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4-11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1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经过一番调研和整理我们推出了这篇“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这篇文章会让您受益匪浅!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我国人口十五亿,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校有0多人,刘老师大约40岁等等,这些值都是估算值。

现在丫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估算一下,一起看看好吗?

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买门票大约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帮忙估算一下吧!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10×92=920(元)……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估算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好吗?一定要说清楚你估算的过程呦!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计算一下,看实际需要多少元?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比较多,怎样做到合理地进行估算.

1.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共同算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9×92=828(元)

把92看成90只不过少看了两个9,而把9看成10却多看了1个92,所以把

92看成90更接近计算结果。

四、实践与应用

1.估算一下:在大桥上观察,1分钟过去了38辆车,大桥上1小时有多少辆车通过?

2.估算一下这文章大约有多少字?

3.小组合作,估计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4.作业:书上45页第2题。

板书设计

估算

(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

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

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

10×92=920(元)……

实际计算:

9×92=828(元)

教学随笔: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2)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二、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男女同学抢答比赛及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探究过程中理解计算的规律。

3、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现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动物,它就是米老鼠,请大家向它问个好好吗?(同学们纷纷向米老鼠问好)为了感谢同学们的友好,米老鼠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快看看是什么礼物?你能从情境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播放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探索规律,归纳方法

师:孩子们,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来告诉我们?

生: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31盒彩笔,每盒20支。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一共带来多少支彩笔?

师:谁会列式呢?

生:生:31×20

师:不错!大家能算出得数吗?

生1:一共带来……,带来600支。

生2:620支。

生3:620支。

师:有些同学能算出来,有些同学不能算出来,不过没有关系,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会知道正确答案的,孩子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并思考这些算式的特点。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师: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这些算式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单1,仔细地计算。

(师巡视,并表扬计算快的学生。一分钟后老师请同学开始汇报计算结果。)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等于5、50、500、

师:那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算这道题的吗?

(学生说算法。)

师:你们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在计算过程中肯定有一定的规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这些算式里面的乘数和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好不好?(好)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大约三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每道算式依次增加一个0。

生2:我们组发现每组算式中的乘数一共有几个0,积就有几个0。

师:孩子们真会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充满智慧的大脑去发现,那每组下面的算式结果为什么都会多些一个0呢?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现在请孩子们再继续观察这些算式里乘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的末尾0的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

(一个学生马上就发现:算式里面乘数0的个数与积里面的0的个数一样。)

师:很好。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做这种类似的题当中去的话就会变得越来越快。那谁来说说怎样才会算得又对又快呢?

生:看因数里面有几个0,积里面就有几个0。

师:那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3)

设计说明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习。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要经常地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习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个十, 想:3×80=240

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240÷3=80

240÷3=80

2.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数不变,先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计算。

123÷3≈40

120÷3=40

3.回顾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验算方法。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完成教材111页2题中关于笔算除法的习题并验算。

注意:对于商中间有0与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估算,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判断出商是几位数,或在计算后,通过验算来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先,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4)

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的3、2、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突出平均分这一关键。

2、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习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写,学生看到整数不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折法折,如有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平均分成几分把其中一分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女孩头像下用英文g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竞赛练习,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分男女两组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共设计三关题,第一关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平和能力得以展现。练习活化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在引导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将例题交给学生去自学,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讲述(故事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互动解疑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7)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方向与位置》。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掌握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学生掌握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和会看简单线路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学内容是对第一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引出问题,后引出用抽象的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应用这种表示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编排教学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表示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方格上能用数对准确表示某一点的位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已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学生掌握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和会看简单线路图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关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具体位置。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提问法、尝试法、练习法、启发式等多种教法交叉进行,并辅以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为此,在引导学生采用情境法、探究法、练习法进行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探索新知。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目的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学习、生生间的探究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和加强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知识数对来表示位置,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于生活、生产中。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我们曾学过哪些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从而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以旧知识做辅垫导入课题,便于学生接受理解。)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用“数对”确定位置

(从学生自己熟悉的座位入手引出问题,从中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便于学生乐于接受学习。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2、用数对表示座位(尝试练习)

让学生先说一说小青、小敏和小华的座位,然后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来。

请同学们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小青班上同学的座位。(点击课件)

3、直观演示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直观演示,把座位图变成平面直角坐标图,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点,及它们所表示的数对,总结出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它的表示方法是先横着看,看在第几组,这个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接着再竖着看,看在第几个,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二个数。也就是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从生活中的数学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形成智能,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在附页2的平面图上标出自己和班上好朋友的位置,加深对数对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数对不但可以表示教室里的座位,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利用数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完成81页“练一练”中的习题。

通过让学生动手在附页1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应用。

(四)介绍地球仪(课件出示神舟6号)

从出示航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舟6号,在内蒙古境内,安全着陆(引出问题:你知道科研人员为什么能迅速找到他们返回仓的位置吗?),从而向学生介绍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因此,科研人员只要找到他们返回仓经线、纬线的位置,就是返回仓的位置,也就是着陆点。里面就蕴含着数对的原理。数对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好它。

最后做游戏结束本课。(根据本班学生的座位情况,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对,而坐在这个位置的同学马上做出反应站起来。出错的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本节课已学的数学知识,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梳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一目了然,整体感知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表象。

方向与位置

第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

用数对表示位置(,)

第二个数:表示纵的方向

第3组第1个可简单表示为(3,1)

第2组第4个(2,4)

设计理念:

引出问题——组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方法——应用数对表示位置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新知。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从学生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出发:引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从中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把座位图变成平面直角坐标图,加深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理解(先表示横的方向,在表示纵的方向)。通过学生在附页2的平面图上标出自己和班上好朋友的位置,和完成81页的“练一练”的习题。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向学生介绍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到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并应用所学知识数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产中。为此,我们要学好数学知识。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8)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书例4的情境图。

他们算得对吗?你能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1.让学生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2.练习验证

出示54÷8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3.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二、练习

1.书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

学生单独练习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

3.小结

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课堂作业:

85÷4112÷9756÷8124÷3

985÷9423÷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9)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0)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2.情境引入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例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例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里减去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2.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认为在计算分数的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1)

设计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课前的复习铺垫。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与前面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了一系列的复习题,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计算经验,从而为接下来的计算扫除障碍。

2.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准确数之前,先引导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确定得数的大致范围,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计算。通过这样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作用,从而养成主动估算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算一算。

6×3= 14×2= 25×2=

6×30= 14×20= 250×2=

60×30= 140×20= 250×20=

2.用竖式计算。

34×12= 22×13=

3.提问: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积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积是多少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所以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4.导入: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课前的复习,能使学生回忆起以前的计算经验,为新课的学习热身,做好铺垫。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课件出示电影院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信息:学校组织500名同学看电影,电影院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每张电影票12元。要解决的问题: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2.估一估。

师:要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的问题,你们能先估算一下吗?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教师可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

方法一 把21排看成20排,每排坐26人,26×20=520(人),能坐520人,够了。

方法二 把21排看成20排,把26人看成25人,25×20=500(人),能坐500人,够了。

(3)师小结:根据我们所估算的结果是能坐下的。但估算的结果不是准确数,你们想不想知道准确的结果呢?现在我们就来算一算。

设计意图:估算方法的交流能帮助学生确定得数的大致范围,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3.算一算。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师:要求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应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算式:21×26或26×21。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