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案模板 >导航

小学三年级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下册

时间:2024-05-10

小学三年级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下册。

这篇优秀的“小学三年级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下册”教师资源网的编辑一看便知道有大用处。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支撑。希望这些信息能够让你更好地掌握某些技能!

小学三年级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下册【篇1】

师: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你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出示句子课件,生字在句中出现,并用红色表示)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生字宝宝刚才藏在了句子中,现在他们都出来站成一队了,你认识他们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打乱顺序读)

师:松鼠和小熊虽然相距很远,但是他们却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你看,(出示课件:小船顺流直下,小熊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找生读)

师:表情怎样?

生:高兴。

师:小熊,你为什么这么快乐?

生:收到了礼物和祝福。

师:小熊意外的收到了礼物和祝福,所以乐坏了。松鼠也乐坏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也收到了小熊的礼物和祝福。

师:小熊和松鼠都乐坏了,那么你把快乐和幸福送给周围的小伙伴,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师:送去祝福的乐坏了,收到祝福的也乐坏了,让我们在音乐中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把3-6段再读一下。

师: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之中时,这种快乐却没有了。(出示课件7-11段)师有感情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一定有许多感受。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会,并把自己的感受跟大家一起交流。

评:听了赵娣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的感受颇深。她的导读以及课文内容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精炼,指导学生朗读也富有层次性。在学习课文时,多次运用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想读哪段就读哪段等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对于想这样故事情节很强的课文,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打乱顺序,否则,情感线就会被打断,使文章失去连贯性。总起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小学三年级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下册【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适当。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xx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xx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从唐朝(公元6118─9xx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形成独特风格。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扬四海。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而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具骨架结构、系线的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夸张,绘制精细,并充满着美好的理想与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有的元宵节之后有长辈送晚辈风筝的习俗,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一种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中国的风筝约在公元六世纪开始流传至亚、欧、美各国。现在,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越发具有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潍坊、北京、南通举行过多次国际风筝会,它不仅云集了国内众多的风筝高手和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参加风筝表演和比赛。小小的风筝已经超越国界、种族、语言成为沟通人们情感和友谊的纽带。历代风筝诗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

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分组读;4、师生比赛读。(根据情况再做安排)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

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

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三年级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下册【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

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和()星期天()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仙鹤(h8):一种腿很长、嘴巴很尖的美丽的大鸟。(鹤:读音(h8):分析字

橘(j*)红:像橘子一样红的颜色,红中带黄。(分析字形:右上是矛,一撇不能丢;右下是冏,八不能少。)

斑(b1n)纹: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突出中间的文。

缓(hu3n)缓:慢慢地。(指导写好右半边。右上是爫;右中是一,不是冖;右下是友。)

翘(qi4o)着:教学字形:左上不能写成戈;左下是兀,竖弯钩要写得宽一些,才能包住羽。

拽(zhu4i):左右结构。右边是曳,最后一笔是撇。这个字是拉的意思。

(2)多音字。

骨是多音字。在文中骨碌碌一词中骨应该读g。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

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

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由点到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

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过程。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景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谁来说说?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和哥哥什么时候,在哪儿放风筝,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谈话:课文这一段描绘了什么情景?

课文中这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2、同桌两个同学按照学习前面自然段的基本步骤,合作学习:

①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②画一画,段中描写有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③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3、表演复述:

①: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蜻蜓拽着风筝才收住脚拿拉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4、总结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准确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读中理解:默读这两段,思考这两段分别抓住了大蜻蜓的什么特点?

2、读中感悟:

①文章第四自然段怎样表现大蜻蜓的高?

(借飞机来赞扬风筝飞得高,抓重点词仿佛,嚷,仿佛说明大蜻蜓并没有比飞机飞得高,但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到飞得比较低,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嚷大声叫,充分表现了我欢快的心情。)

②文章第五自然段怎样表现大蜻蜓的美?

(借小鸟来衬托它的美),练习用缓缓造句。

③想象说话,你是只小鸟,看到旁边飞起的这只美丽的大蜻蜓会围着它说些什么?

3、朗读打擂:①体会感情,看到自己的大蜻蜓飞得这么稳,这么高又这么美?你心里感受怎样?怎样表现出来?

②听范读,再自由试读。

③比一比,赛一赛,朗读擂台赛正式开幕。

(选手两名,其它同学听读、评介)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理清层次:

①自主学习这一段,弄清句与句之间关系?

(这一段共四句,先写天空中风筝越来越多,再分着具体地描写了小蜜蜂风筝、大金鱼风筝、小卫星风筝。

②小老师串讲,汇报学习心得。

2、质疑启思:这一段具体地描写了三种风筝,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的呢?

颜色美:金黄色、绿色、鲜红色、金

姿态美:翘、飞、摆、游、闪、飞行、

想象美: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好像在水里游

好像在宇宙中飞行

3、想象续说: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出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一种,具体描述一下。

(仙鹤风筝:那洁白的仙鹤,张开双翅,在云朵上翩翩起舞,多么高贵迷人!

鹦鹉风筝:那小巧玲珑的鹦鹉,披着一身翠绿的衣裳,嘴巴一张一合的,正热烈欢迎着春姑娘的到来。

燕子风筝:那活泼可爱的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风筝盛会,它黑色的剪刀似的尾巴,剪得桃花红,剪得柳叶翠,剪出)

4、总结写法:怎样使观察更细致、生动?

5、扩展练习

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学生先讨论说说)

提示:(1)今天的学校可真热闹......

(2)这棵树可真高啊......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齐读这段)

体会情景:飘荡的风筝,在蓝天衬托下,给我们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的享受。

六、总结全文。

升华中心:这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美,才组成了我们丰富多采的生活。亲爱的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眼里的、心中的那份美丽,让我们共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小学三年级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下册【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

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分组读;4、师生比赛读。(根据情况再做安排)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

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

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二、朗读课文,思维拓展。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除了文中写到的风筝,还会有哪些风筝?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风筝全写进课文中?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一段,讨论:作者把那些没有生命的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什么?你能做到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搜集到的作者写风筝的文章都有哪些,同桌或小组共同交换阅读,争取读得流利有感情。

3、抄写并试背描写天空中各种各样风筝的句子。

4、抄写生词,巩固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三、布置作业

1、自制或买风筝,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去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注意指导放风筝的方法和对空中风筝的观察)。

2、写日记。

小学三年级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下册【篇5】

1、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棵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2、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放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末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3、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活动的空间,要因文而异,没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做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

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