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06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精选7篇。

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写教案呢?教师的素养决定学生的格局,那么准备好一份合适的教案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做的。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希望这份"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能够为您缓解对相关问题的困惑,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请收藏起来以备查阅!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设计方面】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很重视读书。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悟和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然后通过模仿或重组的训练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这种“读书──感悟──积累──运用”的有序设计,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层层深人,富有实效。其中“感悟”是关键环节,它是读的目的,又是积累和运用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悟。如《翠鸟》一课中,让学生交流、讨论: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从而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描写的生动形象。但从效果看,学生找出了文中精彩的描写,但由于忽略了对“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的探究,因而学生对句子的感悟层面较浅。由于感受不深,朗读时情感表达显得不够充分。

【学生活动方面】

摆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精练巧妙的设问,紧密有致的课堂组织,使得学生在课上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议等活动,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如《翠鸟》一课中,让学生动手画图,通过还原图形检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通过语言重组和表达训练,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凸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朗读更生动、表达更准确、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活跃。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旨在生生互动中多元收集信息,但如何使小组学习不流于形式,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内均有表达机会,并挖掘学生差异资源,在优差生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教师技能方面】

善于运用表扬、鼓励方法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参与氛围,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并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程。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学生的聪明和智慧被老师激活、在教学中形成一个个不小的高潮,使课堂充满了活力。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有时未能及时回授,例如《翠鸟》一课中学生质疑:作者描写翠鸟的外形为什么先写爪子?问得精彩!可惜老师始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放弃了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学习写作技巧的好时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灵活机智的教学应变能力,开放性的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具有进取心的教育者都会认识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培养良好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2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第一自然段用悲痛的语调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第四自然段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最后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的兴奋和喜悦。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3

“雪儿”是一只信鸽的名字,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雪儿》一课中,它浑身雪白雪白的,有两颗金黄的眼珠,外表非常美丽可爱。

谁能读懂“雪儿”的心呢?当然是充满爱心的小作者。你看,爸爸刚把雪儿捡回家时,雪儿身上很脏,可是小作者却读懂了它眼中充满哀伤;当受伤的“雪儿”还不能飞翔时,小作者天天陪着它到阳台上看蓝天,看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当“雪儿”终于能展开双翅飞起来时,小作者为它欢呼;当“雪儿”飞回阳台转圈圈时,小作者对它说:“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

《雪儿》是一篇散文,课文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可字里行间充满了感人的人鸽深情。如何引导孩子通过品读课文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呢?

教学时我并没有逐句逐段分析,而是抓住了一条主线:体会小作者对雪儿的喜爱之情。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通过读课文,你体会到小作者对雪儿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然后围绕“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用心默读课文,画出能表达小作者喜爱雪儿的句子加以体会。

在第二自然段中,学生画出了“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和“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这两句。品读前一句,请学生画出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洗、敷、取名”,体会我对雪儿的细心呵护;后一句主要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我对雪儿的体贴关爱。老师进一步加以点拨:小作者不但为雪儿洗澡、敷药、取名,陪它说话,他还懂雪儿的心,你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学生马上会注意“眼里充满哀伤”“天天陪它到阳台上看蓝天”等语句,这样学生不但读懂了雪儿的心,也体会到了小作者对雪儿的一片深情。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一个“盼”字,第四自然段从“欢呼”一词,进一步体会了小作者对雪儿真挚的关心和喜爱。学生读懂了小作者对雪儿真挚感情,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潜心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解读文本,用心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像《雪儿》一课,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要像小作者一样,先要读懂雪儿的心,再巧妙地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4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方法

《李广射虎》采用的是文包诗的形式,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篇课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以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来促使学生理解古诗,欲通过教师的教来达到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自第二次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始,我着重以此为切入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计教学方案

1.让学生充分质疑,激发学习兴趣。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课题、古诗来充分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整理、归类,随即输入到电脑中。但在第一次试讲时,没能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全、提得更深入些,以致于在课中打断学生思路,掺插进去。

2.解疑(自主、小组学习)边质疑边解疑。小组学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本节课学习目的完成效果。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方案中,我没有在其中涉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方法。故学生在试讲中进行分组学习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缺乏教师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学习效率不高。我想这一环节接下来应着重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作为组员参与到其中一组或两组的讨论之中,通过与他们的对话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之中,但这一过程不是一时之功,需要长期积累。

3.汇报交流(释疑)。这是学生学习情况得以展示,以及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重要过程。此环节中,除要指导学生清楚、浏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古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诗。由于学生汇报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必须熟悉在课前预测各种汇报情况,以使在课堂上以不变应万变。在试讲时,到这一环节我却乱了头绪

我想,在学生汇报时,可请一组的发言人发表见解,其成员可补充,如其他小组有意见也可直接参与,达到点面辐射。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理解相关的诗句,朗读指导可穿插进行,但要体现出层次性(主要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评价,表演,范读等方式)。

二、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以文解诗,以读促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本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当然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自我感悟、总结。在试讲时,此环节在教学中有所反应,但不明显,效果不佳。我想也许是教师语言不够明确、简炼,思路不够清晰所致。

三、适时运用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教师个人良好素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进一步提高,但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语言的情真意切,使学生乐于接受;评价语言应富于变化、幽默风趣,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备课时,我深切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能体现。

四、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

1.深钻教材,驾驭课堂。记得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说过:一篇文章我至少要读上七、八遍我想不仅是要把课文读通,更是要通过读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在读时,体会哪些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重、难点。但可惜的是,在此方面我却用功甚少。

2.注意以教师为载体,提供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本节课主要通过小组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小组学习或汇报交流时,学生难免会意见、看法不统一,当在交流中体现出来时,教师应适时引导,或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如:一学生质疑李广明明没有射中老虎,但课文题目的虎字为什么没有加双号呢?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举手示意回答,当时我把这个解释的权利甩给了学生,让他们相互对话、交流。但可惜的是,我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发表见解,一个绝好的教学时机就这样被错过。

3.切忌打断学生思路。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或表达时,教师不宜在其中穿插自己的想法来左右学生的想法,除非学生的思路偏离主题。比如当学生正在汇报本小组确定的学习内容时,我却打断说:稍停一下,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当人们得知李广射中的是石头而不是老虎时,反应如何?当时学生虽然思维跟着我转动,但却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发挥,《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何在?

五、注意教师个人的感染力,把握教学时间

1.严禁拖堂。此次试讲,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延长了课堂时间。今后的日常教学我也应注意,避免此种错误再次发生!

2.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可直接感染学生,从而掌控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我的语气过于生硬,表情不太自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四次反复备课,感慨颇多!随着教学设计反复修改,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学生。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想我应该持之以恒!本次试讲借用的是三、二班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表现我只能说:太棒了!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维的跳跃度都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我也从中受到启示,或者说是惭愧:功夫在平时!为宋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喝彩!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教学《哪吒闹海》的第三课时,主要任务是学习哪吒与夜叉搏斗以及制服三太子的过程,感觉是近一段时间最成功的一节课。总结原因如下:

一、形式新颖是保证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

我对我以往的课堂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课堂的了无生气,课堂气氛沉闷,举手发言的同学少之又少,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严重失衡。今天学习的《哪吒闹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觉得趣味十足。加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放在能在父母面前讲述这个故事的要求之中。为了能在别人面前露上一手或者能让自己的家人共享这个生动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比以往高了很多。

接着教师将文字中描写哪吒的部分作为教学的第一抓手,以连贯的动词作为突破口,努力将语言文字清晰化、条理化,为学生能讲好故事提供明性隐性的言语支撑。让学生既读了文本,有内化的语言,增强了情感的体验。

二、问题的穿透力强

新课堂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能提问题,而是在于怎样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教师提的问题不能琐碎,而应该有很广的覆盖面,有较强的穿透力,才能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让学生围绕你认识的哪吒,的夜叉,的三太子作为全课的核心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或品味文字,或观察插图,或赏析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立体化、全方位的构建人物形象。任务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一旦丰满起来,学生对不同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就会油然而生。朗读、交流、表演全都渗透着浓浓的感情色彩,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便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生发出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6

课文《在金色的海滩上》写的是一位画家和一个小姑娘之间发生的事。这篇课文很长,有21个自然段,讲的是发生在金色的沙滩上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并通过小姑娘的行为和话语,使我们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时,我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由大海美和贝壳美引出小女孩心灵美,以美这一情感主线开展教学。这篇课文很长,如果面面俱到,逐段进行讲解分析,既费时费力,又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抓住主线,长文短教,通过个朗读和感悟小姑娘的三次语言描写,感受她的心灵美。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首先做到情感的融入,从而去渲染学生情感的融入。对教师而言,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如:通过教师示范读和过渡语,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产生共鸣。这对学生而言,是情感的辐射,是一种交往的艺术。

二、朗读指导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趣祝福 Zf133.CoM]

掌握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是解决学生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的前提。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层次的。比如,课文中:小姑娘摇了摇头,说: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我让学生在感悟了小姑娘守信用的品质后,追问学生:你从这段话的哪个词中最能体会到小姑娘的这种品质。学生找了摇了摇、答应、一定,多数学生都感悟到了。然后我引读,学生读小姑娘的话,再提问:你们刚才朗读中的哪个词突出了小姑娘的这种品质?二用比较朗读法,培养学生语感。比较朗读法,是指将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小姑娘摇了摇头,说: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与小姑娘摇了摇头,说:我答应了叔叔,得等他回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去比较着读这两句话,通过读,学生们感受到一定突出了小姑娘说到做到,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在学生理解、感悟出添字后的变化后,引导学生分角色,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文字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7

《盘古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二、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句式:他的(),变成了()的()。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

学生自由说。生:他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的钻石

生: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生:他身上的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过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