2)学生进行描树叶活动。描完之后,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吗?

(3)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这片大树叶的一周呢?(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描树叶模型的一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描的?(让学生用手指着,说出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拿下树叶模型,大家看漂亮吗?

(4)你们和他描的一样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找一名同学再来描一描,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都看到了不管你们怎么描,都是沿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是吗?

3、找一找

(1)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象树叶一样有一周,你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的面?

同桌之间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2)小组汇报。(你找的是什么物体的面?请你摸一摸哪里是它的一周?)

4、画一画

(1)同学们找的可真不少,为了鼓励你们,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图形礼物。想不想要?(想要)但老师有个条件,只有正确的描出它的一周,才能得到这些礼物。请打开桌子上的信封,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彩笔描出这个图形的边线,开始描吧!

(2)师:你们能得到礼物吗?(能)现在我们就在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看看你的小伙伴描得对不对,如果他描对了,就得到礼物了,如果他描错了,请你帮他纠正过来。

(3)都有谁得到礼物了,举给大家看一看!老师祝贺大家。

(4)刚才我们进行了好多有趣的活动,知道了树叶有一周,课本的封面有一周,平面图形也有一周,那么,它们这一周的长叫什么呢?(板书:在“一周”后添写“的长”)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好不好?

(周长),你们真聪明,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在数学上,数学家把物体有的面或平面图形一的长度叫作它们的周长。

5、量一量

(1)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你们想不想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合适的测量工具,一个人量,一个人当记录员,剩下的同学当小军师,为你们的小组出谋划策,也可以当小助手,帮你们小组完成任务。开始量吧!量后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2)量腰围

不仅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周长,我们的身体上也有周长,比如要买裤子需要知道腰一周的长度,这叫围,谁能估一估老师的腰围是多少?(生自由发言)到底估的准不准呢?要实际量一量,谁来量一量老师的腰围?找两生量老师的腰围。(边量边指导测量方法),量完告诉大家测量结果。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腰围?同桌互相帮助,先估一估,再量一量,量的结果要记在记录卡上。量后汇报。

6、辨一辨

(1)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周长,你们看这些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几个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名一一回答。

(2)小结: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7、说一说

刚才我们又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活动,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呢?(在“周长”的前面板书“什么是”)

三、拓展认识,激发思维。

1、比一比

刚才小蚂蚁跟老师说,它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想帮助它吗?(想)。(课件出示:45页第三题)下面个图形哪个周长长?(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课件操作验证)

2、量一量,算一算

(1)我们帮小蚂蚁解决了难题,小蚂蚁非常感谢我们,并且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出示智慧宝盒)这些礼物就藏在这个宝盒里。你们想要吗?(想)可是这个盒子是有密码锁的,只有解开密码,我们才能打开盒子。你们想解密码吗?这些密码就藏在我们书中45页第二题中,请同学们快快找到吧!(课件出示45页第二题)

(2)为了快速解开密码,我们来分分工。(第一、二小组测量并计算三角形的周长,第三、四小组测量并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第五小组测量并计算梯形的周长)开始吧!

(3)谁来解第一个密码?(先来汇报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说说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解第二、三个密码方法同上。

3、剪一剪,比一比

(1)、密码解开了,智慧宝盒为我们打开了,你们看,小蚂蚁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智慧题,只有解开智慧题,才能得到小蚂蚁的礼物。(课件出示智慧题),请同学们快速读题,谁最先知道答案谁举手。

(一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的曲线剪开,变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2)、送礼物。(每人一颗智慧星)

四、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们快乐吗?老师也为你们的成功感到快乐,今后你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希望你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布置作业:

课后画一片树叶,想办法量出它的周长。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步行汽车飞机自行车

每小时每小时每小时每小时

1800千米5千米16千米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知识介绍:

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

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

我们伟大祖国东西长4500千米,南北长5500千米。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几第10110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

2、能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的结果;

3、会读、写几分之几,并能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与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情境导入几分之几

1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呢?

(师读几个分数,学生根据老师所读写出分数。师请学生相互报几个分数,学生写出分数。)

2、接着:大家还记得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西瓜的故事,如果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吃其中的两份,,那么,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呢?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同样大的8份,再把2份涂上颜色。

3、学生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我涂的是8份中的几份。还剩下几份?你涂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

5、光碟出示第101页的试一试,填上适当的分数。

二、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1.请大家把长方形的纸拿出来,四人为一组,折成5份,并涂一涂,比较一下:五分之三和五分之二哪个大?

2、在小组相互说的基础上,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我是看五分之三涂色部分大,五分之二的涂色部分小,所以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学生也可以这样说: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五份,取的越多,表示的分数就越大,取的越少,表示的分数就越小。

3、光碟出示第103页第4题。

(1)先涂一涂,再比一比。

(2)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后全班交流评价。

4、用你准备的圆片或细绳,折一折。同桌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题。

(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一个吃了1块,另1个吃了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所要求的分数。学生先完成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1)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五,并涂上颜色。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

(2)进行展示交流、鼓励。

3、光碟出示第103页第5题。

(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一个吃了这个西瓜的1份,另一个吃了这个西瓜的3份。)

(1)用分数怎样表示?谁吃的更多一些?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学习阅读《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思考

2、交流: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3、读了这些图文,你想到了什么?

五、质疑问难;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数学逻辑专注在将数学置于一坚固的公理架构上,并研究此一架构的成果.就其本身而言,其为哥德尔第二不完备定理的产地,而这或许是逻辑中最广为流传的成果.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1、出示第1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习。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2)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4吨,第一次来了6辆汽车,第二次来了8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连乘应用题,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在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把电影院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哪个同学说一说你最近看过什么电影?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_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36×30=

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

360×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简便算法,说简单点就是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0。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生:这样写很简便。

师:刚才我们一起求出了原来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数。现在这个电影院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时看电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现在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位?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生: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40×30。

师: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26×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所以,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师:下面让我们运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请看练一练第3题。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考教案(经典版)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准备教案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你知道教案分为几个部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考教案(经典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要在教案课件中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智慧与创造性,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以下“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考教案(经典版)”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案例描述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

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

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

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

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

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

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课本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打开这篇“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的文章和我们一起探索吧,建议你将这个链接保存到你的收藏夹中并邀请你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进行塑造的重要途径。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篇2】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2.积累词句,发现新的描写动物的方法。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难点: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课件

二、学生:

1.提前观察、记录喜爱的小动物,了解其习性等。2.收集整理描写动物的优美词语及含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习作指导)

一、课堂导入

1.出示谜面,请同学竞猜。

小小年纪胡子翘,看见小鱼喵喵叫,爱洗脸爱理毛,老鼠看见连忙逃„„ 2.为什么大家一下子就能猜出了他们是谁呢?(抓住特点)

正是因为谜语抓住了小动物的特点,而同学们也注意到了小动物的特点,所以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看,抓住特点多么重要呀!

3.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物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跟小动物拍的照片或搜集的相关图片,介绍一下。

二、提出说话要求。

喜欢什么动物就说什么动物,抓住动物特点把话说通顺连贯。(外形 生活习性 我与动物间的趣事)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1.喜爱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讲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再讲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和用处等。(讨论中鼓励学生质疑,特别是对某种小动物不太了解同学,可以向喜欢这种小动物的同学咨询。)

2.各小组推荐成员,讲一讲喜欢的小动物。(①说说动物的外形。如眼睛、耳朵各有什么特点?②说说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什么不同?③说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3.师生评议,评选出交流明星。

谁表现最优秀?(从态度大方、口吃清楚、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表达完整、发言积极等方面评价。)

四、系统小结

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各种动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动物,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样是猫,有的调皮活泼,有的懒惰,有的温顺,有的凶猛,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弄清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人类的用处。

五、习作指导

1.复习《猫》、《白鹅》,了解描写动物的方法。

2.提出作文要求。(怎样才能写出小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呢?)a、写自己最熟悉的动物,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头部、身子、叫声和动作各有什么特点。从颜色、形状、大小及作用等方面去写。此外,还要写它的动作情态。b、写出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吃食、睡觉、活动等。

3.学生完成初稿,教师个别辅导。六:板书设计

我喜爱的小动物 外形

习性 故事

第二课时 教师引导评改

【评改目标】

1.通过交流欣赏、批改,体验欣赏、评改习作的快乐。2.明确如何抓住特点写好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培养生活情趣。3.能够细致、有条理地观察动物的外型及生活习性,能够展开一定的 想象、使观察和想象能力不断提高。

4.通过欣赏优秀习作片段,能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并主动改正,培养学生“写后改,改后写”提高写作能力的好习惯。

【评改重难点】

1.通过欣赏优秀习作片段,能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并主动改正。2.积累词句,能够抓住动物的特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简单批阅学生习作,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制作课件。学生:自行写作,完成并上交习作。

【教学时间】2课时

【评改过程】

一、回顾习作要求。

上课前,我们再来回顾本次写话要求,谁来说说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来写小动物呢?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小动物的特点呢?

本节课,我们将从美文共赏析和啄木鸟行动两方面进行赏析和修改。

二、美文共赏析

(一)表扬榜

分类出示学生名字进行表扬。(如书写进步的、写话内容生动的、能运用好词佳句的„„)

(二)佳句赏析

咱班同学不仅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写话中,而且还能根据写话要求写出好多生动的句子呢,请小作者起来读一读。

红色字体出示含有词语盘点中词语运用的句子,表扬该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生动片段赏析

出示学生描写详细生动的段落文章,小作者朗读,共同赏析。然后讨论:好在哪里?

过渡:虽然这次写话中优点颇多,但仍有许多不足,让我们走入今天的第二大环节---啄木鸟行动

三、啄木鸟行动

1.出示带有错字的句子,学生进行修改。2.出示标点出错的句子,学生进行修改。3.出示学生不通顺的句子,生读,然后集体修改。

4.出示对动物外形、生活习性或动作情态描写不具体的片断让学生集体修改。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的写话进行修改: 1.找出文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进行修改。2.尝试用上学过的词语。3.找出不通顺的句子并进行修改。

4.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把小动物写详细、生动。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很棒,相信通过修改,我们可以展示给老师们更加精彩的写话。拿起手中的笔,尝试修改。板书设计

习作评改 字 词 句 生动 形象

第三课时 学生自主评改

一、师生共同回顾修改标准。

1.找出文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进行修改。2.尝试用上学过的词语。3.找出不通顺的句子并进行修改。

4.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把小动物写详细、生动。

二、学生自行修改习作。

学生根据老师的评改标准,修改自己的文章并誊写。

三、展示优秀习作。

1.请同学自主汇报或小组选代表汇报,展示评改后的文章。(让学生体会改前改后的不同)

2.优秀习作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词语盘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尝试运用到习作中。2.积累词句,发现新的描写动物的方法。

3.会读会写本单元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并能学以致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聪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理解好词佳句,并能运用到平时习作中。难点: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内心情感。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学生认真预习。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语文园地去游览,赏析好词佳句,聆听有趣故事。

二、词语盘点 1.课件出示词语

2.自由读、同桌检查读、小组读、齐读 3.全班交流,师指导重点词语 4.小练习:补充词语。

三、日积月累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读词,读准字音,并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2.自由读,在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3.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补充,学生再读。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动物名称的成语。5.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句话吗?

四、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句子及小林、小东对话。2.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类似的句子吗?请试着写一句。

五、趣味语文

1.自由读短文,读准字音, 扫清字词。

2.再读短文,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聪明机智。)

3.默读, 思考讨论。

①从短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学对对子等)

②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待人接物的, 不能以貌取人。

4.拓展延伸。欣赏小故事及对联

六、板书设计。

词语盘点 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趣味语文

使学生从中明白待客之道,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篇3】

《语文园地四》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 主题:战争与和平课时:共4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陈朝霞/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赵郭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所制,对于战争与和平了解得并不多,战争的场面能从电影、电视中的镜头见到过一些,也可能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些发生在遥远的国家中的战争。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感受不会很深刻,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师生共同广泛地搜集资料,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每个人带来的灾难,只有学生有了深刻的内心感受,才会痛恨战争,呼唤和平,也才能达到本组教材的教学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

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4、师听写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节。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三课时

一、触景生情

1、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2、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相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真情表达

1、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1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篇4】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准备“爬山虎”图片,提前布置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标出本组所学生字。

⑵小组读认,读中正音。

⑶全班交流读,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⑵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意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⑴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交流解题。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分角色读“小林”“小东”的话。

5、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后从其他阅读材料中摘录类似的语句,积累在摘抄本上。

1、认识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学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明白“观察”与成绩的必然联系。)

5、交流成语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2、学生小组内读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给予帮助。

3、抽读正音。

4、细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拓展:课后有兴趣的话,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句话。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篇5】

课题: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过程与方法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2.激起名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点: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难点:习作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3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二、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四、布置作业 预习习作部分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习作

一、创设情景,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布置作业:继续习作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习作评讲 教学过程:

1.与同桌、自己的好朋友交换阅读各自的习作,有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在文中改一改。

2.自荐或推荐在全班交流:(1)当小导游讲解;

(2)宣读全文,或宣读一个片段、一个语句;

(3)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他人习作,教师要积极推荐以下方面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内容上丰满者、语言上出众者、表达形式上创新者、表达水平上进步明显者.3.教师小结全班同学本次习作的优缺点。

4.出示普遍性问题,引导全班评议与修改,如错别字、不通顺语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内容表述不准确等。

5.修改习作中语句等方面的明显问题,订正文中的错别字、错误标点。

6.誊写习作 课后小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一读2个例句和小林、小东的对话,引导学生发现比照的表达方法:

2.熟读并背诵4个风景名胜区的有名对联,交流自己对这几副对联的大体理解,感受风景名胜的优美。

3.课外搜集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与同学分享信息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读一读,学生自主发现悟一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结合小林、小东的发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3.举出实例说一说:在读过的课文或习作书中,你发现了这种“用熟悉的事物来比照”的写法吗?

4.仿照例句写一写,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二、日积月累

1.读对联。

2.找出欣赏的句子讲讲对它的理解,例: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写出云漫月浓的境界)

一径对半帘 竹阴对花影 云满地对月笼纱

3.读、记、吟。

4.另举几例对联。

5.小组合作讨论交流。6.各组展示。

三、宽带网

1.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2.交流方法:

⑴ 方法展示台: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⑵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⑶ 老师的建议:

①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②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③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

课后小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篇6】

【教材简析】

“我的发现”抓住了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阅读对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

“趣味语文”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第一项活动是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将对联的意思表达正确。第二项趣味活动是读回文句。

【教学目标】

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2.积累对联。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想象画面,积累诗句。

3.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读课文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2.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启发学生:他们在对话中谈的是什么内容?

3.说说自己的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另外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读,说说读后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二、日积月累

1.学生熟读

(1)自己读一读“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2)指名读,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每一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①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②引导学生发现对联中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如:单个字相对,雾—天,锁—连;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对应,绿水—青山,皱面—白头;还有叠词的对应,处处—时时。)

2.读读背背

(1)赛读

(2)背诵诗句。

3.扩展

(1)师: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第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2)选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

如:风吹杨柳千门绿, 润 万树 。(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 。(栽花种草美人间)

(1)相关链接

第一副对联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回文联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副对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

第二副对联出自浙江宁波天童寺,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绿水本来有何忧愁,只因风一吹,才愁眉苦脸;青山怎么会老,但是雪一下,愁啊愁,愁白了头。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看来却是含意万千,用拟人手法写景,手法独特,别具一格。

第三副对联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非常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人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第四副对联是清朝学者俞樾做的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联,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丁冬、高下”做了特殊处理,景深语绝,读来余味无穷。

三、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对联。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篇7】

口语交际

保护文物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文化古迹遭到了破坏。下面是一则关于长城的报道。

有些地段的长城状况令人担忧。大量游人涌入,给长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破坏.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城墙被乱涂乱画.当地村民靠山吃山。在垛口处和通往长城的小路上私搭设梯予.设点收费.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保护区内建起了许多与长城很不协调的建筑物,加速了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先说说读了上述报道的感受,再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还可以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的情况,说说我们能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

习作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遣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我的发现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千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小林:

我发现这些句子的后半部分,都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比照;这样,就很容易想象出前面描写的城墙顶上有多宽,俑坑有多大。

小东:

这样写十分具体形象? 我想起上学期学的《太阳》一课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大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到大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年

日积月累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江苏苏州沧浪亭)

展示台

世界遣产有的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通幽曲径。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如,一些景点流传着美丽的故事、传说。一些景区留下了名人题写的诗词,楹联。课外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楹联.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想要打造优秀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离不开教案的,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文体形式。什么样的教案算得上标准规范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方位感。

【教具准备】

教材第9页例题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有什么?

(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思考:

①卡车在轮船的()面。

②轮船在火车的()面。

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

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

(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

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11第1题的图,请学生观察: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

(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

并回答:

①小兵在小玉的()面,小玉在小兵的()面。

②小东的前面是(),小云在小华的()面。

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小玉的位置关系(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3)完成练习二第2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二、巩固练习

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2.完成教科书P11第三题。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二 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上体育课了,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跳绳。(课件出示)

1、同学们从图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说说看。

4个男生和4个女生;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的;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

然后完成有关算式: □+□=□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你还能说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同桌合作,边说边写,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整理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说、写,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二:画一画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

1.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就和小象一起当一名小画家。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画家”卡),先看小象怎样涂方格,并帮它把算式填完整;再想还可以有哪几种不同的涂法和算式,请完成在卡片上。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并及时作出评价)

3.小结:

小朋友们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不但方格涂得漂亮,而且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再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吗?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课本35页的练一练。(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先涂方格,再列算式,然后小组再交流。不仅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活动三:练一练

(通过练一练,进一步巩固新知。)

1.说一说,填一填。(1题是开放型习题,只要学生的解释、想象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2.算一算(综合练习)

3.数学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情境中,轻松的练习并巩固了9的分解与组成。】]

活动四:试一试(34页的内容)

(通过“试一试”这一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刚才小朋友表现得很棒。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大家愿意吗?

2.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如8+□=□或□-4=5(教师可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试一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活动五:数学故事

课件出示第35页八戒吃瓜图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看图编故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学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一册1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掷双色片,学习用“|”和数字来表示所统计的红蓝双色片数目。

2.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 对投掷结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可能性的猜测。

教学准备:

红蓝水笔各1支,同桌一个一次性杯子,10个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会表达

1. 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掷双色片”(板书课题)先了解一下游戏的规则:你们的桌上有一些圆片,圆片的一面是红色的,另一面是蓝色的,当你们看到红色的圆片就用红笔记录圆片的个数,当你们看到蓝色的圆片就用蓝笔记录圆片的个数,明白要求了吗?

2. 学习记录

(1)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图片,学生记录(边记录边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用“|”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当哪一种颜色的圆片没有时,我们用0来记录。

(2)这些题是什么意思呢?(书16页题1)

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练习并反馈

想不想自己掷、自己记?同桌一人掷一人记,圆片任意拿,每人两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动手动脑,发现新知

活动一:分组活动,感受新知

1. 同桌合作,一人掷一人记(第1、2组掷3个圆片,第3、4组掷4个圆片)

2. 学生汇报各种情况,教师板书于可移动的卡片上。

3. 观察并整理

这么多的情况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有没有好办法?

学生整理汇报,教师移动卡片。

4. 你们能把这些全都记住吗?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交流方法

(1)左边一列的数字越来越小,右边的一列数字越来越大。

(2)两个好朋友一块记,如:1和3、3和1都组成4。

5. 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6. 对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几?(师生、生生)

活动二:独立尝试,整理记录

1. 如果有2个或5个双色片,会有哪些不同的投掷情况呢?你能有规律的记录下来吗?学生独立解决。

2. 反馈板书。

3. 小结。

4. 对口令。

活动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1. 小丁丁在掷7个圆片时,总会遗漏几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不重复、不遗漏的好办法,你们看:(出示8行同色的双色片,师翻转第二行的第一个圆片;翻转第三行的第二个圆片),接下来他会怎样翻呢?

2. 学生上台翻转圆片。

他翻得对吗?有什么秘密?

3. 请你们为小丁丁记录刚才的结果。

4. 如果没有图,你能记住吗?学生尝试记忆。

三、回顾总结,提出要求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 想知道10个双色片的投掷情况吗?回家后试一试,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四、故事激疑,猜测验证

1. 听故事,想原因

从前有个穷人,他只有10枚硬币,财主十分看不起他。穷人说:“我出10枚硬币,你也出10枚硬币,你掷3次,落地后如果硬币的正反面相同,那我的硬币就送给你,否则你的硬币就送给我”财主答应了,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输了很多钱,而穷人却得到了很多钱。小朋友,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 探索原因

小组4人,共20个双色片,每人掷1次,并记录结果。

师生统计各种结果出现的次数。

3. 观察,比较:哪些掷的结果经常出现,哪些掷的结果很少出现?

得出结论:同一色的情况较少出现,中间几种情况出现的较多。

师小结:全部是红色的和全部是蓝色的结果很少出现,所以那个财主总是输。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奥的秘密,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揭开这个秘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2、那同学们可要做好准备,看看它们出了哪些什么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关:小小神算手。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哦,闯过了喜羊羊的第一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小小玩具店。

五一期间,喜羊羊的玩具店开张了,懒羊羊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可是懒羊羊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出示喜羊羊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能不能帮助他?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懒羊羊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巩固练习:书本练习十第1题

57-3= 99-6= 89-7=

65-4= 48-5= 26-2=

5、美羊羊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算法。

8、练习:(书本练习十二第2题)

30-10= 50-20= 76-40=

38-10= 57-20= 95-70=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懒羊羊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 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四、游戏练习,巩固新知

1、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那就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战胜了喜羊羊,而且还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令人佩服!

2、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先选出一名学生当主裁判,其余学生当副裁判,然后请参加比赛的两组同学做好准备,按要求进行比赛。最后由主裁判带着大家集体订正,评议)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过程。

2、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的探索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1、 口头完成教师出示的有关数的组成习题。

2、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复习: 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情境:蓝灵鼠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今天他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摆小棒。大家看他是怎么摆的?课件出示与教材图相似的小棒图(先出示30根小棒,再出示5根小棒)现在,你也像蓝灵鼠那样自己摆小棒。

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与体验

1、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问并解答。左边摆了30根小棒,右边摆了5根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列式是30+5=35

2、学生按教师要求和同桌举例认识加数、加数、和。

3、学生按图进行操作、交流、表达,然后汇报交流。

4、举例认识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组内说,再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出的,并板书:30+5=35

教师讲解加数、加数、和。让学生重复这些内容,举例说说。

回到情景图,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还剩多少根?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交给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算理。

讲解被减数、减数、差。方法同上。 教师放手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讨论、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实践与应用

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

自主小天地:学生把自己编的题写在书上

完成练一练的1、2、3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看图说题意,并列式计算。

第4题 对口练习:可采用教师和一名学生先做示范(可加、可减)再让同桌进行练习。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并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 )。95里面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81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

(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

3、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34-30=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呢?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在加法算式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34-30=4,减好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

(3)指名说出算式4+30=34,34-4 =30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 “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说说每道算式表达什么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 =63你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核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了解“相邻数”是什么意思,再写数交流。

6、“想想做做”第6、7题。

先说说每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再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且初步学会解决图画信息和文章信息相结合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星期六小明坐上口算号列车去乡下奶奶家,来算一算这些口算吧!

4+2=3+2=3+4=2+2=

6+3=5+1=7+3=4+4=

2、看图列式PPT出示喂鸡图

同学们你们看小明正帮奶奶干什么呢地上有几只鸡出示动态小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试着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完整的说出来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板书5+2=7

请你们再看黑板,说说又看到了什么又来了1只小鸡,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有7只了,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呢怎么列式计算

师板书7+1=8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小明又拿来一碗米,请同学们继续看(ppt出示动态图)谁能用原来来了又来了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原来有5只小鸡,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A生说出题意B你能像他这样说一遍吗C同学们齐读题意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你会列式吗

板书5+2+1

3、对比刚才我们同样是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第一种方法是我们熟悉的,用了两次加法计算,第二种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哪儿不相同

4、师小结我们原来学的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现在要连着再加一部分,像这样把三个部分合起来的算式,我们可以叫它连加(板书连加)

5、认识了连加,跟老师一起读算式5加2再加1

6、这个算式当中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7、5+2+1这里有3个数字,应该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呢

8、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3【练习】三、知识运用

1、导学案出示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分组比赛

7+2+1=3+0+5=

2、生活当中有许多连加的例子,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原来来了又来了说句话吗

2、同桌合作摆一摆,一人摆,一人列式计算

1人拿出8根水彩笔,摆成三部分,另一人根据摆好的图,列出算式并且计算

3、导学案出示燕子图看懂题意再列式计算

4、编写连加算式

活动4【作业】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活动5【导入】拓展延伸

1、多个数连加的算式1+2+3+4+5+6+7+8+9

2、()+()+4=9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符号>、<和=,并了解其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

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符号>、<和=,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及其他有关图片。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猴子梨桃子香蕉

343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和=的?

2、出示第17页下面做一做: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两种东西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4,谁会读?

(4)一只小熊吃一个玉米,玉米够吗?

三、练一练

第18页练习三的第3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符号>、<和=来表示,比较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8和9的组成

教学内容:8和9的组成P55P603、4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8和9的组成

一、引入

提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会怎样分呢?

二、新授

请你拿出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几种?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汇报,说一说你分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

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

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师演示9的分成,学生填书上的空。

2、读一读

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

3、做游戏

1、猜数

2、拍巴掌

3、小猴跳

三、练习

1、P55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2、P603456

34小黑板出示

6完成找朋友的游戏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5根小棒,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数数从1~5,从5~1

2、比较大小

3○44○25○12○3

3、看图回答

○○△△□△□○□△☆△

一共有()△。

从右边数,☆排第()。

从左边起,第5个是()。

二、探究新知

1、学习4的分解与组成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红花的游戏,4朵红花,分成两份,看谁分得又快又好。看谁的方法多,分完以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交流展示。

(3)探讨分的方法

刚才大家想了很多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而且一个也不落下?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444

132231

引导学生读数的组成,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再自由读

(4)引导学生把这些摆法加以整理。

(5)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分析式,看看有什么特点?看到3和1组成4,就能想到什么?

(6)练习数字4的组成。

2、学习5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5根玉米,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分分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人人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帮助总结出5的几种不同分法。

交流展示汇报并加以整理。

5555

14233241

怎样才能记住5的组成呢?

练习5的组成。(猜数游戏、对口令)

三、巩固运用

完成21、22页的内容以及23页的3、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学会认读写10,并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同时注意书写的工整。

会比较10与19的大小,熟练掌握10的组成。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学过了1~9的数的认识和数的组成,而10的认识对于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和进位加法中的凑十特别重要。

3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10的组成,熟练凑十

难点:

学会认读写10,并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同时注意书写的工整。

会比较10与19的大小,熟练掌握10的组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0的认识

从1数到9.

出示课件,上面一共有几个数从左数第4个数是几,从右数它排第几其中最小的数是几,最大的数是几

活动2【讲授】学一学

(一)认识10.

1、看一看。观察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图上有几个学生用数字几表示加上1个老师用几表示图上数量是10的事物还有什么

3、摆一摆用小棒表示10。出示小棒图,9根小棒添上1是几

4、认一认和同桌一起认一认直尺上的数字顺序,看着尺子你都知道些什么

5、比一比你会比较9和10的大小吗9○□10○□

(二)学习10的组成

1、分一分拿出10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说一说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分法是怎样的

3、填一填把自己的分法写在60页。

4、想一想看到自己写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学习10的写法看看10是由哪两个数字组成的先看老师范写10,再自己写一写。

活动3【练习】练一练

教材60页做一做

活动4【测试】查一查

1、完成课件上连一连和填一填;

2、完成62页练习十三13题。

活动5【活动】总结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会用几和几凑成十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6篇)


老师让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上课前,老师必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那么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教师资源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简便算法,会正确的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一个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练习

42200=24300=18500=15400=60800=56100=25600=600700=

完成后评议:说说你有什么窍门能又对又快?

2、计算下面各题,并选择一个验算。

263205124407205602703172

a、学生试做

b、反馈。说说为什么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用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要个百位对齐。

c、说说要注意什么?703172还可以怎样做比较简便?

(二)巩固练习

1、选做P83第三题第四题

任选两个做好后小组内改正。

2、文字题

602个245是多少?

247的306倍是多少?

两个因数分别是208和105,积是多少?

a、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b、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c、评议: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三)应用练习

加工厂计划加工食盐804袋,每袋重125千克,已经加工了85200千克。还有多少千克食盐没加工?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思考思路。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126~127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5874131200

50047398010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量得大新的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说大约1.6米或1.63米,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教学例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教师谈话: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出示例1。

4.962保留整数、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教师提问:保留整数,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

使学生明确:4.962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一,求得近似值数5.

学生讨论:4.962保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

使学生明确:4.962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满5,向十分位进1,求得近似数5.0.4.962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千分位,千分位上不满5,舍去.

分组讨论:保留一位小数5.0十分位上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3)讨论分析:5.0和5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精确的程度怎样?

①教师出示线路图:(投影出示)

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5.0,原来的长度在4.95与5.05之间.保留整数为5,原来的准确长度在4.5与5.5之间,所以5.0比5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4)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些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5)练一练分组合作学习.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需要用()法保留小数数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2.填空:

近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6.0要比6精确.因为6.0表示精确到了()位,6表示精确到了()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丢掉.

3.练习二十六第1题.

4.练习二十六第4、5题

学生口答。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合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2、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检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兴趣

1、(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入><或=。

245()25454+6()60783()783

5018()518031-35()16239+1()2310

程序:

A、先口答什么号。

B、(板书如下)把这6个算式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

245>25454+6=60

783<7835018=5180

239+1<231031-35=16

得出概念:(板书)用=连接,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那么这些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当然就叫不等式了。

2、(投影制成复合片)下列式子中有几个等式?

452<1009999-9991=87=6+1

X+18=2034+57240X=10

程序:

A、说出哪些是等式后,揭去不是等式的式子。

B、(板书)把这四个等式分成两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X+18=2040X=10

得出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突出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等式。)

3、(投影)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手势表示)

35-X=128412=74-X>3269+X=24564=X+60X5

4、(板书)方程中的不知数X等于多少我们能把它求出来吗?比如上面的例子:X+18=2040X=10中X等于多少?(板书解出来)得出:(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书面练习)判断哪个是方程的解?P22练一练3。

6、我们以前学习的求未知数X的值其实就是解方程。怎么解方程大家会不会呀?我们再学一点大家不会的,哪就是写出解方程的检验过程,写检验过程有它特殊的格式,我们应认真学好。(板书上面其中一题的检验过程)

检验:用X=4代入原方程,

左边=404=10,右边=10。

左边=右边,

所以4是原方程的解。(注意讲清各个步骤的含义)

三、反馈矫正

1、(板演)P22试一试。

2、(课堂作业)P22练一练2。(注意:写出检验过程)

3、(小黑板)看图列出方程并求解。(内容同《作业本》P19D3)。

四、评价激励

1、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四个概念,(复述概念)并掌握了检验的书写格式。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的范围不同,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着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3.735+4.075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