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教师资源网 >教师资料 >导航

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

时间:2024-04-10

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精选6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或许你需要"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精选6篇)"这样的内容,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篇1)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徐舒扬。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给大家讲讲《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成语的由来。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但始终没有一件事能做好。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像现在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听到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一个美。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绝对不能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贬低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篇2)

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篇3)

花羽毛小松鸡

—只叫花羽毛的小松鸡,为一颗松子吵架啦。松鸡红冠冠捡到一颗又大又圆的松子,喊着四周的瘸瘸腿:“瘸瘸腿,快来呀,我捡到一颗大松子。”

花羽毛听见了,忙乍开小翅膀,连蹦带跳地冲过来:“我要!我要!”

红冠冠却说:“这颗松子给瘸瘸腿吧,她腿有毛病,找松子有困难,我们要帮助她。”

花羽毛一听就来气了。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颗松子吗,不给就得了,干吗还说那么多废话。花羽毛气哼哼地走了。一边走,一边还在想,你给瘸瘸腿松子,瘸瘸腿给眯眯眼缝袜子,眯眯眼不定给你红冠冠什么好处呢。我趁早躲你们远远的,才不和你们一群哩。

现在是初冬。不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大雪来。松鸡们都成群结伙地到洼地去了。花羽毛心里还生气哩,哼,我离开你们一样生存,一样过冬。他在一棵大松树下往返转着,想攀上去找个地方做窝,可花羽毛没有那种能力,说什么也爬不上去。大雪下了一天一夜零三个小时,松林、原野、洼地都积了厚厚的雪。花羽毛一直没找到住处,在冰天雪地里冻得直发抖,刚才被一只老鹰追捕,掉了三根半漂亮的羽毛,差点儿丧命,现在远处又有一只狐狸向他奔来,怎么办?吓得他更发抖了。

正在这时,红冠冠、瘸瘸腿、眯眯眼从洼地那边跑过来,喊着:“花羽毛,花羽毛!快往这边跑。”

花羽毛心头一热,扭头朝他们奔去。当他跑到红冠冠他们面前时,狐狸也追过来。瘸瘸腿拉着花羽毛继续朝前跑,红冠冠、眯咪眼跟在后边保护着他,他们一边跑,一边用后腿刨着积雪。“扑—扑—扑”,积雪喷得狐狸眯了眼,他站在那里揉呀揉,揉了半天也睁不开眼。

这时候,小松鸡们早钻入洼地的积雪里。小松鸡花羽毛是今年春天落生的,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住处。他们钻进深雪里,原来是松鸡们挖好的“雪下城”。里面有一座一座的雪屋,雪屋和雪屋之间有雪的通道,每隔一段距离,还有通到地面的通气孔。这真是严寒打不透,老鹰、狐狸找不到的好住处。饿了,创开脚下的泥土,寻找草茎、虫卵吃,这里有取之不尽的食物呢。到了春天,他们又可以回到松林,过着自由愉快的生活。花羽毛见了,惊喜地说:“哎呀,你们怎么挖出这么好的住处呀?”

红冠冠说:“这都是在父母、叔叔、婶婶的指导下,大家齐心协力挖出的,单靠一两只小松鸡是挖不成的。没有集体,我们松鸡是过不了冬的。”

小松鸡花羽毛听了,羞愧地说:“是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离开集体了。”

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篇4)

神奇的种子

一个老妇人在森林里发现了一些形状古怪的种子。她便选了三颗带回家,种在自己的花园里。

可是一天早上,老妇人养的一只小鸡把其中的一颗吃掉了,第二天一场大雨又把其中的另一颗冲走了。剩下的最后一颗种子沉睡了很长时间,终于在老妇人的精心照料下发芽、长大、绽放花蕾。邻居们纷纷前来观看,每个人都期待着这棵罕见的植物究竟会开放出什么样的花儿。

一天早上,老妇人惊奇地发现花蕾开放了,小小的枝条上缀满了五颜六色的盒子。“噢,我的上帝。它是一棵礼品树,这真的太棒了!”老妇人又惊又喜。她禁不住摘下了一个盒子,今天虽然不是她的生日,可她还是想要一份礼物。她欣喜地打开了盒子,发现里面有一条暖融融的红围巾。“这正是我想要的。”她高兴地说。于是,她让周围的每个邻居都来从树上摘一件礼物。大家纷纷议论:这一定是个神奇的东西!人们刚摘下一个礼物,原来的位置上似乎又长出了一个新的礼物来。大家都喜欢这棵植物,但每个人只摘一个,谁也不多摘。国王的女儿听到这个消息后,也赶来观看。她从树上摘下了的盒子。打开一看,是一匹漂亮的瓷马,瓷马周身金黄,尾巴雪白。公主说:“不太好看,我要再摘一个。”“噢,公主!从来没人摘过两件的。”老妇人劝道。“我是公主,我想摘多少就摘多少!”公主叼蛮地答道。公主摘了一件又一件,她的怀里抱满了盒子,已经忙得无暇打开看了。“瞧,老妇人,没事吧,礼物依旧在生长。”公主得意地说。“等着瞧吧,这么贪婪可不好。”老妇人无奈地摇了摇头。

没想到,公主打开礼物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神奇的礼物全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朵干枯的花,而且这些干花也在风中消失了。只剩下了那匹漂亮的瓷马,它是公主选择的第一件礼物。公主小心翼翼地抱着那匹瓷马一路沉默着回到了皇宫。

那棵神奇的植物依旧生长在老妇人的花园里,但没有任何人可以从它身上多得到一件礼物。它似乎在告诫人们:无论平民还是公主,在上帝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篇5)

“多事之秋”一词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品质下降。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晾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不幸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时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这种多雨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一旦遭遇绵绵秋雨,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二年级小学生演讲故事(篇6)

按兵不动: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卫国由于国力微弱,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当时在位的国君是卫灵公,卫灵公不愿长久地处于屈辱的地位,便毅然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从而与晋国断绝了关系。

卫灵公的这种做法让当时晋国的执政者赵简子非常恼火。赵简子立即调集军队,想要讨伐卫国的都城帝丘,迫使卫灵公屈服。大军出发之前,赵简子先派出大夫史默前往卫国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令他一个月内回国报告。可是,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还是没有回国,赵简子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因此心神不安。

晋国官员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可能已被卫国杀害,不会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微弱的小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晋国出兵必会一举击破卫国,所以请求赵简子下令出兵。

赵简子并未接受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与晋国断绝往来,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他坚持要等史默回来,然后再考虑出兵事宜。

半年之后,史默终于回来了。赵简子问:“你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回答说:“经过六个月的考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史默还讲述了卫灵公为激励国人抗击晋国的情绪而采用的方法: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已经下令卫国——凡是有两个女儿的家庭,都要抽出一个送往晋国去当人质。消息传开之后,卫国到处是痛哭声和愤恨声。为了使国人相信这是事实,卫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结果他们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前来阻拦,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并且愤慨地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拼战到底,宁死不屈。

赵简子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之后,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便“按兵不动”,等待有利时机。

教师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