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时间:2023-01-21

三年级《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打印版。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三年级《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打印版,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比较、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总结周长公式

检测工具:

1、判断(每题10分)

⑴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⑵长方形周长=长+宽x2()

⑶一个长方形长8米,宽2米,它的周长是10米。()

2、选择(每题10分)

⑴长方形桌面,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A、10分米B、24分米C、20分米

⑵一块黑板,长与宽的和是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A、5x4B、5x2C、(5+5)x2

3、计算简便方法下面长方形的周长(每题25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

我们学校最近在操场上画篮球场地,篮球场最外圈是什么形状?(长方形)工人叔叔用纸胶带围了一圈,再刷油漆,这样又直又美观。工人叔叔让老师算算围一圈用多少米纸胶带?我们愿意帮忙算一算吗?知道要算长方形的什么吗?(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明确目标

学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预期效果

长方形有什么关于边的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一组边较长叫长方形的长,一组边较短叫长方形的宽),它的周长又是什么?能指指吗?大家对这些知识掌握的很好,相信大家学了这节课后一定会很好的帮助工人叔叔解决问题的。老师更相信大家能自己探讨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认真读下列任务,并在纸上完成第⑴、⑵任务后和同桌交流第⑶个任务。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⑴量出下面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并标出来。(用厘米做单位)

⑵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⑶和同桌交流,选出认为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师分三次巡视学生完成情况(1、是否按要求做,2、是否有困难,3、寻找展示交流对象)

3、展示交流

⑴长+宽+长+宽=周长

⑵长+长+宽+宽=周长

⑶长x2+宽x2=周长说长x2和宽x2的含义

⑷(长+宽)x2=周长说(长+宽)x2的含义

优化计算方法,学生说说理由。

总结:方法虽然很多,但我们在做数学的时候要选择最优、最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反馈练习

⑴计算用多长的纸胶带,也就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篮球场长25米,宽15米。

⑵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用整厘米计算它的周长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出示检测题(5分钟完成)

2、效果反馈

出示正确答案,自己批阅,教师统计达标情况(全对的有人,90分以上的有人,能自己改正,需要帮助的人)

3、反思总结

自己独立总结本节知识,交流总结。

扩展阅读

三年级语文三首古诗教学设计


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教师的加法是增加桥梁,教师的减法是减少荒凉,越是新手教师越被要求写好教案。教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基于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整理一篇“三年级语文三首古诗教学设计”,期待这些技巧能够为你的 恋爱 生活带来改善!

三年级语文三首古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和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真挚友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中插图,朗读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友爱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2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3、导入:这节课,先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分句指名读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学习诗中生字新词。

4、强调多音字舍。

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感悟。

(1)联系注解,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2)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题目的意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别的诗句,指名说意思,谈感受。

(3)表示友谊的诗句,看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1、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书写生字。

28、古诗二首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评议。

2、齐背古诗。

3、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去感受另一番的送别情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古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5、了解古诗大意:这首古诗是写谁送别谁?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提纲导读。

(1)高适是在哪个季节送别董大?请找出相关诗句来说明。

(2)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练习有感情地读读古诗。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总结比较,感悟友情

1、对比读本文中的两首古诗。

2、说说:同样是送别友人,但又有何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留恋也好,安慰也罢,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4、齐读两首古诗,结束课堂。

三年级语文三首古诗教学设计 篇2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三年级语文三首古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山行》、《枫桥夜泊》 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1、学习《山行》,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前天是农历24个节气中的白露,白露过后天渐渐变凉了,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物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写秋天景物的,(出示)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两位读,相机点评:读准字音。)

3.下面让我们走近这首诗的作者--唐朝诗人,杜牧。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写诗,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杜牧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出示山行)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长沙市区,最高峰海拔297米。山上有一座亭子名叫爱晚亭,四周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最妙的地方。那年深秋,杜牧就来到了岳麓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岳麓山观赏枫叶,好不好?

请同学读第一句诗,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

请大家结合词义来说一说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我们按现代人说话的习惯把诗句顺序变一下:寒山石径斜远山(指名说诗意。)

⑵沿着山间石头小路行走,我们抬头远望又看到了什么?

⑶嗯,这时候诗人为什么停下来不走了呢?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我们也改变一下句子顺序:停车坐爱晚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树林这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    )

请大家充分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上这样的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吧。(播放枫树林的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枫树林画面,你想不想夸夸它呢?(教师点评:对枫林的热爱。)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名说。)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欣赏过了美丽的枫树林,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诗句。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让你非常喜欢呢?我们来研究研究。

2.集体交流:

“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

2、 解词语,明诗意。

教学后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

教学后记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语文三首古诗教学设计 篇4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个晚字告诉我们:诗人赶路已经一天了,着实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抬起头顺着陡峭、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就在那白云生处恰恰有了人家。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诗人却突然停车、驻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发现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红、耀眼的枫林。因为太爱这夕阳中的枫林了,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驻足欣赏是在自然也不过的事了。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为什么呢?

首先是这一诗句脱俗。在古诗中吟诵红叶的诗句并不少见,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鲜艳,而且说它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除、了枫叶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之外,春花无此大观的。所以,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诗句与情怀,道骨仙风,超凡脱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写法非同一般。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是美艳绝伦,但它却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识笼罩。而诗人在这里却以一个大大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去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如画的秋景,而且一扫常见的衰飒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气质与胸怀。再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停车何故?是出于对枫林晚的爱;枫林晚何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在夕阳之中,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说到此处,全诗的重点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能千古传诵也就不奇怪了。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二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趣事。他说,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应试落榜以后写的。他虽然科场失意,却因这首诗而名传千古、蜚声海内外,而科场得意,甚至是中了探花、榜眼、状元的人却没有多大出息,他们所写的诗文很少有人能够记取,很少能够流传。由此可见,诗文必须有感而发,而应试之作大都平庸。

手捧此诗,题目《枫桥夜泊》就值得用心琢磨。所谓题目,即是文章的额头,它通常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所以,认真地推敲诗题常可收到明意旨的效果。就拿《枫桥夜泊》来说吧,从整个题目看,我们可以推知: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因此,人们常说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说,诗中有画,而这首诗就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立体的枫桥夜泊图。首先是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远景和近景:残月、山寺、霜天,这是远景。江枫、渔火、客船,这是近景;其次是运用了设色之法:霜天的透明,渔火的鲜艳,二者交相辉映,从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再者是诗句调动了听觉效果,使本来就已经成画的意境更富生机:特别是远处传来的钟声。不但把近景、远景联系到了一起,交织成章,而且这穿夜空,传到客船上的钟声,也使整个的意境更加清幽、凄楚。那一声一声传到客船,敲击在旅客心头的钟声。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愁思进入梦境呢?

说来有趣,不知是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诠释:诗中的江枫是苏州二桥的名字,江就是江村桥,枫就是枫桥。而乌啼呢,就是乌啼山。对这样的解释,我不敢苟同。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名称,是因为先有了名诗,尔后才因诗而得名的。大约在一年前,有一位学生家长来信谈到此事,我们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除了自己做了深入地考证之外,还专门派家住苏州的钱锡铭老师查找了苏州府志,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并写出了文章予以回复。

三年级语文三首古诗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展开想象,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故事。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就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嫦娥奔月

空格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空格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空格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空格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空格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空格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空格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空格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空格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空格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空格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空格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空格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年级语文三首古诗教学设计 篇6

天门山:

安徽省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的长江东岸,有博望山,亦称东梁山。和县城东南30公里的长江西岸,有西梁山。两山夹据,长江西来,至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南陈《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大约是天门山最早的文字描述。天门山景观独异,李白写了这首诗后,又有很多名家描述。如李白同时代稍后的吴筠、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胡松,然而没有一个有李白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恢宏壮观。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的《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幾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贴》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西湖:

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望湖搂醉书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总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教案重在设定教学的内容和行为,即:“教什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教师资源网编辑为您精心挑选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略读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人们对小燕子的关心,受到关爱生命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略读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一共有几个角色?主要人物是谁?(田田和韩奶奶)你觉得她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关心燕子的人)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体会出来呢?用什么方法能很快的找到呢?(略读,抓重点句、关键词)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思想】

二、精读感悟运用略读

1.学生自由读文,围绕“田田”,感悟内心

学生汇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预设如下:

(1).“小燕子饿了,燕子妈妈出去找食,什么时候回来呀?”

追问:田田是什么心情?她为什么这么着急?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才能把田田对小燕子的关爱之情表达充分?

(2).“如果谁把它关上,燕子妈妈衔食回来就进不来了,小燕子会饿死的。爷爷,我们想想办法吧。”

追问:田田为了什么事担心得不得了?她的担心有必要吗?她对爷爷说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3).“二楼韩奶奶家离燕子窝近,我们跟韩奶奶说一声,大家共同看着这扇窗户。”

指导朗读:想出办法的田田一定激动不已,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激动的语气。

(4).田田“抢先说”说明她很着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刚刚学会的略读的方法来抓人物的语言,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指导朗读】

2.自由读文,围绕“韩奶奶”解读文本

学生汇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韩奶奶也很关心小燕子一家的?

(1).“韩奶奶正站在门口”可以看出她也十分担心和关心,担心的是窗户被关上,关心的是小燕子被饿坏了。

(2).“有一天窗户关上了,燕子妈妈的叫声跟哭声一样”,

追问:韩奶奶听到后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想?这叫什么?(将心比心)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将心比心”的含义。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和语句,挖掘背后隐藏的深厚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教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关爱,对待动物也应该有爱心,因为那也是一条生命。】

4如果你是小燕子,听了他们的谈话和想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加深理解和教育】

三、回读课文积累背诵

1.是啊,人关心动物,动物也同样会回报人类,我们应该和睦相处,那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好,就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再次感受一下田田他们对小燕子的关爱吧!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背下来。

板书设计:

燕子回家的路

小燕子饿坏窗户关上

田田:焦急担心

关心

站在门口

韩奶奶:担心等待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篇2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ànziwūhēiqīngkuàichìbǎngjiǎndāowěibāhuópō

jīlíngwēifēnggǎnjíjùlóngguāngcǎiduómùzēngtiān

二、按原文填空。

1、一身___________的羽毛,一对___________的翅膀,加上_______似的尾巴,凑成了___________的.小燕子。

2、的草,的叶,的花,都像_______似的聚拢来,形成了___________的春天。小燕子从_______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_______。燕子____着身子在天空中_____过,________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_________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_______过湖面,尾尖偶尔_____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_______开去。

3、几对燕子_______了,落在电线上。电杆之间连着_______细线,多么像_________啊!停着的燕子成了_______,谱成了一支___________的春天的赞歌。

三、实践题

1、实地观察燕子。

2、背诵全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学习略读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学习略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学习略读方法。

课前准备:

字卡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播放《小燕子》歌曲),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燕子住在哪里吗?你们喜欢小燕子吗?有一个城市里的小女孩也特别的喜欢小燕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是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状态等。采用歌曲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是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圈出认读的生字“梯、碌、踮、陆、嘴、喳、饿、衔、抢、将”多音字“担”。

3.小组内认读生字,相互交流识记的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巡视。

4.认读字卡,检查自学情况,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设计意图:采取复现的方式来巩固记忆生字,并排除疑惑,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5.指明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读文识字情况,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扫清障碍。】

6.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能不能在半分钟内告诉我?

【设计意图:引出略读课文的方法,及其作用。】

三、指导略读课文

1.如何才能更快更准确的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呢?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个好方法-------略读课文

2.看书89页,讲解略读课文的方法: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入手;从课文里有哪几个主要人物入手;可以跳跃地看,抓住关键词语;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顺序入手。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要想找到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我们应该选哪个方法,(抓关键词)下面就用这个方法读一读,看谁找得快。(时间顺序过了几天……又过了些天……到了下午……天黑下来了)

【设计意图:学习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结合现有的课文进行一个尝试性的运用,感受略读的好处。】

总结: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搜集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下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共同学习《燕子回家的路》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想:《燕子》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可爱的燕子,展示了燕子的体态之美、飞行之美、休憩之美,还有春日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环节设想:采用“六读教学法”,让学生多读课文,不仅解决字词问题,而且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积极发表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边读边生成疑问,发现文章之美。同时积累下文章的好词美句,积极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大家都听过《小燕子》这首歌吧(和同学们一起唱)。好,小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燕子》,看歌曲中的小燕子在大作家的笔下又是个什么样子呀!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俊俏拂增曾掠偶尔沾荡漾五线谱

教师基本准备:小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的课文在字词上会存在一些问题,可让学生采取自由朗读后齐读的方式先帮他们解决掉最基本的问题,使其文章读的更加流畅。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

学生再读课文,谈谈自己读完之后的感受,可以是多方面的,结合自己的经验也可,单就文章本身也可。但如果别人说过了就不要再说了,不要重复,给学生压力让他们多角度去感受课文。

教师基本准备:针对学生的读文感受,予以适当的补充、评价。介绍自己的读文感受:作者笔下的小燕子特别的可爱,但自己平常看到燕子是怎么没发现呢,所以要好好反思自己,跟着作者好好地观察小燕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生机。

四赛读课文,发现精彩

将课堂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文章赛读活动,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而且读出了文章的情趣。这样可以调动小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跃了气氛。之后找出文章中哪些地方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哪些地方最精彩。

五说读课文,分析妙处

小组经过赛读之后找出了文章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但每个小组的想法可能会不一样,安排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说出自己的理由,也看看别的人提出的精彩之处,想想他提出此处的原因。

教师基本准备: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出学生忽略的点再叫学生讨论分析。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多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写出了春天里热闹富有生机的场面,让人可以具体想象那种情景)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写出来燕子飞得轻快而且飞得姿态很美,叫声写得饶有情味增添了小燕子的可爱程度,圆晕的圈圈漾开也让人想象出很美的场景)

在蓝天的映衬下,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燕子在远处又高又远,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比喻)

六品读课文,形象用词

学生找出文章里各类的修饰在名动词之前的形容词,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同时自己积累这些词语。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还有其他段落中的形容词,让学生充分的积累。

七背读课文,掌握方法

学生按小组进行背课文比赛,看谁们首先背诵下来。在背诵开始之前先让学生们找规律,文章的结构特点或写作顺序等帮助背诵记忆。

教师基本准备: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掌握课文内容的写作顺序帮助学生记忆。

八总结学习的感受或收获,每人一句。

九课外推荐阅读篇目

作文书中描写动物的文章,回去仔细阅读,回来给大家讲讲所看的小动物的特点等。

三年级语文老师教学设计其二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老师教学设计其二”,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知道怎么写教案吗?教育孩子所要承受的压力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教案是教师备课用心一种方式。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让课堂更具实效性,以下是一篇精彩的介绍“三年级语文老师教学设计其二 ”的文章赶快来看看吧,谢谢你的收藏我会保持用心创造美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1)出示课题:10、大作家的小老师,学生读题。

(2)提问:

①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作家?什么是大作家?

②课文中大作家是指谁?

③小老师又是谁?

(3)学生根据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回答。

2、回答了这几个问题,现在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学生提出心疑问:这么有名的作家还需要老师吗?而且这个老师还只是一个小朋友啊?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呀,说明大家越来越会学习了。那就认真地来学学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指名说说对有关词语的理解。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贯穿全文

教师取出道具话筒,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萧伯纳。

教师发表谈话: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名记者,我现在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向大家作现场报导。我有幸采访到了著名作家萧伯纳,我们来听一听,他在这里访问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呢?

学生扮演萧伯纳,回答记者的采访:我在莫斯科遇到了一个小姑娘,他教育我任何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教师可适时激励,把问题留下来,到学习课文中或学习后解答。)

2、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思考,答问:

萧伯纳先生,你为什么会与这么一个小姑娘“玩了好久”呢?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再以萧伯纳的口吻回答。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孩子?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外貌描写,小黑板出示:“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3、小节过渡:大作家萧伯纳与可爱的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相遇了,在一起玩了很久。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别着急,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3、这几个该怎么写呢?先在自练本上试写两到三遍,在告诉大家书写的秘诀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4、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反馈词语,表扬优秀。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第二部分(情境采访)

1、思考、答问:

(1)临别时,你(萧伯纳)对这个小姑娘说了怎样的话?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2)你(萧伯纳)称自己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想法?——得意。自以为了不起,有点瞧不起别人,希望别人崇敬他。

(3)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4)小姑娘听了萧伯纳的话后,是怎样的反应?她是怎么说的?

①出示句子——出乎意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②讨论回答:

A、“出乎意料”是什么意思?

B、出于谁的意料之外?

C、萧伯纳意料之中应该是什么样的?

D、小姑娘有没有“惊喜万分”?

E、小姑娘话中用了一个“请”字,这个字你觉得好在什么地方?

F、小姑娘的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思想?为什么?

G、小姑娘在自己的名字前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加上“苏联小姑娘”?

(5)你听了小姑娘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A、“震”是什么意思?“为之一震”究竟是为什么而“震”?

B、“意识”是什么意思?

C、意识到了什么?

小结:正因为这件事情是产生了震动,意识到在小姑娘面前太自夸了,所以才有后来的反思,才会意识到小姑娘娜塔莎是他的老师。

(三)抓住“感触”,明白由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感触”是什么意思?“深有感触”呢?

(2)具体说说萧伯纳究竟有哪些“感触”?

(3)萧伯纳“感触”中最后一点——“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除了给上文所写的事情作总结外,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

3、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给萧伯纳很多思考,那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读萧伯纳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1、课文我们已经读完,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对这“大”“小”两字有没有新的发现?

2、如果萧伯纳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

如果小姑娘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

3、让我们再读课题,把感受读出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现在,有请阅读教师资源网小编推荐的《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身为教师要学会编写有自己风格的教案。教案的准备力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篇1

一、口语交际

1.揭题

上期我们曾经夸过身边的同学,这次口语交际课,请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些什么呢?请读题。

2.介绍自己

(1)介绍自己的什么呢?(特点:长相、性格、爱好、优点、缺点......)

(2)自己想,自己说。注意:有顺序,抓住特点说具体。)

(3)同桌互说,互相评议、补充。

(4)小组内说,选出说得好的同学上台

(5)小组代表上台说,大家评议,评评谁说的最象自己。

3.自己进行修改,再说,请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评价。

二、习作

1.上节课,我们都说了自己,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特点写下来,为自己画张相。

2.想想:自己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自己写。

4.抽生读习作,大家评议。

5.自己读,自己修改。

6.请好朋友帮你提意见。

7.师选一篇集体评改。

8.自己再次修改。

9.誊写。

三、我的发现/Pp

1.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每组中两句话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意思却相同。)

2.师讲解:实际上就是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意思不会发生改变。

3.请再读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把反问句换为陈述句,就是把反问句中的不和吗去掉,把问号变为句号。

4.照样子说类似的两个句子。

四、读读记记

1.读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什么句?

(比喻句)

2.比喻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事物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3.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更形象生动。)

4.找出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类似的句子。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多又准。

5.交流

6.照样子说一个。

五、读读背背

1.读句子

2.交流句意

3.自己背

4.抽生背

5.集体背

六、成语故事

1.借助拼音,读通故事

2.想想: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交流

4.反馈。

5.交流你读过的成语故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学词,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认识7个生字;

2.认识26 个字母及其对应的大小写,为学习音序查字法作准备;

3.区别前鼻音“ɑn”和后鼻音”ɑng”的生字,巩固前后鼻音的发音以及生字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有个地方叫神秘岛,听说去过那里的人,回来后就会变得非常聪明能干,你们愿意去探险吗?不过,神秘岛路途遥远,必须过了三关才能到达呢!你们有信心吗?

二、过关斩将:

第一关:火眼金睛。

1.提问:这个时候是什么季节呢?(春季)我们看看春天窗外的天空是怎样的呢? (晴)

2.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看看今天的天气像哪一张图片?谁能说出其它卡片上代表的天气?你还知道哪些和天气有关的词语呢?

3.出示生字卡片:

阴、雷、点、阵、冰、冻、夹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抽读生字卡片,说说怎么记这个生字。

第二关:智慧游戏

同学们经过努力,一个个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顺利通过了第一关,不过胜利之门才微微向我们开启,第二关能不能顺利通过,可是通往“神秘岛”的关键哦,加油吧!

1.认识字母表,记忆26个字母顺序;

2.根据老师随机提出的字母,学生到字典音序表中找,看谁用时最短。

第三关:识字分类

第二关也顺利通过了,神秘岛已经向我们招手了,让我们再去过最后一关吧!这一关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过关要求:识字分类,区别前鼻音“an”和后鼻音”ang”的生字,

1.开小火车接读生字,指名读。

2.四人小组合作,一个同学摆出识字卡,其余三人迅速读出字音,要读得又快又准。读完后,把卡片中你认为是一类的摆放在一起。

三、放眼畅想

课件出示:同学们,恭喜你顺利过关!

我们马上要到达神秘岛了,你觉得神秘岛的景物会是怎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在向往和憧憬中结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短文儿歌,感受祖国的地域宽广,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验读书的乐趣。

2.认识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书写三个同类结构的字。

3.知道8个描绘春天景象的四字词语,感受春天。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过渡: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祖国的春天更美。

2、学生自由朗读《祖国多么广大》。

3、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5、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背诵。

(二)书写提示

1、过渡: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三个有趣的字!

2、指导书写:先外后内再封口。

3、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字最漂亮?(学生书写)

4、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的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三)出示挂图,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叮咚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四)读书乐,乐读书

1.朗读短文儿歌

2.学生交流短文内容;

3.分享好的书籍

(五)总结

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作业布置:

会写八个有关春天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篇4

语文园地一

白茆镇小胡红雨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是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的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

2把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下来,写好后读给父母听,与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4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要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充实。2.能把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下来。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也记录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这一阶段大家的课余生活而又有乐趣。今天,我们就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课余生活的乐趣。

二、小组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a讲讲课间课后同学之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B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

C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摘记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教益;D讲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工夫,有那些长进。E讲自己与家人外出游览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第二课时

(延续上一节课内容)

一、全班交流

二、共同评议

三、谈听了他人的介绍之后,说说自己对课余生活的打算。

第三课时

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完成习作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交流了我们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回忆介绍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

(1)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2)课余辅导训练,如科技制作、绘画、足球比赛、乒乓球训练等。(3)个人爱好,种植花草、练习钢琴。

(4)家务劳动,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

三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习作带来什么启发?

1、小组讨论。

2、推选代表。

3、集体评论。

第四课时

(延续上一节课内容)

一、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二、学生交流

三、各自修改,可以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第五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二、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教师范读。

2。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根据拼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出诗的韵律。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5.练习背诵。

三、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一题中每组的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部分。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并用生字卡片检查巩固。

四、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商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安全警示:不要爬假山,不要滑楼梯栏杆!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我”舍不得这棵树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悟梧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质疑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全班齐读课题两遍。

刚刚读的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为什么让作者“我”舍不得?(放DVD光碟)

(放DVD光碟,看现实生活中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心中有个对梧桐树的模糊印象,再进一步看看课文对梧桐树的描写,这样梧桐树的样子在学生心中有了清晰地印象,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作铺垫)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评读。

2、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排比句,并点出读起来一句比一句强烈。

师范读

全班感受齐读。梧桐树在作者心中如此的平凡。

过渡句:梧桐树既不高大、娇艳,也不古老,老师心中就有一个

疑问:作者是真的舍不得这棵吗?随即在课题旁边板书“?”,请同学们用疑问的语气把课题读一下。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文的下一节内容,

抓住孩童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积极去课文探索答案。)

三、 深入课文,探究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3——6自然段,想想作者真的舍不得这棵树

吗?它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找到关键的句子,画上横线。

指名回答:这是一棵鸟树、这是一棵花树、这是一棵果树、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

2、师: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哪些地方?这样有什么好处?

生:中心句,都在自然段的开头,可以一看便知道全段的内容。

师: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该学习这种中心句的写法。

(顺便提下作文的写法,在课文中学习作文,这是很实用的方法。)

3、过渡句:你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

生随机回答。 师相机指导朗读、理解

(1) 学习第3自然段 板书:鸟树

①指名读,说感受,为什么喜欢这段?

②老师进一步引导想象,让学生脑海展示一幅树鸟图。

看!鸟儿从四面八方飞来了。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听!你听到了什么?听到这美妙的音乐,我们陶醉于其中。假如我们是小作者正站在树下,请闭上眼睛感受想象下。

(其实这段话DVD光碟中,有树,有鸟飞,歌声清脆。但我没有使用,因为那只能是在视觉一下子代替学生的想象,而学生没有真正感觉。我想要学生在我的引导语句下让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感受。)

让我们带着高兴的语气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吧!

(2) 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谈感受。 板书:花树

②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③引导理解:“灌满”一词语。

师:看到“灌满” 这一词,大家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瓶子灌满了满满的水。作者说花香灌满了我家的小屋。也就是说……

生:小屋的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有弥漫了花香。

生:梧桐树的花香很浓郁。

生:真是一棵花树。

(从词语理解为切点分析这一自然段,可真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花树,学生更有感情朗读。)

让女同学带着我们,再去欣赏欣赏这美丽芬芳的梧桐吧!

(3) 学习第5自然然

①师范读,学生谈感受。 板书:果树

②出示课件:果实

师:瞧,这串串小汤匙里盛着什么呀?全家人吃得怎样?

③赏读句子:

课件出示:好好把它们摘下来,炒熟了,全家吃得香甜香甜,乐呵乐呵。

师:同学们看着流口水了吗?让我们一起品尝果实的香甜,以高兴的语气读这自然段。

全班一起读。

(4) 学习第6自然段

①全班齐读 板书:有灵性的树

②老师引导想象:听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小作者和小伙伴在梧桐树下,快乐地跳绳、做功课。你呢?谁来接着说?

③师引导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现在我们就是这棵梧桐树了。

生:夏天来了,我看见这群可爱的孩子顶着烈日,在玩耍,心中很难过,于是撑开自己绿色的大伞,给他们遮荫。

生:冬天来了 ,我看见所喜爱的这群孩子们在树下玩耍,生怕把他们冻坏了。于是我使劲地抖抖身上的树叶,让温暖的阳光照射到他们的身上。

④师:梧桐树只真的会撑开大伞,抖落树叶吗?

生:不是,当作人来写。所以真的是一棵有灵性的树呀!

生:梧桐树它懂得作者的心,能为作者撑伞、抖落树叶。

生:作者十分喜欢梧桐树。

(这一自然段最难理解的是“灵性”这一词语,怎样让学生理解呢?机械地照搬字典的意思,灵性——指某些动物经过人的驯养,训练才具有的机灵表现。这样填鸭式硬塞给学生,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站在梧桐树的角度为切口点,让学生假想自己为梧桐树对作者的喜爱,主动为作者撑伞、抖落树叶。从中也体会到作者对梧桐树的喜爱。于是梧桐树“灵性”这一形象自然而然就呈现在学生面前。)

四、 赏析文中难句

(1)学习第七自然段

①让男同学齐读第七自然段

②过渡句:梧桐树给“我”花香、歌听、果吃、阴遮……它对我非常好,然而它要求我为它做了什么事情吗?

③想想梧桐树是棵怎样品质的树?

板书:不求回报、默默奉献

(2)激发学生想象:就要离开了“我”想对梧桐树些什么呢 ?

学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作者的心里话吧,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 拓展升华

师: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舍不得这棵树了,因为这是一颗鸟树,给我们带来音乐所以我舍不得,同学们,你还知道作者还有什么原因舍不得这棵树呢?请用“因为……所以……”来说。

六、 课堂小结

师:是的,就要分离了作者是多么舍不得这棵树?(板书:将先前的“?”,改为“!”)请大家一起说说作者这句心里话吧!指着可课题,学生齐读。

(课堂前后分别用疑问、感叹语气读课题,达到前后呼应。)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认读“洼、印”等6个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4、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会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2、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理解词语“金色巴掌”

(一)谈话揭题,正确读题

1、由前篇课文古诗导入,出示课题。

2、正确读题。相机正音“铺”,复习“铺”的一字多音。

(二)联系课文,理解“金色巴掌”

1、凸显词语“金色巴掌”。

生说说“金色巴掌”指什么。

2、读读相关语句。

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比较读课题。

改课题为“铺满梧桐落叶的水泥道”读一读,体会原课题富有诗意。

二、预学反馈,梳理文脉

(一)预学检测

1、检测段落的朗读,重点检测词语的读音。

(1)出示语段。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贴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2)同桌当“小老师”,互相正音。

(3)指句读标红的词语,生评议。

2、检测课文的大意梳理。

选一选:

A、整条水泥道

B、“我”走在水泥道上的心情

C、掉下金黄的叶子

D、每一片落叶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天放晴,“我”去上学看到的美景: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觉得水泥道真美!

(二)梳理难懂的词语

三、学习第1至4自然段,相机理解词语

(一)自主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

(二)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明朗、潮湿、亮晶晶”的读音。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机理解“明朗”。

出示第一至四自然段:

1、生朗读,相机指导。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中的“一夜”应读得舒缓一些,读出刮风下雨持续时间之长,读出秋风秋雨后的舒畅之感。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要语气要读得强烈些。

2、理解词语“明朗”

(1)同桌试着说说明朗的意思。

(2)全班交流。

A、找近义词来理解。

近义词“晴朗”大致解释了“明朗”的意思。

B、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说一说:天放晴时,天空是怎样的?再出示天放晴的图片,感受意思。

C、联系上下文理解。

引导学生读读第二自然段“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放晴”,再读读第四自然段“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放晴”、“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语就解释了“明朗”的意思。

(3)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5至7自然段,品读水泥道的美

(一)读一读。自主朗读5至7自然段,读正确、流利。

(二)划一划。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到水泥道的美,划出来。

(三)交流。

1、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语速要慢些,读得舒缓些,表现出水泥道的美。)

2、理解词语

(1)出示第7自然段,凸显难懂词语“凌乱”、“熨贴”

(2)同桌合作,互相说说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全班交流。“凌乱”联系前一句“排列得并不规则”来理解;也可以看插图理解;还可以结合生活来理解其意思便是不整齐、杂乱。

“熨贴”联系第五自然段“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和下文的“平展”理解。

五、写字指导

(一)观察归类指导

出示左右结构的字,归类。

左窄右宽:铺泥院排规棕

左右等宽:印乱

左宽右窄:列则

(二)重点指导难写字

规:左边的“夫”的末笔捺要改成点。

印:强调第三笔是横。

(三)生书写,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一)听写词语

放晴明朗落叶平展排列规则亮晶晶闪闪发光

(二)朗读课文

分组朗读第1至7自然段。

二、学习第8自然段,感受愉悦心情

(一)自主朗读第八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得轻快,表现出愉悦的心情。

(三)理解“棕红色的小鸟”

1、出示句子。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2、理解“棕红色的小鸟”。

联系上文: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回归整体,指导书写

(一)了解首尾呼应

1、出示全文,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及第十、十一自然段,说说有什么发现。

2、师生合作朗读首尾段落,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三个字:晶、紧、迟

2、重点指导:紧

四、仿照例文,尝试写话

(一)自主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自报家门》片断,初步感受不同的写法。

(二)比较课文与链接文写法的不同。

课文:对一种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

链接文:对多种景物进行简略的描写。

(三)尝试写话

1、回顾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

2、同桌互说。选择其中一种写法,试着说一说,评一评。

3、生写话。

4、点评。

五、积累语言,正确抄写句子

(一)自主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二)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正确抄写。

1、提醒:标点占格要规范;不能看一字抄一字。

2、生抄写。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语文园地语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