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2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篇)。

感谢您阅读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内容,不要忘记在浏览器中将本页加入收藏夹。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师借助教案能了解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关系。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前天听了我校荆睿老师的数学课,感受颇深,荆睿老师是我校今年新进的数学老师,他高高的个子,帅帅的,是一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阳光男孩,荆老师的汇报课讲的是《认识时间》,整节课,他不紧不慢,脸上始终面带微笑,从其课堂上可以看出荆老师是一位性格温和、亲和力极强的老师。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1、借助课件教学,能把抽象的时间教学变的直观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2、学生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准备的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钟表,我看到有很多学生制作的小钟表形式多样,很漂亮,借助于制作的学具,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积极性将会更大。

当然由于荆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特提出以下几点,共同学习:

1、数学课上师生互动特别重要,本节课师生互动很少,或者说学生不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不知道该干什么,经常出现启而不发、没有响应的尴尬局面。

2、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逻辑性、严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说的太深奥、学生听不懂,说的既准确又浅显易懂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时应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这将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今后荆老师在师傅的带领下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在平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平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平?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得“每人要一样多”,但大多数同学会留下疑问“怎样分才公平?”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辨小猴、小猫是否分得公平以及帮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有亲切感,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使得学习数学的能力有所发展、提高。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近期,我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本次教学,我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以及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记录我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所得。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首先,我带着学生一起探索“乘法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并找出答案。之后,我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例如,我拿出一盒饼干,问学生如果每个人分到3块饼干,那么总共需要多少块饼干。通过这样的实物操练,学生逐渐对乘法有了直观的感受。

接下来,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设计了一些互动游戏和小组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乘法的乐趣,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例如,我让学生站成两排,每个学生手拿一个数字牌,他们需要将手上的数字相乘,并迅速报出答案。这个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计算速度,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乘法口诀。通过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念口诀,帮助他们记忆乘法表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组合。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写乘法口诀,并配以相应的图画或动作来记忆,增强记忆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对于大数乘法难以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地设计了一节课来讲解大数乘法的方法,以及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我带领学生观察规律,通过类比辅助理解,并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这样的巩固练习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运算能力。

其次,部分学生对于乘法的应用场景理解不深。为了让学生将乘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设计了一些情景问题。例如,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所需材料的数量与产品总数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计算所需材料的数量。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巩固了乘法的计算方法,还体会到乘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和实用性,才能培养他们对于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后,我将在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不仅学生在数学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自己也对于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相信通过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乘法,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习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6】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成功之处:

在新课的教学上我先从比较直观的苹果和梨出发,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除了有多、少的关系外,还有另外一种新的关系,那就是倍。

接着通过图形明确倍的表述:把2个苹果看成1份,梨有3个2也就是3份,我们也可以说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为了丰富学生对倍的感性认识,我采取了复述、圈一圈、说发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了旧知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

最后通过辩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1份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倍有更深的理解。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面对全体学生,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获奖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了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引导得不够到位等,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7】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8】

《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导入时,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长距离,在学生身处困境时,师问:你觉得自己还行吗?不但只是提醒学生知难而退另想办法,而且是提醒学生找伙伴合作,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本课在测量长距离时,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合作。本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形了学生之间互助、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也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9】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